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廣東喪葬習俗 廣州喪禮有哪些習俗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一個規律,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但是關於喪葬的習俗,不同的地區,標準和習俗都是會有一些差異的。那麼廣東的喪葬習俗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帶着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廣東喪葬習俗 廣州喪禮有哪些習俗

廣府殯葬風俗
  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國人崇尚儒家的忠孝節義,認為一個人最後的歸宿最好的應該是兒孫滿堂,壽終正寢,所以到現在,對一個人最狠毒的詛咒莫過於“斷子絕孫,不得好死”,至於客死他鄉,在以前也是一件很悲苦的事情,常讓家人遺憾的。

以前的社會,醫院並不多,甚至人患了重病將死,醫院也會叫家人趕快把病人抬回家,就是為了病人能死在家中,有親人在旁,不至於客死異鄉。而傳統的文化習俗認為,老人家年過七十就已經是古稀之年了,無論是自然病死的還是意外死的,也算是“壽終正寢”,算喜喪了!

我老家在廣州郊區一條自然村,民國時期的俗例,村中男性老人家到六十歲大生日,要到祠堂拜祖先,然後在祠堂擺壽酒宴請親朋戚友,過完大生日之後,家人就開始為這位男性長輩及其妻子準備壽衣,家境好的甚至會預先讓人在廣西柳州定購棺材,放在家中,稱之為“上壽”。

置辦壽衣亦很講究,由家人子孫擇一個好日子好時辰,一般由兒子和媳婦負責去訂購,壽衣色澤以素色為主,多用青、白、棕、醬、茶等色,忌用大紅和粉紅,否則會使死者鬼靈兇猛;綠與祿音相近,不宜帶到棺材,恐防礙子孫官運;藍色恐子孫襤褸;黑色屬大晦之色,黃色乃正色,皆不能用。壽衣件數多少,衣料好壞,視乎家境貧富而定,多要奇數,不要偶數,件數上衣為11件,下衣為7件,或上衣為7件,下衣為5件,忌九件,亦有地方習俗以男雙女單訂製的。

現在的傳統壽衣的款式,其實是明朝時漢人的平常服飾,當年清兵入關,主政朝野,嚴令天下百姓,剃頭蓄髮,改穿旗人服裝,否則殺無赦,天下漢人反抗非常嚴重,清朝政府最後為了平息民怨,不得不答應了老百姓“生穿死不穿”的要求,即生者改穿清朝服飾,死者仍穿漢朝服飾入殮。此習慣從明末清七年級直保留至今!

棺材亦叫壽材,有錢人家會在家中老人六十大壽後,為他“上壽”,選好一個黃道吉日,去棺材鋪裏選購合心意的棺材,棺木以廣西柳州出產的為最好,故以前有句俗語説:“玩在杭州,食在廣州,死在柳州”,可見柳州木是何等的矜貴和出名。棺材買回來,要擺放在後堂或偏廳,用木條凳墊着放,棺木身綁上紅綢帶,名為“掛紅”,喻意家中老人從此添福添壽,子孫升官發財。

生老病死人生必經,從前的人多在家中病故,家中老人若不幸即將駕鶴西歸,家人子女要作充分的準備,一般來説,老人家在斷氣之前,因為肌肉鬆弛會引起失禁現象產生遺尿,民間叫“過河尿”,出現這種情況下老人家的情況就不太妙了,通常由同性的家人子女立即幫老人擦乾淨身子,換上準備好的壽衣,扶老人出正廳臨時的牀鋪,頭朝裏腳朝外躺好,蚊帳一定要拆除,據聞蚊帳如天羅地網,會罩着死者的靈魂不得往生。

老人彌留之際,子孫要讓老人頭枕着“金銀紙”,口袋裏裝上作陰司路引的“荷包”,子孫要喂其糖水,齊跪牀前呼喚老人送老人上路,待其“壽終正寢”。以前亦有風俗,在老人死時要在其口中放入龍銀,喻意“有銀啶口”,下輩子説話有牙力,有權勢!又以銀紙各一包,分握死者手中,謂其這樣能福廕子孫。

老人過世,要在牀下點一油燈,為死者在陰司路上照明,晝夜不息,出殯時方可熄滅,死者的頭面不能見天日,要用白布蓋住,入殮時要加蓋元寶,否則視為大不敬。

民間有禁忌,家中有養貓的人家要將貓綁好,特別是黑貓,切不能讓貓在屍體身上跨過,相傳這樣會詐屍,讓死者發生屍變。

農村非常重視“養老送終”,父母去世而兒子不能在臨終時相送,不論是什麼原因,亦會被視為不孝,若兒子不能在臨終前趕回而在出殯前趕到,人到巷口就應跪下,哭喊着伏地爬行到死者牀前。

以前廣府地區實行土葬,倘若有人不幸客死異鄉,只要路途不遠條件允許,一般都會把死者運回家鄉,讓死者在故土入土為安,但按照傳統習俗,客死異鄉的遺體是不得入村的,家人只能在村口的榕樹下為死者臨時搭棚守夜,待天亮了揀好時辰,由村後的小路上山安葬。

老人故世,家人子女要脱下首飾,換上孝服,為先人守孝。
  以前沒有電話,喪主家屬要親自前往至親好友家中報喪,但報喪者只能在親友門前通報,絕不能進門。家中有至親離世的,一個月內也不能去他人家中作客,如果至親不幸在春節前後一個月裏離世,家人這個春節期間不能外出拜年,亦不能貼揮春派利是燒鞭炮。

