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西秦戲

西秦戲又名為“亂彈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主要流行於廣東省,福建省以及台灣。明代時期傳入海陸豐後於當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的一種戲劇,稱為“西秦戲”。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汕尾市、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明代西北地區的西秦腔流入海陸豐,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廣東地方戲,故稱“西秦戲”。西秦戲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深受觀眾歡迎。

中國戲曲大全之西秦戲

2006年5月20日,西秦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秦腔、甘肅調)流入汕尾市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遊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户,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種。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秦腔、甘肅調)流入汕尾市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遊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户,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種。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秦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遊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户,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種。

藝術特色
  風格
  西秦戲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秦腔、甘肅調)流入汕尾市後,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遂逐漸遊離於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户,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西秦戲"劇種。設有老生、武生、文生、正旦、花旦、紅面、烏面、公末、醜、婆等十個行當。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戲腳色分"打面行"、"打頭行"、"網辮行"、"旗軍行"幾種,"打面行"包括紅面、烏面、醜等;"打頭行"包括正旦、花旦、藍衫、婆腳等;"網辮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軍行"包括烏軍、紅軍等。

傳統劇目
  西秦戲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戲",《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回窯》、《葛嫩娘》、《秦香蓮》、《趙氏孤兒》、《遊西湖》等劇目也深受觀眾歡迎。

唱腔
  西秦戲的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曲調有正線、西皮、二簧、小調四類。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種。西秦戲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武畔"兩種,"文畔"使用頭弦、二絃、三絃、月琴、嗩吶、號頭等樂器,"武畔"主要使用鑼鼓等打擊樂器。

傳承意義
  西秦戲的提綱戲盛行,其歷史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一、是在當時處境困難的歷史條件下,不但適應了形勢和人民的需要,而且使劇種的生命得以延續不滅;

二、是發展和豐富了原有的《封神傳》、《隋唐傳》、《後五代傳》、《宋傳》等一批數量可觀的連台本戲;

三、是增強了藝術表演力,在念、做、打(特別是武功)方面,都突破了傳統套式,自成一格;

四、是充分發揮了藝人的聰明才智,造就了一批批很有聲譽的演員,如已故的烏面戴(演所謂“三王”中的紂王、趙王和李晉王)、紅面水祝(演秦瓊和趙匡胤)、念砂醜(演程咬金和馬迪)、玉生(演楊六郎和廣成祖)、宗滿生(演王雲和假柳絮)、彬生(演羅成和伍辛)、戇生(演薛仁貴和宋江)、九旦(演無鹽女和陶三春)、鬆旦(演姜後和伍梅)、發旦(演妲己和閻惜嬌)、炮婆(演楊令婆和國太)、振標生(演徐棠和高懷德)、烏面俊德(演李鳳和鄭恩)等等,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演好了提綱戲而出名的。但是由於提綱戲粗製濫造,以致不少具有嚴格要求的傳統文戲和精湛的表演藝術逐漸失傳、湮沒;其次,提綱戲重做不重唱,使唱工藝術得不到發展。

標籤:西秦 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