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廣東傳統小吃大全 特色小吃簡介

廣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粵菜是廣東的菜系,是八大菜系之一,是由廣東的三大風味組成的,廣東是嶺南的重要傳承地,語言、習俗、文化都是有獨特風格的,美食小吃也有各式各樣的,一起了解下中國小吃文化之廣東小吃。

廣東傳統小吃大全 特色小吃簡介

1、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麪糰)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鬆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澱麪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

  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的粉果獨佔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娥姐的傳人轉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後,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2、蟹黃灌湯餃
  以燙麪皮包裹肉餡蒸制而成。其色如蛋黃,皮薄,軟韌爽滑,餡嫩湯旺,以香醋佐食,鮮美而有醋酸和鹼味的芳香。此品有數百年的歷史。《隨園食單》記述:”顛不稜即肉餃也,糊面推開,裹肉為餡蒸之。其討好處全在作餡得法,不過肉嫩去筋作料而已。餘到廣東,吃官鎮台顛不稜,甚佳,中用肉皮煨膏為餡,故覺軟美。“肉皮煨膏,即如今的豬皮凍。拌餡時加入,遇熱即熔化為湯汁。以此法灌湯簡單易行,在廣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30年代,廣州着名點心師把它改為豬皮凍中酌加瓊脂,或在夏天全用瓊脂,使湯汁既旺而又膩口。同時,又以蛋液、鹼和麪,擦至純滑作皮。這樣,可使其結構緊密,質爽滑而稍韌,能擀壓至較薄而不穿破,使灌在餡中的湯汁不致漏失。

  3、和味牛雜蘿蔔
  和味牛雜蘿蔔據説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光塔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附近一帶曾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聚居地。出於宗信仰,伊斯蘭教教徒都不吃豬肉,故一個回民廚師就想到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他用牛腸、牛膀、牛肺、蘿蔔用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珊眉父魴∈保等牛雜賞噶耍而蘿蔔又吸慢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開小塊,用小竹籤串着醮辣椒醬吃,曰為和味牛雜蘿蔔,入口回味無窮。此味一出,果然吸引附近的回民甚至非回民都來光顧。於是,善食的廣州人都紛紛仿效,和味牛雜蘿蔔一味流傳至今了。

  4、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誌》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並隨着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5、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6、果蒸棕
  這是當之無愧的廣東特產!據説,它的起源在肇慶,那些正宗的果蒸棕體形無比巨大(當然是比起我們平時能買到的那些)。而流傳到廣州,廣州人把它推陳出新,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好多新品種:瑤柱棕,菠籮棕,豆沙棕……但是,就我而言,我還是喜歡最傳統的果蒸棕。

  在冷冰冰的冬天,拿着一個燙手的棕子,一層層的撥開它的皮,你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糯米香和豆香。猛地咬下去,那種感覺,就象有一股暖流從單田往各個方向奔流,又好象有一個武林高手在幫你打通各大穴道!一口一口地細嚼,混着五花肉的甘味,冬菇的鮮味,簡直就是人間極品,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棕裏面的豆很綿,很軟,很好吃啊!

  7、龜苓膏
  龜苓膏是神祕的棕褐色,呈膠狀,容器是什麼形狀它便是什麼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後顯得晶瑩,拿勺子橫七豎八切成小塊,一塊塊擠在一起,藕斷絲連,入口甜,回味苦,據説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8、荷葉飯
  又稱荷包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制而成。荷葉碧綠,飯糰鬆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此品原是民間傳統方便食品,歷史已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曰:”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裏香透,名曰荷包飯。“明代以來,它一直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羣眾的方便美食。20世紀20年代,被名師改進而成為茶肆的夏季名點心。

  9、艇仔粥
  舊時廣州西郊,河道兩旁遍植荔枝樹,叫做荔枝灣,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灣晚唱“便指這裏。每逢夏日黃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遊客來此遊玩,遊河小艇穿梭往來。其中有小艇專門供應”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遞賣過去,很受歡迎。漸漸地,連陸上的小食店也出售這種叫做荔灣艇仔粥的粥品了。

  艇仔粥以新鮮的河蝦或魚片作配料,後來還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涼皮、葱花、姜等,吃前當即煮粥滾制,芳香撲鼻,熱氣騰騰,十分鮮甜。無論在街頭食肆,或如白天鵝賓館那樣的五星級酒樓,都可品嚐到這種廣州特有的粥品。

  10、及第粥
  及第粥(congeewithpig'sliverandkidneys)廣東小吃。用豬瘦肉丸、豬肝片、豬粉腸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鮮明,糜水交融,味鮮香厚。

