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歷代文人墨客與竹子精神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這是蘇氏三雄中的蘇軾所寫,他以竹詠志,説明了竹子的精神的重要性,瘦了還可以再胖回來,但是沒有了竹之風節,便無藥可醫。那麼該如何學習竹之風節呢?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講述一番竹子的精神吧。想要多瞭解竹子的人,請時刻關注中國竹文化吧!

歷代文人墨客與竹子精神

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峯峯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它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儘管長年累月守着無邊的寂寞與淒涼,一年四季經受着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拜。竹子心無雜念,甘於孤寂,它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千百年過去了,卻終成這瀚海般的大氣候。竹輕盈細巧、 四季常青,儘管有百般柔情,但從不譁眾取寵,更不盛氣凌人,虛心勁節,樸實無華才是她的品格。竹不開花,清淡高雅,一塵 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

  竹在清風中瑟瑟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文人墨客深深感動。而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依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説:“何可一日無此君”;蘇東坡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無可醫。”顯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經深入士人骨髓。明月如霜,涼風如水。庭院中翠竹依階低吟,挺拔勁節,即有梅花凌霜傲雪的鐵骨,又有蘭花翠色長存的高潔,並以它那勁節、虛空、蕭疏的個性,使詩人在其中充分體味君子之風。它的“勁節”,代表不屈的氣節;它的“虛空”,代表謙遜的胸懷;它的“蕭疏”,代表詩人超羣脱俗。

  竹子清雅雋秀,堅韌挺拔,高風亮節,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喜愛。蘇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鄭板橋詠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可謂千古絕唱!人們賞竹,贊竹,尚竹,不僅是竹的清幽雅緻,更有“比德”的意義。白居易的《養竹記》,就將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張九齡的“高潔人相重,虛心世所知。”更是言簡意賅。

  謙虛,這就是竹最顯着的精神!竹不僅如此,它每成長一步,都留下印記。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個腳印 地前進。;困難不能使它害怕;挫摺不能使它畏縮,竹節足以作證,它將竹的前進 過程作了生動詳細的記載,這難道不能給人一些啟發嗎?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做一件事情,學一樣本領,均應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前進,切不可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

  竹不開花(注:實際竹子也開花,但人不常見此現象)。它沒有牡丹的高貴,也沒有君子蘭的豔麗;它沒有月季的引蝶濃香,也沒有茉莉的誘人清香。竹樸素,不炫耀,不賣弄,因而不為人們所注意, 在奼紫嫣紅的春天,則更引不起人們的青睞。但它獨特的美,卻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成為他們的愛物。着名“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不僅擅長畫竹,在生活 中還以竹自喻,他曾在《竹》一詩中寫道:“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在這首詩中,鄭板橋巧妙地抓住竹不開花這一特點,表白自己甯願保持本色,也不願鑽營取寵的態度,這也是竹的質量的寫照。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有着非常頑強的適應力和生命力。在肥田沃土之中,它能茂盛地生長;在石山瘠地之上,它也能頑強地生存。無論是峯峯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茁壯成長。炎陽不能令其枯萎,冰雪不能令其凋零。“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裏看。”竹,擁有永不消失的春天!竹有無與倫比的神韻和超凡脱俗的品質。竹是美的,長在哪裏,便給哪裏帶來高潔出塵的風韻;生在哪裏,便給哪裏染上超凡脱俗的情趣。山上有竹則山青,水邊有竹則水秀。植之於農家小院,則添幾許清幽;種於園林亭台,則添若干雅緻。而無論在山在水,竹的那種灑脱風姿都永遠不變。

  竹的節操是高尚的。“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雲外尚虛心”是前人讚美竹的詩句。的確,在竹的一生中,充溢着一種“不以無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春來時,萬物繁茂,竹不與白花爭豔,依舊一副君子風度;冬來時,風刀霜劍,竹不學落木蕭蕭,照樣一種挺拔的姿態。竹剛柔兼備而不懼風雨,遒勁高潔而虛懷若谷!

  竹的心境是淡泊的,她不以居廟堂之高而忘形,也不以處泥塵之低而失意;不以成為王公大臣手中的筆桿而自傲,也可以成為貧婦手中的掃帚而自卑。她既可製作成工藝品陳列於几案而供文人雅士們欣賞,也可編織成為人們裝米 盛茶的俗之又俗的竹簍和竹筐。它不附高貴,不避貧寒,這才是真正的正人之德、君子之風。

  竹的心靈是美的。當她作為老人手中的竹杖,嬰兒乘坐的竹車時,她體現的是一種扶老攜幼的精神;當她作為農夫肩上的扁擔,船公手中的竹篙時,她體現的是一種助人為樂的品德;當她作為供認歇息的竹榻,遮風擋雨的竹笠時,她體現地是一種犧牲精神;當她作蕭,作為笛而吹出曲調時,她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愉悦、鼓舞和撫慰。竹,其取何廉,而施於人者何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