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盤點東北有哪些文化習俗?

中國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每每説到中華文化,東北文化總是不得不提,因為東北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發源地之一。這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你對東北文化了解多少,你清楚東北的風俗習慣嗎?下面就一起去看看東北的風俗習慣,漲漲知識吧。

盤點東北有哪些文化習俗?


  東北風俗一:四大香
  即使是在東北,你要隨便問一個人,什麼是四大香?恐怕大多數人都回答不出來。因為這四大香對於今天的東北人來説已經不是什麼香了,時代變了,人們的追求也就變了,但在東北老人的頭腦中,四大香還是佔有一定位置的。

這四大香指的就是:開江的魚、下蛋的雞、回籠的覺、二房的妻。

這四大香不難理解,是指四種叫人嚮往的夢想,實際上也是一定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一些事物的錯誤理解。

開江的魚。初春料峭冰雪融化,這個時候捕撈上來的魚據説最好吃,做這種魚要用開江的水做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可為什麼開江的魚是最好吃的呢?這個就誰也説不明白了。其實魚最好吃的時候應該是魚肥的時候,肥魚才好吃,瘦魚是不好吃的。而開江時的魚是最瘦的,經歷了一個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在冰下的魚生活得很苦,沒什麼可吃的,活動範圍又小,處於飢餓狀態,身體裏儲存的養分已經消耗殆盡,這個時候捕撈上來的魚是最沒滋味的了。而這個時候人們也是剛剛從冬天裏熬過來的,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沒了,餓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幹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開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網捕魚,捕上來的魚甚至都來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裏的水了,連點調料也沒有,但對於苦熬了一個冬天的人們來説,難道還有比魚更好吃的嚼裹嗎?絕對沒有!所以人們就誤認為開江的魚是最好吃的。今天再也沒什麼人吃開江的魚了,另外,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魚也沒有野生的了,全是飼料養出來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雞。下蛋的雞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較才知道。雞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兩點,一個是要嫩,一個是要鮮。而要滿足這兩點要求就必須符合下面三點要求:一,必須是當年的雞,這樣的雞嫩。二,必須是母雞,公雞性成熟早,發生性行為就早,發生性行為之後的公雞味道就不鮮美了。三,要未下過蛋的雞,這樣的雞就如同少女一般味道自然要比生過孩子的鮮美了。所以説,民間傳説燉老母雞好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下了蛋的雞就沒有鮮美的味道了,還會有一種腥臊的味道。可是在過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沒有什麼可吃的,在母雞下蛋的幾個月里人們是很難吃到雞的,總也吃不到雞,自然就想吃雞了,所以就對下蛋的雞垂涎三尺。可是這個時間段內,人們是無論如何也捨不得吃雞的,這就導致了人們認為下蛋的雞是最好吃的觀念。

回籠的覺。睡回籠覺是很舒服的,但必須在寒冷的冬天感受才會深刻,其他季節是無法感受出來的。過去,人們冬天裏是沒有經濟能力在夜晚裏把屋子燒得暖暖的,通常夜晚裏都要熄火。可是你要知道,東北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夜晚屋子裏都在零度以下,屋子裏是要凍冰的。在這樣的屋子裏睡覺,人們都要把自己緊緊地包裹在棉被裏,甚至連臉也要埋到被子裏面,露出的頭髮,尤其是劉海兒部分是要上霜的。在這樣的夜晚里人們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起來出被窩的,尤其是凌晨的時候。可是凌晨卻恰恰是要起來的,如起來磨豆腐、喂牲口等等很多事情需要這個時候做。起來幹完活之後,人們的困勁還沒有消退,就又急急忙忙鑽回被窩,接着再睡。外面很寒冷,鑽到被窩裏自然就感到熱乎乎的舒服,這是一種無比的享受,所以回籠覺就顯得舒服無比了。

二房的妻。過去人們娶妻比較早,對夫妻之間的事情很不瞭解,在懵懵懂懂狀態下毫無樂趣而言,所以首婚對於男人來説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學習和探索,而再娶時就明白其中的奧妙了,知道如何享受做人的樂趣,所以説娶來二房的妻是最香甜的事情了,新鮮而又知“禮”,當然這個“禮”是行“周公之禮”的“禮”了:)

這四大香我説明白了嗎?

東北風俗二:三寶
  東北三寶是過去東北人心目中的三寶,對於今天的東北人來説,已經不是什麼寶了,這就是時代的力量

那麼什麼是東北三寶呢?東北三寶具體指的就是人蔘、貂皮、靰鞡草。

人蔘不用説了,人人都知道的東西,以吉林長白山出產的野山參最為寶貝,但東北人很少有人吃人蔘,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好像人蔘對東北人不起作用。全國最大的人蔘集散地就在吉林撫松,撫松的人蔘都是一大堆一大堆地賣,就如同賣大蘿蔔一般,價格極其便宜。在撫松人蔘市場連鹿鞭都成堆地賣,那才叫個牛逼呢!