  及第粥的名字由來版本甚多。一説”及第“一名與明代廣東才子倫文敍有關,相傳倫氏幼時家中甚貧,以賣菜為生。隔壁粥販憐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買菜為名,着倫文敍送一擔菜至粥販家,送完菜後,粥販便以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的白粥招待之,權當午餐。後來倫氏高中,心念粥販贈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當年老闆給他熬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其題名”及第“,並書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傳遍廣州。

  第二種説法則與晚清時一肉販有關。相傳此肉販目不識丁,為記賬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後來開科,有人攛掇肉販去應試,説功名全靠祖上積德。肉販信以為真,跑去應試,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便把卷子上繳。恰巧應屆考官是那當年教他這幾字的塾師。塾師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讓他歡喜一場,便為肉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後肉販高中,塾師卻開始後悔,擔心肉販再來混帳,於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見有人只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字,便把卷子作廢。豈料下科考官見考卷之後,想起前科同僚之囑,心想這之中莫不是有什麼玄機,自己也樂得賣個人情,於是便又另作一篇,讓肉販再次中舉。後來肉販上京赴考進士,沿途貪戀風光,不意竟遲到吃了閉門羹。目瞪口呆之際,一王爺經過,遺下一個燈籠。肉販撿起燈籠,又溜達到試場門口,門衞一看是王爺家的燈籠,心想這人非同小可,趕忙迎進。肉販把燈籠架於桌邊,又是如此這般在考卷上寫了七個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燈籠的考官忙戰戰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販又高中。後來有人問肉販靠什麼高中,肉販答曰:”豬肉、豬肝、豬粉腸。“因此,後人便把用這三種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種説法則説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和豬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過及第粥後,回到家裏便命廚人依法炮製,精心熬製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元。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第四種説法比較接近生活實際。在豬肉行當和飲食行業中,廣東人把豬的腸臟稱之為”下水“,但在菜譜上不宜直書此諢號。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給它一個雅號,名曰”及第“。其後,粥粉店也把豬內臟烹調的粥品,由”豬雜粥“易名為”及第粥“,又稱”三元及第粥“。

  11、沙河粉
  沙河粉是廣州一種大眾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曆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幹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製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12、鹹煎餅
  鹹煎餅為油炸小食品之一,其餅鹹中帶甜,尤其以德昌鹹煎餅在海外華僑中口碑甚佳,最負盛名。

  德昌鹹煎餅以鮮豔的色澤、獨特的的風味而聞名,它的創制人是廣州龍津中路德昌茶樓的點心師譚祖。鹹煎餅的製法源於回民的油香餅。1938年,譚祖在調味、火候中嘔心瀝血,終於製出色鮮、皮脆、心軟、香酥而味美的鹹煎餅。其用料有面粉、生抽、白糖、紅糖、南乳、小蘇打等,炸時用中火。

  其時廣州到處有鹹煎餅出售,但均不及德昌的味道與口感。1947年,一位姓趙的越南華僑回廣州品嚐到德昌鹹煎餅後讚不絕口。他離開廣州前,到德昌買了幾個剛從油鍋撈起的鹹煎餅,用鐵罐密封后,即坐飛機回越南。到家後其家人仍然品嚐到香酥脆軟的鹹煎餅。此事傳開後,德昌鹹煎餅名聲大振。195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舉辦廣州市名菜美點評比,德昌鹹煎餅榮獲美點第一名。現在,德昌鹹煎餅仍供不應求。

  13、幹蒸燒賣
  幹蒸燒賣是廣州人喜歡的茶樓傳統早點之一。它用薄面包裹半露的肉餡料蒸熟,色鮮味美,爽口不膩。各茶樓、酒家均有出售。幹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製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後配以肥豬肉粒、薑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裏蒸熟。現在,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羶。

  14、和味炒田螺
  田螺與石螺不同,它的特點是殼薄肉厚。與一種叫紫蘇的芳香草同炒一鑊,便會產生一種香中有辣,辣中帶甜的怪味。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歡,連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國朋友都十分喜歡,常常在街頭小食檔(也可在高級賓館酒樓裏),圍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嚐紫蘇炒田螺。炒時,還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鹽等調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廣州每到萬家燈火之時,長堤一帶總會有許多灘檔架爐設鍋,炒賣起田螺來,現炒現賣,香味好不誘人。故有許多廣州人都喜歡在晚飯之後,邀約三五知己,又或是c心儀之人,沿着長堤一邊散步、一邊欣賞珠江兩岸的風景、一邊聊天。走累了,就找一田螺檔坐下,炒兩三碟田螺,開兩三瓶啤酒,吹着江風,低嘗淺酌,把酒談心,真人生一大樂事也。

