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冬季春季養生小常識,冬季春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春天天氣回升,人體自然也是順應這種變化,各項機能開始變得活躍起來,那冬季就不一樣了,氣温降低,人體的很多機能會變得降低一些。所以春季養生小常識跟冬季養生常識自然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冬季春季養生小常識,冬季春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春季養生小常識
  1、防風。
  在中醫中,春季為風邪主令。而“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外來致病因素的第一位。專家介紹,春季人體陽氣生髮,肌膚腠理疏鬆開放,容易被外來風邪所侵,引發外感病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這在中醫中都屬於温病的範圍,正是春季的高發病。”

“外風”之外,還需防“內風”。張勇介紹,風氣痛於肝,肝陰不足或肝失所養,都會誘發肝風。肝風內中或肝風上擾,則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病。

2、防寒。
  乍暖還寒時候,氣温上下波動較大,初春防寒尤其重要。專家介紹,一防外寒,外界氣温變化寒氣入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二防中寒,即為寒氣所傷。“含傷陽,心屬陽,寒氣入侵,心臟首先居之,因此,早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3、春季宜養脾胃。

肝屬木,脾屬土。春季肝氣上升,則使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春季養生,也需要注意脾胃的調養。“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胃病或腸胃功能長期不好的人,在這個季節調養脾胃,對一整年的健康都很有幫助。”專家説。

4、春季宜養諸不足。
  經過漫長的冬天,人體的各個器官機能都消耗較多,加上春季陽氣生髮,容易造成陰陽不調的狀況,出現陽虛症狀。如脾陽虛者胃口不好、大便溏濕、氣若少神,腎陽虛者手足冰冷、腰膝痠軟等。順應自然界趨勢,春天也是養諸不足的好時機。

“養諸不足的基本原則,還是以補陽為主。”專家説,春夏養陽,也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養生要訣。

5、温補陽氣,忌酸宜甘。
  專家介紹,如今正值初春,寒氣未退,依然可以服用一些温補食物,如韭菜、葱、姜等物,以補全身陽氣之不足。

但隨着天氣漸暖、陽氣漸升,温補可逐漸減少,轉而多吃一些調和肝氣、營養心神的食物。首先忌酸,因為酸性收斂,不利於陽氣生髮和肝氣疏泄。其次,可多吃一些味甘性緩的食物,如茯苓、山藥、百合、大棗等,能夠起到緩和緊張煩躁情緒、養育心神、調暢情志的作用;地黃煮粥或枸杞煮粥服用,還可以起到補養肝陰、使肝氣陰陽調和的作用;常按揉足三裏,可調養脾胃;常按摩背部肝腧穴,可以滋養肝陰。

6、防火。
  在中醫理論中,肝臟的病理機制為多實少虛。如果春季調養不當,容易引起肝火上升。專家介紹,五臟相通,肝火上升也會影響到其他臟腑,引起心火、胃火、膽火等,出現心煩易怒、夜夢驚悸;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祕結;口苦口乾、脅肋脹滿等不適症狀。

專家還提醒,陰虛體質的人羣,在春天還容易出現虛火上升的問題,出現心慌失眠、耳鳴頭暈、腰膝痠軟等問題,因此也要防虛火。

7、適當春捂,少怒多喜。
  俗話説“春捂秋凍,不生大病”,防風防寒都需要做到“春捂”,不宜過早換掉棉服,尤其是體弱多病者,不可驟然換上春裝;此外,春天儘管温度開始升高,但柚子、梨等性寒的水果也該列入忌口名單,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8、注意休息、動靜結合、忌動怒發火、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是春季養生的要訣。“這些都可以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誘發肝風肝火,有助於陰陽協調。”

9、閒暇無事時可按揉太溪穴、湧泉穴,可以引火歸元,清瀉虛火。

冬季養生小常識
  冬天養生要點1、出點汗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冬天養生要點2、護點腳
  冬季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温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冬天養生要點3、多點水
  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冬季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於2000-3000毫升。

冬天養生要點4、呼點氣
  在冬季,人們習慣把房子的門窗關得緊緊的,如此會造成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若再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氣體等,將使室內空氣受到嚴重污染。人在缺少新鮮空氣的環境中會出現頭昏、疲勞、噁心、食慾不振等現象。為了防止出現上述的現象,請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有條件的話請到一些氧氣含量較多的地方進行氧療,有利於增加肺的通氣量,加快新陳代謝。

小結: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都一直想要的,凡事都是有方法的,如果你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麼養生這種事情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