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冬季養生保健小知識有哪些,你造嗎?

養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年齡之分,然而很多人卻這麼認為,養生是老年人才會進行的事情,其實不然,養生這種事情,如果非要有年齡的講究的話,反而是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最好。你對冬季養生瞭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季養生保健小知識有哪些,你造嗎?

一、精神養生
  1、寧靜為本,保養精神。冬季要以安定清靜為根本,以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緒上的穩定。《黃帝內經》中“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意思是説,在冬季應避免各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和刺激,讓心情始終處於淡泊寧靜的狀態,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祕而不宣,使心神安靜自如,讓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樂觀喜悦的情緒。
  2、心理調節。由於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一定影響。因而必須注意心理上的調適,正確把握自己,學會自行解脱。可採取與朋友交流溝通、參加户外活動及文體活動等方式,進行調理。

二、食物養生
  1、多食温熱,少食寒涼。冬季養生要以食物養生為輔。傳統養生學將食物分為寒涼、温熱、平性三大類。冬季氣候寒冷,人們為了禦寒保暖,應多食用具有温熱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温熱性質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棗、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薑、葱、大蒜等。
  2、多食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蔬菜、水果、豆類等食品,如梨、西紅柿、柑桔、葡萄、大棗、蘿蔔、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少食辛辣食品,以改善臟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3、適當用保健食品,可選擇增健口服液和靈芝皇膠囊,以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4、注意補充水份,每日不少於2000-3000毫升。

三、起居養生
  1、早睡晚起。冬季養生貴在空氣新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證充足睡眠時間尤為重要,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講,冬季適當地增加睡眠時間有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使人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冬季宜早睡遲起,一般8-9小時睡眠,老人可以適當增加,如晚上睡眠不足,可堅持午睡一小時;但睡眠不宜過多。睡眠時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風的侵襲,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忌矇頭入睡,應開小氣窗通風。
  2、避寒就暖。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室內温暖,預防寒冷侵襲,尤其注重足的保暖;但忌暴暖、過度烘烤。外出時注意手、足、頭面部防寒保温,預防凍瘡。
  3、環境舒適。室內温度濕度要適宜;室温保持在22-28攝氏度之間,濕度在50%-60%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白天多開窗通風換氣。室內燃煤取暖的時候要注意防止煤氣中毒

四、運動養生
  冬季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鍛鍊方式因人而異,選擇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其中有耐寒鍛鍊,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如冷水浴、冷水洗手臉加之摩擦按摩。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應稍有“凍”感,切勿搞的大汗淋漓,周身發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尤其老人的鍛鍊要量力而行、防受涼,運動時不要穿的過少,身體發熱時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切忌穿汗濕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免着涼。在運動鍛鍊前做好充分準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運動者在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南方李錦記即將上市的潤和津露,以養陰益氣、維護和鞏固肺功能,達到清肺熱、利咽喉的目的。

五、疾病預防
  冬季氣温變化較大,空氣又幹燥,如果機體不能適應這一變化,抵抗力下降,很易患感冒,一些“老毛病”也特別容易復發,尤其是呼吸系統疾病。
  1、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冬季氣温變化莫測,温差大或氣温過低,空氣乾燥,是感冒多發季節。秋冬燥易傷肺,如因着涼,導致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口乾咽燥、鼻塞、發燒、咳嗽、咳痰及上呼吸道炎症、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尤其是老年人、小兒、體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史者更易復發。
  2、胃腸道疾病:入秋後氣候轉涼,身體疲勞時,抵抗力下降,消化功能和腸道抗病能力減弱,易發生腹瀉,尤其小兒易感染秋季腹瀉(病毒所致)。有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者,秋冬季節易復發。
  3、風濕、關節病:冬季氣温低,大風降温天氣,骨關節性疾病易復發或發生、發展。
  4、心、腦血管疾病:寒冷刺激致血管收縮,血流緩慢,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在此季節血壓升高,症狀加劇
  冬季天氣變冷,氣管、血管不同程度上痙攣,氧供應減少,血流緩慢,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要予以重視。尤其老年人應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和呼吸道感染

小結:養生這種事情,並沒有什麼特定的人羣,有人認為養生是隻有老年兒才會進行的事情,其實養生這種事情反而是年輕人就開始養成這種習慣最好了,因為養生這種事情越早有養成這種習慣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