  聞説炒田螺最初是從順德傳入廣州的,但當時人們並未懂得使用紫蘇葉炒田螺。雖然他們嘗試過使用辣椒、蒜頭、豆豉為炒田螺的佐料,但始終卻未能除去田螺的泥腥味,實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後來,泮塘一個叫李細蘇農夫無意中發現了用紫蘇葉炒田螺可以除去田螺本身的泥腥味,於是這個方法就很快流傳開來了。不久,人們再加以改進:在田螺下鍋前先用油撈一下,然後再下紫蘇葉炒,這樣更能帶出田螺的鮮味。於是乎,和味炒田螺逐漸成為了廣州人所喜愛的一道特色美食。

  15、鼠曲粿
  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户户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16、薄皮鮮蝦餃
  廣東點心。又稱蝦餃。以澱粉麪糰作皮,鮮蝦肉、豬肉等拌勻作餡,包成餃形,蒸制而成。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精緻,玲瓏美觀。

  蝦餃始創於20世紀20年代廣州河南五鳳鄉,當時的蝦餃皮較厚,因味道鮮美,一出現便馳名廣州。以後經點心師改進,成為茶樓名點。現在的蝦餃皮用澄面製成,熟時皮薄而半透明,餡料隱約可見。20世紀60年代,廣州着名點心師羅坤把它改成小兔形,被《紐約時報》讚譽為從製作簡單方便到色香味形都無可匹敵,不僅是食品,而且是藝術品。

  17、糯米雞
  糯米雞為廣州傳統食品之一。其用料有糯米、光雞、叉燒肉、筍肉、面撈芡、幹荷葉等二十幾種。製法複雜。

  糯米雞的特點是飯料軟潤,細膩綿滑,味道鮮美,還有荷葉的清香。據《中國小吃》(廣東風味部分)介紹:”解放前,廣州夜市甚盛。糯米雞就是為適應夜市顧客而由肩挑小販創後來逐漸制的。初時,是將糯米和生餡用碗裝蓋蒸熟出售,感到這種製法不便於四處叫賣,便改成了用荷葉包裹着蒸。以後又經茶樓點心師改進,使它更加清香軟滑,從而成為茶樓名點之一。

  18、姜撞奶
  源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傳統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

  姜,素以藥食俱佳見稱,研究發現,生薑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與水楊酸相似的物質,經稀釋作為血液稀釋劑,對降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療效作用,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關於姜撞奶,曾有傳説。從前,在廣東番禺沙灣鎮,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後知道薑汁可治咳嗽,但薑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於是將水牛奶加糖煮熱,倒入裝薑汁的碗裏,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後頓覺滿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於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

  製作“姜撞奶”的原理:
  姜撞奶主要是依靠薑汁和牛奶在一定温度範圍(40度-100度)內發生化學作用,使牛奶凝固製作而成。傳統的製作方法中撞的步驟是為了讓牛奶的温度稍微降低,使成品口感更好。

  材料——在市場買新鮮水牛奶(1斤能做出2碗半)、鮮榨薑汁(沒有機器,可現磨再隔汁的)、糖。

  做法——煮牛奶+糖,煮開後(一定要把水牛奶煮開)關火,放涼30秒後倒入已有薑汁的碗中,約10分鐘左右就能凝固。

  19、布拉腸粉
  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布拉腸粉是以品嚐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嚐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現在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潮汕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

  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着名的店家有銀記、大可以等。抽屜式腸粉主要是做早餐腸粉為主,其中粵西地區最出名的是“都城腸粉”,在肇慶,雲浮一帶久負盛名。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近年已大部份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注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捲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在香港廣東等地,多配以生抽或者辣醬加花生油。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則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醬,這對於粵港的食客可能會有不習慣,但是卻有不錯的地方特色。

  20、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後作餡,包製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佈,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21、粉果
  它是廣州傳統的糕點。其皮與形狀較蝦餃略大而不一定是半月形,餡卻有蝦肉、鮮豬肉、叉燒、筍肉。冬菇等,放風味與蝦餃不同;與蝦餃另一異點是,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的創制人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製作,並以娥姐命名此點心。後因粉果受到顧客歡迎,其他茶樓也紛紛仿效,逐漸成為廣州的傳統點心。由身份低微的傭人所創制的點心,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可見嶺南人觀念的開放,講究實惠,而不拘泥於尊卑名分。

  22、普寧豆乾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滷水製成的豆製品。製作工序是:磨漿、除渣、煮漿、配膏、試粉、摻膏粉、拌和定滷、包塊、壓塊、煮熟,有的煮熟後還用梔子上色。特點是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普寧市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種。油炸豆乾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辣椒醋,更覺可口。有僑胞把普寧豆乾的製作工藝帶到國外,經營此項生意。

