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正字戲

正字戲又稱“正音戲”,因為使用的是中州官話而得名,目前主要流行於廣東省和福建閩南地區以及台灣地區。正字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惡搞古老南戲的變體,保護和發展正字戲是當前的主要目的。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因其語言用中州官話(閩南、潮州等地稱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於廣東省汕尾市、潮汕和福建省閩南、台灣省等地。形成於明宣德年間,是元明南戲的一支,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曲調有正音曲、崑曲兩種,也有部分雜曲,小調。伴奏樂器“正音曲”以龍舌蘭殼制的大管絃為主,配以三絃,竹弦等;崑曲、雜曲等以笛和嗩吶為主。傳統劇目分文戲和武戲兩類,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劇目以《槐蔭別》、《百花贈劍》、《古城會》、《張飛歸家》影響較大。

中國戲曲大全之正字戲

據説最古老的正字戲班社雙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創建後持續活動至1960年。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廣東省陸豐市正字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藝術特點
  正字戲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演連台本戲。文戲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唱牌子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大鑼、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繼承了弋陽、青陽古腔,滾唱運用得較為普遍。崑腔曲牌有一百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體現了北曲嚴格、完整的組織形式。

武戲即提綱戲,沒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氣氛,氣氛熱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現各種歷史、軍事場景。正字戲傳統有紅面、烏面、白麪、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帥主、公末、婆、醜等12行當,演出中有些行當勾畫臉譜。

正字戲的臉譜有毛面、水龜目、鷹嘴、虎目等兩百多種圖案。正字戲的主要曲調有正音曲、崑曲兩種,也有部分雜曲、小調。其正音曲曾受弋陽腔、青陽腔、四平等腔影響,一唱眾和,且多滾白、滾唱,常出現大段的"暢滾"。樂調分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類,並有頭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牽句等節奏變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朱文飛]、[鎖南枝]等。

崑曲分笛曲與嗩吶曲,常與"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風]、[泣顏回]、[鐵蓮燈]等。雜曲包括福建調、道士調、亂彈和吹腔。福建調來自閩南七子班;道士調即師公調,出自粵東;亂彈和吹腔,來自廣東西秦戲班,小調多為民歌俗曲,有[青銅寶鏡]、[花鼓調]、[一匹綢]、[琵琶詞]等。伴奏樂器"正音曲"以龍舌蘭殼制的大管絃為主,配以三絃、竹弦等;崑曲、雜曲等以笛和嗩吶為主。

傳承保護
  正字戲是古老南戲的變體,為戲曲聲腔的流變和地方文化對戲曲的影響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證據。正字戲的生存出現危機,需要有關方面及時加以搶救和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廣東省陸豐市正字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標籤:正字 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