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毛皮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是人們戰勝嚴寒的利器,沒有毛皮的人家是不可想像的,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離不開毛皮。毛皮中以貂皮最好,色澤光亮,柔軟暖乎,關鍵是貂皮在冬天裏不結冰不上霜,是上好的皮子。通常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才有條件用得上,實在愛美的姑娘也就對付個狐狸皮,普通人都使用狗皮、羊皮什麼的。

靰鞡草是東北特產,這種草具有乾燥後不脆不斷柔軟温暖的特點,所以東北人都用靰鞡草來楦鞋抵禦寒冷。過去的東北人冬天是很難過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抵禦寒冷,尤其是沒有棉鞋。冬天裏,人們用整張的牛皮做成比腳大很多的鞋子,腳面部位用牛皮繩穿成一圈然後繫上,這樣一勒,鞋面就成了包子的褶子了,很有特點,這種鞋被稱為牛皮靰鞡,簡稱靰鞡。靰鞡草的名字就來自於靰鞡鞋的名字。牛皮靰鞡不是什麼人都能穿得起的,通常是趕車老闆子才有資格穿,趕車老闆子在大大的牛皮靰鞡裏面再穿一個厚氈靴,也就是用氈子做的大氈襪,白色的,厚厚的,氈襪裏面再楦進去靰鞡草,用靰鞡草把腳包住,沒有襪子。

靰鞡草需要先用木棒敲打軟了才可以楦在鞋裏,這樣包裹後的腳很嚴實,但缺點是腳出汗了也散發不出去,就積攢在鞋裏了,所以每天晚上脱鞋的時候,腳都是潮潮的,靰鞡草也是潮的,鞋子也是潮的,這樣就必須用火烤,烤乾了第二天才能穿。所以家家户户晚上都要把一家老小的鞋子裏面的靰鞡草掏出來,和鞋子一起圍放到爐子的周圍烘烤,等第二天早晨起來了,鞋和靰鞡草就都烤乾了,然後再把靰鞡草楦到鞋裏面去。其實這樣烤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離火太近就烤着了,鞋要是烤着了就壞了,就沒有穿的了。如果離火太遠,又沒有烤好,第二天鞋還是潮的,這樣潮的鞋穿出去立馬就會凍住,腳也會被凍住。過去的東北人幾乎人人的腳都被凍傷過,把腳凍掉的事情也是聽説過的。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出現一種橡膠棉鞋,也是牛皮靰鞡的樣子,顏色通常是黑的,也有棕色的,東北人稱之為膠皮靰鞡。這種膠皮靰鞡是東北人棉鞋的一次飛躍性進步,有了這種棉鞋後大家都可以在冬天裏到户外活動了,這是對東北人的一次解放。但這種棉鞋也無法完全解決抵禦寒冷的問題,也需要在裏面楦靰鞡草,只是需要的靰鞡草不是很多罷了。對於東北人來説,那是一個難忘的靰鞡草時代。

今天的東北人再也不需要靰鞡鞋了,所以靰鞡草也就沒有了價值,於是東北的三寶又變成了人蔘、貂皮、鹿茸角了。人蔘仍然是保健佳品,貂皮不再是保暖用的皮子,已經變成時髦女性的裝飾品了,保暖的含義不復存在。鹿茸角是滋補壯陽的藥品,要想成神仙,鹿茸角是不可少的。

東北人對這三樣新寶也不是很在乎了,因為已經有人工代替品出現了,美觀實用。天然的東西雖然很好,但往往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點,無法達到人們越來越高的要求了。

東北風俗三:大醬
  東北人就沒有不知道大醬的,我估計也沒有人沒吃過大醬的,因為大醬是東北人生活中無法離開的副食。

過去的東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醬,還沒聽説哪家不做大醬的。現在城市裏的家庭已經很少有做大醬的了,一個是東北的年輕人已經不會做傳統的大醬了,另一個是因為現在的大醬已經是機械化生產,成瓶成袋地出售了,所以人們就沒有必要自己再費事做大醬了。

但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大醬很少是黃豆做的,為什麼不再用黃豆做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用黃豆做大醬成本高,為了降低成本,生產大醬的廠家都改由玉米來做大醬了,而玉米做出的大醬一個是口感不好,味道不純正,另一個就是沒有營養。即使是標明用黃豆做的大醬,也不是百分百地用黃豆做的,黃豆只是大醬中的一部分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感覺從商店裏買回來的大醬味道不對勁也不好吃的原因所在了。

大醬是東北的特產,之所以大醬是東北的特產,是因為做大醬的原料大豆是東北的特產。

過去,一到秋天,家家户户就開始做大醬,首先要把黃豆洗乾淨,然後用大鐵鍋烀面,烀黃豆的時間大約要兩三個小時,需要文火。烀好後的黃豆要搗碎,這個工序很費勁,不好搗,需要身體好又有勁的人來做,一大鍋烀好的黃豆搗碎也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搗碎後的黃豆脱成坯,坯子是長方形的塊狀,長度大約一尺多,寬度大約半尺多。然後用紙嚴密地包裹起來,放到屋子乾爽通風的地方。這種包裹起來的長方形烀好的碎黃豆坯子稱為大醬塊子,所以東北學校的老師經常罵學習不好的學生的腦袋是大醬塊子腦袋,也就是説這個學生的腦袋是死芯的,不轉個,笨。