  23、薄餅
  凡是嘗過“北京填鴨”的人,大都知道肥嫩的鴨肉和脆皮,是包在一塊烘熟了的麪餅中,再加一甜醬,青蘿葡,葱白等持以進食的。這塊包在外面的面片兒,形似餅狀,但比任何的餅都薄,因而順理成章的,就有人稱它為“薄餅”。但這種薄餅比起潮州的薄餅來,它的“薄”就全説不上了。大約潮州薄餅要十張合起來的厚度,才相等於包填鴨的薄餅一張。換句話説:潮州薄餅的薄度,只及北京薄餅的十分之一而已。

  各處的薄餅也都是用面作原料的,本身除了面香外,食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它的作用主要仍是作為包紮一些三鮮之類的配料,食法一般和“北京填鴨”差不多,不過它的餡,一般都離不開豬肉絲、蝦仁、香菰絲、荀絲、芽菜、葱白等。更為考究的,當然可以加上雞絲之類了。食時先把配料膾切炒熟調好味道,再用椒醬、梅醬、甜醬等塗在做好的薄餅上,鋪上餡,把它包成長方形,蔌折捲成圓卷,即可以進食了。食薄餅在澄海和潮安最為時興,潮陽及揭陽一帶則較少有。

  24、潮汕蠔烙
  蠔烙是潮汕的特有小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一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蠔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葱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潮語叫蠔),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這蠔烙有兩種做法,一是農村中比較便宜的做法,就是舀一銅匙的地瓜粉水,向寬口鐵鍋上一倒,再放下幾粒海蠣,就翻一翻取起來,乘熱並撒上一些胡椒粉,蘸魚露吃;一種是把地瓜粉水倒滿了整個鐵鍋,加上蛋拌勻,加上海蠣,下較多豬油,像浮炸一樣,使其帶脆,賣時在鍋裏用平鏟將它切成幾片,按片出售,再炒上一些海蠣加上,這樣的蠔烙,價錢較貴,但很香脆。市鎮酒店、小食店多有這種小食,“西天巷蠔烙”是汕頭名小食之一。蠔有助於明目,又滑潤可口,蠔烙又能熱胃,寒天人們更喜歡吃。

  25、雲吞麪
  雲吞麪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據説,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據《羣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至於何時用“雲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則無從考證。由於此品湯味濃郁,雲吞皮薄餡滿,蛋面有彈牙之感,因之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26、廣式月餅
  它是過中秋節首選的佳品。其特點是:皮薄鬆軟,油光閃閃,色澤金黃,油潤軟滑、甘甜不膩、造型美觀,圖案精緻,花紋玲瓏清晰,餅身呈腰鼓形,餅底呈皮色幼砂眼,不易破碎,攜帶方便等特點,不但在國內市場上十分暢銷,而且遠銷港澳、海外。廣式月餅的餡料多種多樣,多以餡料命名,其風味可分為純甜和鹹甜兩種。純甜口味的有五七(桃仁、杏仁、麻仁、花生仁、瓜子仁五種)、椰蓉、蓮蓉、豆蓉、豆沙為餡心等月餅;鹹甜口味的是在月餅中加入了蛋黃、香腸、雞絲、叉燒肉等餡心的月餅。

  27、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當以龍江煎堆為上品。龍江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藴),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廣東人制作煎堆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飠追”(dui)演變來的。唐人王梵志有詩讚曰:“貪他油煎飠追,愛若菠蘿蜜。”

  28、燜狗肉
  原為民間小吃,少有上筵席,現已進入各類酒家、飯店。燜狗肉以狗肉為主,加大茴、橙皮等等。用花生油將狗肉炒至半熟後加配料燜熟,再拌少許生粉即可。燜狗肉想起事宜,國恥流向,用其汁拌飯,更是令人胃口大開,多次不厭。燜狗肉系温補之品,但難以消化,體弱多病者應少吃,民間有“黃腫想狗,狗想黃腫”之説。

  29、宵米
  採用精麪粉和鮮雞蛋混合後輾製成果皮,包上用赤肉、鮮蝦仁肉、香菇、冬筍等十幾種主料製成的餡料,經精工捏製成玲瓏小巧的宵米胚,蒸熟後即成清鮮爽口、滑潤鬱香的小食。

  30、菊花糕
  菊花糕是梅縣畲江區的特產,糕如菊花,質地軟韌,香甜可口。

  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市,至今盛產比衰。它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成形蒸熟,冷卻後即成。

  小結:廣東是中國目前人口最多的省份,廣東人的飲食離不開飲茶,廣東的點心也是很有名的,因為飲茶是離不開點心和一些小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