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解讀中國地域文化的類型

不同的地域,文化總是存在差異。久而久之,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一代一代的被傳承下來,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習俗了。那麼,在中國,這樣的中國地域文化只要有哪些類型呢?一起去盤點一下吧!

解讀中國地域文化的類型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地理差異大、物質基礎差異大、生活習慣差異大。
  1、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2、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遊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3、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係。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覆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二: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裏?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説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曆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四:民族分佈。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牀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標籤:解讀 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