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巴陵戲

巴陵戲又稱“嶽州班”,是中國戲曲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形成於湖南嶽陽一帶,故名為:巴陵戲。它主要是使用崑腔和彈腔來表演,直到後來逐漸改變為以彈腔為主。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感到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巴陵戲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嶽陽一帶,故得名巴陵戲。因巴陵舊屬嶽州,又名“嶽州班”。它主要有崑腔和彈腔兩種聲腔,用湖廣者、湘北方言聲調演唱。明末已有演出。巴陵戲的崑腔,源於明代盛行的崑山腔。清代中葉,崑腔曾在岳陽流行。清乾隆前後,巴陵戲逐漸以唱彈腔為主。彈腔包括“北路”的西皮與“南路”的二黃。清末是巴陵戲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巴湘十三塊牌”、“巴湘十八班”的職業班社。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共計540多個。

中國戲曲大全之巴陵戲

藝術特點
  聲腔
  巴陵戲的音樂,分聲腔和伴奏音樂兩部分。聲腔又分崑腔、彈腔和雜腔小調。巴陵戲中的崑腔分為“套曲”、“正、青合套”和“散牌子”三類。崑腔劇目僅剩三個,多數曲牌已逐漸成為嗩吶吹奏曲牌。彈腔分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調,叫“反南路”與“反北路”。同時還有一種特殊唱腔形式:“西二黃”,即唱腔是路,胡琴把位用北路指法,其過門能巧妙地將南北路融合一體,也就是南唱北拉,因而風味特別。彈腔具有較完整的各種板式。雜腔小調則生動活潑、節奏明快,多見於丑角和蹺子戲中。

巴陵戲的伴奏音樂包括嗩吶牌子、絲絃牌子和鑼鼓經等。彈腔的伴奏,習慣稱為“九根弦”,即胡琴、月琴和小三絃,還有嗩吶、笛子、長杆子。月琴有“滿天飛”的伴奏特技。過場曲牌分嗩吶和絲絃兩種牌子,多無唱詞,為配合劇情和人物感情而用。打擊樂的樂器有:板鼓、課子、堂鼓、大鑼、小鈔、雲鑼、馬鑼等。有一套完整的鑼鼓經,成為將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組成一體的紐帶。

傳承價值
  巴陵戲是湘東北地區戲劇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國的地方大戲劇種中佔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語言、劇目、聲腔、音樂、表演乃至演出習俗中承載着大量與岳陽有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陽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國戲曲流變和地方劇種成型、發展的寶貴資料。民國中後期,巴陵戲開始走向衰落,1949年以後經過搶救得到復興。由於現代文化的衝擊,湖南僅存岳陽市一個巴陵戲專業劇團,已處於滅絕邊緣,急需得到救助和保護。

標籤:巴陵 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