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解讀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徽州,一個歷史文化氣息濃郁的地方,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雖然經歷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但是徽州地區卻相對穩定,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形成獨特的徽州文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明清徽州戲曲文化吧。

解讀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一、活躍的戲曲演出
  至遲在晚明,徽州人喜歡唱戲和看戲已經形成了風俗。其戲曲演出活動大致有兩種情形:

一是徽州商人蓄養的“徽班”的演出。當時就出現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吳徽州班”.馮夢楨《快雪堂日記》記載,他於萬曆三十年二月五日,“赴吳文倩席,邀文仲作主,文江陪,吳徽州班演《義俠記》,旦張三者新自粵中回,絕伎也”.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徽班”.徽州人鄉土觀念很濃厚,徽商大部分時間僑寓在外,也常常返回徽州,同時把戲班帶到徽州,這樣就促進了當地的戲曲演出活動。

二是民間的戲曲演出活動。這一類的演出往往和祭祀、迎神賽會等活動聯繫在一起。據潘之恆《鸞嘯小品》卷九《舞媚娘傳》:“萬曆庚子立春,郡邑長令皆浙人,先期申戒,以迎春於東郊。百工鹹悦,不令而窮極奇巧。為平台三十六座,馬戲四十八騎,皆選倡優韶秀者充之”.在這次規模空前的迎春賽會上,蘇州、浙江的著名戲曲演員都前來參加了演出。明清兩代,徽州的民間演出非常活躍,不僅府治、縣城有演出,農村的演出也十分活躍。績溪縣“上元日各處土壇神廟張燈演劇,或扮童戲,持丈馬,舞青衣,遊燭龍,遍巡衢巷,名之曰鬧元宵”;“(二月)十五日,登原十二社挨年輪祀越國公,張燈演劇,陳設畢備,羅四方珍饈,聚集祭筵,謂之賽花朝”.休寧縣的孚潭“二月選期演戲。古例崑腔三台,弋陽腔四台。今則隨首家之豐儉以為增減,亦有遲至三月而後演者,但毋過清明,過者則有罰”.歙縣的豐南三月九日有“太陽會”,直到端陽節晚上才結束;五月十三日關帝聖誕也“致祭演戲”;六月初旬則在“仲升公祠前演戲酬神”,且此俗“傳之已久”

二、興盛的戲曲創作
  在明清兩代,湧現了一批徽州籍的戲曲作家,創作了一大批戲曲作品。
  明代徽州籍的劇作家共11位,除了汪道昆、汪廷訥、鄭之珍為學界所熟悉外,還有以下劇作家:
  畢尚忠,歙縣人,作有戲文《七國志》、《紅箋記》;
  汪宗姬,歙縣人,汪道昆族侄,作有傳奇《丹管記》、《續緣記》;
  吳大震,歙縣人,作有傳奇《練囊記》,《龍劍記》;
  吳德修,歙縣人,作有傳奇《偷桃記》;
  程麗先,歙縣人,作有傳奇《笑笑緣》、《雙麟瑞》;
  汪薌,歙縣人,作有傳奇《金盃記》、《納翠記》,均佚;
  程士廉,休寧人,作雜劇4種,分別為《幸上苑帝妃春遊》、《泛西湖秦蘇賞夏》、《醉學士韓陶月宴》、《憶故人戴王訪雪》;
  吳兆,休寧鑑潭人,《列朝詩集小傳》説他“萬曆中游金陵,留連曲中,與新城鄭應尼作《白練裙》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