先人入殮前為死者買水沐浴淨身,稱為“買水”,各地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在廣府地區,一般由死者的長子執行,如無子嗣,即由家族中的侄兒執行,若無子侄,可“買孝子”,出錢請人“買水”。買水一般在早上進行,孝子戴三果冠,披麻跣足,手執喪杖,捧瓦盆,在親屬和法師的引領下哭赴水濱,投一文錢“買水”。《廣大民俗大典》

老人先逝,家中供奉的神像要用紅紙面朝裏封起來,以免鬼魂受驚,門口有貼對聯和門神的也要一一撕去,將家中擺設換上白色素色,擺上香爐和供品,以供親友上香拜祭。死者腳下燃一對白蠟燭,晝夜不息,家人守護旁邊,通宵不寐,謂之“守夜”,一般在第二天揀時辰出殯。

先人入棺,稱之為大殮。通常由“喃嘸”先生按死者生辰八字和去世時間,算出與之相沖的生肖屬相,大殮時相沖生肖的親友要回避,入殮也叫“升棺”,先人入殮後屍體一定要躺平正,頭不能偏,否則死者睡不安寧,而且日後會偏於保佑其中一個子女,由“喃嘸”先生執紅線,自死者鼻樑間拉到棺尾,讓在場子女觀看,認為屍身平正才可入殮。死者如是女性,丈夫仍在世的,會在鬢髮上插一枝花,喻“死在夫前一枝花”,兒女已經成家立室的,兒女親家要買錦被,在入殮時作鋪蓋,也有人家將死者生前最愛的飾物用作陪葬的。

待死者真正在棺木裏安睡好後,親屬繞棺三圈送行,見死者最後一面,然後蓋棺釘釘,從此陰陽相隔,愛恨情愁一筆勾消,永不相見!

出殯,俗稱“出山”即把靈柩送到安葬地點。
  出殯前先請風水先生擇吉日,舊社會交通不便,外出子女回家奔喪路遠,靈柩會在家中停留多日,擇吉日上山,一般為單日,近代一般在先人死後次日出殯安葬。

以清朝為例,出殯時子孫親屬都要齊穿孝服,在靈堂大哭跪拜,由仵工把棺材輕輕移出,大喝一聲“大吉大利”,謂之“移棺”,然後宣讀“起柩文”,點燃香燭香燭冥襁,棺材抬出叫“啟靈”,親友一律迴避,然後將棺材抬到墓地。

“出殯儀式很講究,儀仗隊先以大藍燈籠或是生花牌額引領,寫上某府出殯,或是某某歸虞,寫上封誥和享年,享年要報大數,往真實年齡上加三歲,即“天一歲,地一歲,自己加一歲”故以前廣州有俗語云“死人燈籠報大數”,接下來是從儀仗店裏租用的整套儀仗隊列:大燈籠、銘旌亭、像生亭、獸口亭、真亭、主轎,以及親友送的生花牌、生花圈、紙紮等,後面是絃樂隊、大鑼大鼓、古樂亭、香亭、主亭、神主牌、靈柩。靈柩旁有抬柩的探路者,手持兩塊木板,邊行邊敲打,大叫着提示路況。抬柩者視死者身份和貧富而定,一般為8至12人,靈柩上面豎立兩個紙紮的童男童女,手持短幡書明西方接引。孝子披麻戴孝,舉着孝杖在靈柩走在靈柩前頭。顯要人物出殯,友善團體還預先安排沿街擺好香案祭品拜祭,叫擺“路祭”,送殯至一定地點,舉行辭靈儀式,孝子扣拜親友,女眷和親友各自歸家,由孝子和男家屬送靈柩上山下葬,安葬後,俗例另取道回家,不能重走回頭路。”《廣東民俗大典》

苦主家要事先準備好一封利事和一粒水果硬糖,在親友送別靈柩之後作為答謝。糖果代表從此遠離悲苦,甜甜蜜蜜,帛金的回禮不能帶回家,應在路上花掉,否則會視為不吉。

先人安葬完畢,苦主家屬要請前來拜祭先人及有來幫忙的親友吃解穢酒,又叫“英雄飯”,一般不能超過九碗菜,俗稱“九碗頭”,菜式無嚴格要求,但一定要有一樣菜是齋菜。

死者逝去第七天夜裏,相傳會由牛頭馬面押解回家見家人最後一面,然後才去地府報到,俗稱“頭七”。這夜家人在入夜後,要在土地公前貼一張黃紙,引領鬼婚回家,還要準備十個菜和果品,先人生前愛吃的東西等擺在靈牌前招待鬼差和供奉先人,有的地方還會在鍋裏放一隻煮熟的剝去殼的雞蛋。

頭七這天,家人要齊集家中,如常作息,晚上不能出廳走動,以免驚擾先人,見到有飛蛾粉蝶不能撲打,傳聞這是先人的化身。到了凌晨五點雞啼時份,家人要開大門往外丟一把菜刀,象徵把先人和鬼差送走,砍斷塵緣,讓其安心上路。

小結:廣東地區對於葬禮是非常重視的,他們也比較相信人死去是有靈魂的。所以對於後事,都是比較的嚴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