做好的大醬塊子一直要放到來年春天的五月,然後正式開始做大醬,也就是真正地開始用醬缸做大醬了,東北人把這個程序稱之為下大醬。

下大醬首先要把包裹了一冬的大醬塊子打開,把裂縫中生的蟲子用水沖洗掉,通常應該是不會生蟲子的,除非沒有包裹嚴實,沒有包裹嚴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紙少,沒有包嚴。為什麼不多用些紙呢?因為沒有紙,這就是時代。

沖洗好的大醬塊子,需要掰成拳頭大小的碎塊。涼幹後倒入缸裏,再倒入水,水要比碎大醬塊子多很多,再放入適量的大粒鹽。然後再把醬缸用紙封好,把封好的醬缸放到室外的園子裏,讓陽光照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大醬發酵,發酵過程大約需要十多天。

等發酵差不多了,再打開封紙,用大醬耙子搗醬。大醬耙子是用木頭做的,一個圓木棒,一端釘一塊巴掌大小的長方形小木板。每天都要搗醬十幾分鍾,通常啟封后再發酵十多天就基本上可以吃了。但這還不算完,還需要每天搗醬,大醬每天仍然在發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幾乎持續整個夏天。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醬缸保護不好的話,就會生蛆,蛆長到一定長度就會順着大醬缸的壁往上爬,大醬生蛆是做大醬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幾乎所有人家的大醬都生過蛆。但大醬生蛆對人的身體是沒有害處的,只是看着不舒服而已。所以東北有一句常用的話,就是:醬缸裏面的蛆,不咬人硌癢人。這句話通常指那些讓人討厭的人。柏楊把中國人也形象地比喻成醬缸裏面的蛆,説中國人只會在醬缸這麼一個小天地裏爬,還互相亂拱。

大醬最簡單也是最好吃的方法就是小葱蘸大醬,百吃不厭。

現在非常時髦的韓國大醬與東北大醬不太一樣,但韓國大醬是東北大醬的一個分支,韓國大醬是幾百年前從東北流傳過去的,東北大醬流傳到朝鮮半島後被改造成現在的樣子了。延邊地區朝鮮人做的大醬則是典型的東北大醬,但也與東北漢族人做的大醬味道有所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東北風俗四:南北大坑
  東北土着文化實際上就是滿族文化,滿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性。就拿家家户户睡覺的炕來説吧,就非常有特點,滿族民居的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是朝陽的房子,這樣建房子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接受陽光的照射,對冬天屋子的取暖有很大好處。當然也有廂房,但廂房就比較少了,所以這裏就不説了。

平時一家人主要是以炕為活動舞台,屋子裏很少有椅子,大家沒事兒時都坐在炕上,通常是盤腿而坐。有事兒的人或者來人都坐在炕沿上,腿耷拉在地上。

炕都是火炕,與外屋地上的大灶坑相連接,燒火做飯時煙就從炕下面的炕洞子通過,於是炕就熱了,但要是在冬天裏僅僅靠燒火做飯來把炕燒熱了還達不到需要的熱度,所以還要在炕洞子裏燒木材。但由於炕大,受熱的地方不均勻,炕頭熱度高一些,炕梢熱度差一些。所以人們晚上睡覺時都願意睡炕頭,不願意睡炕梢。但一家人誰睡炕頭誰睡炕梢不是隨便的,是由每人在家中的地位決定的,通常都是家裏的男主人也就是一家的老爺子睡炕頭,緊挨着的就是女主人了,然後才是孩子。但孩子睡覺的順序通常卻是越小的越靠炕頭這邊,越大的越靠炕梢一邊。

東北民居的炕不僅僅是睡覺的,還是取暖的。所以冬天時炕面上是不能放東西的,被褥什麼的都要捲起來,以便用來散熱,散熱效果好,屋子就暖和。

炕表面鋪的是炕蓆,炕蓆是用高粱秸子編的,越使用越亮。牛皮紙進入生活後,有條件的人開始用牛皮紙糊炕,上面刷上清油,這樣的炕面非常明亮,而且還乾淨,比炕蓆的效果要好很多倍。

炕很重要,是東北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東北民居沒有炕,那簡直不敢想像。東北人一日三餐也都是在炕上吃的,吃飯的時候炕上放一個炕桌,家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盤腿坐在最裏面,男人通常都是坐在裏面的,女主人坐在炕沿的位置,負責給大家添飯遞東西什麼的,是伺候吃飯的。

孩子們放學寫作業或玩耍也是在炕上,來人了也是要讓到炕上去坐的,通常每一家人都會有一個煙笸籮,裏面放着煙葉、煙紙和火柴,來人了就把煙笸籮往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一推,説自己卷一隻煙抽吧,於是大家就人手一隻煙,吞雲吐霧起來。

可以説炕是東北老百姓生活的舞台。

標籤:習俗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