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什麼是東北文化?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裏,在中華文化的衍生下,出現一大批文化珍寶,例如:陶瓷文化。説到中華文化東北文化不得不説,因為東北是中華文化的起源地、發源地之一,比如洪山文化的考古發現就愈發證明了這一點。你對東北文化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漲漲知識吧。

什麼是東北文化?


  基本概況
  東北也稱之為滿洲,關外,關東。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佈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化區劃分為:1、漢滿農耕文化區;2、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3、北方漁獵文化帶(區);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區。

漢滿農耕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南部到北部的廣大區域內,包括黑、吉、遼三省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族文化區。

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及黑、吉、遼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區、是東北地區第二大民族文化區

北方漁獵文化區位於漢滿農耕文化區和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之間,沿嫩江、大興安嶺由南向北延伸、在大興安嶺最北端折向東南,沿黑龍江、小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越過中俄兩國的邊界、這個文化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從貝加爾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包括説通古斯語和古亞細亞語的各民族。

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主要分佈在吉林省東部地區、並且以這一地區為中心呈扇形向北、東、南三面擴散;

東北的移民從來沒有停止過;清朝初期1635年從龍入關,緊接着1655年開始八旗回防!開始了東北開發的序幕;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比例非常高,清朝東北地區漢族1300萬左右、滿族100萬左右;無論人口比例、移民遷徙怎麼變化,民族主體沒有變化,東北的行政區是東北各民族的,我們繼承了東北文化和東北歷史!

在文化層面,形成了多元的關東文化,東北土着民族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移民人口的流入,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關東文化基礎,形成了今天東北人獨特的人格特質————勇敢與魯莽共生,開放與保守共存。

東北地區族羣主要由三種人組成。第一種是流民,第二種是謫戍,第三種人是移民。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為主,給東北地區帶來了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為東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東北文化基礎,東北土着民族也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中原文化的影響最大,東北是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發生、發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傳承下來的。到了民國以後,中原文化已經完全成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主體。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日俄侵佔了東北,從建築、語言到飲食習慣,對東北地區有一定影響。

文化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反映了當時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人們的地理概念。由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併為陳國惠公做了鑑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不鹹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繫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築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禦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説:“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黑龍江的統治加強,各民族多次派出貢使,向中原王朝進貢。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係,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着融洽的臣屬關係。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係。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245年魏幽州刺史毋丘儉奉命徵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餘聯絡,夫餘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餘歸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餘,但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餘國破而復立。高句驪為報舊仇於280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后,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徵百濟、侵遼西。挹婁雖深受夫餘、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着“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巖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555年,白黃混血的突厥滅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時期,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612年,隋煬帝徵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户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共千餘家歸隋管轄,被安置於朝陽市。其間滿族(秣羯,均為革旁)興起建立渤海藩屬國,領長白山以東含朝鮮半島北部區域,地位較為獨特。

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機構。後來在黑龍江西部設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匯合地區設黑水都督府。

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地區設治管轄,於黑龍江上中游地區設羽厥裏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嫩江設泰州(今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黑龍江地區各族向遼貢納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蔘、鬆實、白附子、蜜臘、麻布、海東青(鷹的一種)等。

遼天慶五年(1115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擊敗遼國,自稱皇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造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天會五年(1125年)滅遼,金代替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而形成中國歷史上金、宋對峙的局面。金代是漢族大批移入東北地區的時期,主要在遼寧區域等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元朝時期,黑龍江地區西部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兒家族的遊牧地,今泰來塔子城古城則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個東北設遼陽行省統轄,下設路、府、州、縣。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口設奴爾幹都指揮使司,共轄384衞、24所、7城站、1寨。所轄區域北到外興安嶺,東抵鄂霍茨克海的庫頁島。明朝承繼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東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陸路城站,從遼東到奴爾幹都司設驛站40餘所,多次派專員沿松花江、黑龍江下航至奴爾乾等地,瞭解和撫慰各族。從十五世紀初,明朝先後於開原、撫順設馬市,在吉林設立造船廠,這對擴大東北各地經濟的互相交流和發展松花江、黑龍江的水路運輸有重要作用。

標籤: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