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繁峙秧歌戲

繁峙秧歌是山西晉北等一帶的漢族戲曲,最初的繁峙秧歌大多是在節日的時候活動,或者廟會。但是,由於受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和民間藝術的影響,繁峙秧歌慢慢的變得豐富起來,由最初的舞蹈演變成戲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繁峙秧歌的資料吧。


簡介
  “秧歌”曲調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傳入繁峙的奮地和白馬石一帶(今屬應縣),當時只是一種在街頭跑攤子演唱的廣場藝術,羣眾稱之為“玩藝兒”,又依地名稱其為“奮地秧歌”。當時的表演形式有4種:一種是隻扭不唱的“過街秧歌”;一種是有扮相的“故事秧歌”;一種是歌舞結合的“耍玩藝兒”的;還有一種是以男女問答對唱表演故事的“秧歌”。作為一種地方小戲,繁峙秧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長期受到上層社會的鄙視和壓制,加之下層民眾自覺意識的缺乏,繁峙秧歌很少在史着中留下蹤影,從而造成民眾對早期繁峙秧歌認識的缺失。

中國戲曲大全之繁峙秧歌戲

繁峙秧歌是在漢族民間小調和社火秧歌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取北路梆子、晉北道情、耍孩兒以及民間樂曲等藝術形式的精華,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會了多種類型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傳統社會中,繁峙秧歌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藴與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表演,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喜愛,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愉悦方式。

以民間節令賽會中的社火活動為主要依託的繁峙秧歌戲,在其形成初期階段,多為民眾的自娛自樂。逐步成熟後,一些身懷技藝的農民既有對戲曲藝術的執着,也有迫於生計的需要,逐漸組織起″半農半藝″的班社,在農閒時走鄉串鎮做商業性的演出。繁峙秧歌的演出活動是季節性的,一般在歲時節日及農閒之時演出。冬季天寒地凍,藝人們很少組班演出。一些藝人或自願或受延請,到某村莊組織人員進行教習。這種特殊的傳藝方式是繁峙秧歌的主要傳承方式。它既可以豐富農村冬季單調乏味的生活,又可以為來年歲時節日的自娛活動、農閒之時的業餘演出,預備新生力量。繁峙秧歌的班社規模並不大,一般為20人左右,主要由班主、演員、後台、雜役四部分組成。藝人多為農民,他們加入班社稱為“搭班”,一般在春節前後或農曆四五月進行。

藝術特色
  繁峙秧歌戲是由民間舞蹈演變成為戲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匯了多種類型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繁峙秧歌在長期孕育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時令、小調以及曲藝、北路梆子、晉劇等的曲調和劇目的精華,充實形成了自己多元化的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