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東北滿族民居文化解讀

中國有着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就跟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個人會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格與個性,民族也是一樣的,在漫長是時間長河裏,每個民族也會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例如:形成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傳統民居特點等。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東北文化裏的滿族民居文化特點,我們一起去漲漲知識吧。

東北滿族民居文化解讀


  滿族民居的特點: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時期,滿族居住條件簡陋,冬天居住“地窨子”,夏季居住“馬架子”。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間的交往和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

滿族多居住在山區,禦寒防冷的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便於聚暖。屋裏南、西、北三面築有“[”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或“蔓枝炕”。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説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因為火炕一般都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燒水、做飯時,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還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加燒地炕,提高室內的温度。

與漢族民居不同的是,滿族民居的煙囱沒有修在屋頂上,而是“煙囱坐在地面上”,煙囱修在房屋的一側,有孔道與火炕相通。煙囱坐在地面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滿族人的煙囱,過火量較大,煙囱為寬大的台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較適宜。

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滿族在西炕正中放置供祭祖宗的“神板”,因而神板之下的西炕就成了室內最尊貴的地方,只能在家祭時擺放供品和祭祀,平時不許隨意坐卧,更不許在上面任意跺踏或存放雜物,否則便是對祖宗的大不敬,會褻瀆神靈,要遭到懲罰和報應。西炕為窄炕,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蓆,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粧用品。南炕温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樑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囱(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囱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裏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製的插銷。窗分為上下兩層。滿族有“三怪”,其中有一怪表現在居所上就是“窗户紙糊在外”。糊窗所用的窗紙是一種叫“豁山”的紙,滿語稱為“攤他哈花上”,漢語叫麻布紙或窗户紙,是用破衣敗絮為原料經日曬而成的,後來多用堅韌如革的“高麗紙”,紙上淋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這種紙糊在窗户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免得為雨雪淋濕、冷熱不均而脱落。窗櫺及門上亮子窗櫺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户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

清代東北農村滿族家庭室內陳設比較簡單,適用。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常活動多在火炕上進行,來了客人,請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時吃飯、讀書、做針線活也在炕上進行。室內不設桌子、椅子之類的東西。因室內三面皆炕,南北炕兩面圍坐,一般的家庭南北兩面炕就可以坐七、八個人。雖然沒有地桌,但各家都有一個正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上屋南北炕西頭皆擺一個高四尺、長五尺、上下二層雙門對開的大衣物櫃。櫃上鑲有四個圓型黃銅製的大摺頁,八個梅花狀的小銅墊,櫃門中間設有黃銅製的櫃權鑲在一個較大的圓形銅片上。櫃的表面塗深紅色的油漆,並繪有金色的圖案。外型平整大方,原料大部分選用紅松,長期使用不改變形狀。有的大櫃是傳世之寶,幾代人沿用不損壞。解放初期黑龍江省寧安縣滿族聚居的農村世居家庭中仍可見到保存完好的這種大櫃。在兩個大櫃的中間擺一個高三尺的長條形雜物櫃,內陳設梳粧用品、帽筒、器具等物。

在門框的橫木上置放一大塊木板,俗稱擱板,利用空間放一些器皿,室內顯得規整不亂,“楣棟間庋橫板,以置瓶盎篋諸器,傢俱精粗兼備,滿洲舊俗比室皆然。”

冬季,農村滿族家庭大部分都有一個火盆。火盆一般的是用黃土託制而成,盆沿上鑲有小玻璃片等裝飾,光滑、美觀、保温性能好。晚飯之後將燒後無煙的木炭火放人火盆,闔家圍着火盆嘮嗑。

滿族居室上屋(指西屋)與廚房之間的隔牆多數是用紅松木板鑲制的“排柵”並塗油漆,每逢春節前各家都要選一年畫貼在“排柵”上,以賀春節愉快。

子孫椽子是滿族家庭屋內必有的裝備,有生育子女時掛上搖車,沒有生育子女時備用。

滿族家庭炕上一年四季長備一個煙盒子,大部分是用木頭雕制而成。有的家庭的煙盒子雕工細緻,非常講究,久經使用,已經磨成深紅色。盒內不僅放着“關東煙”,而且還備有煙袋,來客人時首先給客人裝上一袋煙,以示歡迎。

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裏。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櫺、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

庭院裏東南迎大門處立了一根杆子,叫“索倫杆”,。這是滿族習俗,每户人家都要在這裏置一神杆。杆子的頂部是風磨銅頂,包着一塊紅布,有時會放一錫制或木製的斗子。杆頂下約一尺左右橫置一短杆。神杆根部放三塊石頭,稱為“神石”。有些古老的滿族民居,還會在神杆後築影壁,影壁牆頭裝飾雨搭。

傳説這都是滿族人用來祭祀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起兵之前,曾放山挖過人參,神杆就是他挖參使用的索撥拉棍,所以被我們叫做‘索絡竿’;三塊神石象徵着努爾哈赤放山時野炊支鍋做飯用的石頭。還有那個鬥,滿族人經常在裏面放些糧食、肉類喂烏鴉,我們很崇敬烏鴉,傳説他們救過老罕王的命。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