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造紙術的內容 紙文化的發展歷史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為中國的發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從開始笨重的竹簡到輕薄的紙張,經歷過每個朝代的改進,才有了現在的模樣。一起欣賞下紙文化的內容。

造紙術的內容 紙文化的發展歷史

(一)紙的發明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樹葉、樹皮、石頭、竹木片、龜甲和獸骨上書寫或刻劃來記事。據出土義物考證,早在戰同已有紙的出現。至東漢和帝時期,蔡倫造出了輕便、實惠的用紙,從此人類文化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蔡倫死後,弟子孔丹想造出一種潔白的紙為師傅畫像,經過多次試驗未果。後來在涇縣小嶺的山溪旁,見一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水裏,因流水的沖洗,樹皮腐爛,露出一縷縷長而白的絲條。孔丹欣喜若狂,又召集徒弟們一起試驗,終於造出了潔白細膩的紙。岡當地屬宣州府,所以稱這種紙為宣紙。

  (二)紙的種類
  紙的發明,加快了造紙術的發展和傳播。由於產地、原料和造紙工藝不同,紙可分為很多種類。從紙性上分,有硬性紙,如硬黃紙、道林紙、油光紙等;軟性紙,如宣紙、元書紙、毛邊紙等。硬性紙質地堅滑,透明性好,吸水性弱;軟性紙質地柔軟,透明性差,吸水性強,是中國書畫的主要用紙。紙的名稱也因為產地和原材料的不同而有別,如產於安徽宣城的“宣紙”,產於浙江劃縣的“劃紙”,產於四川夾江的“夾江紙”,原產於朝鮮後國內仿製的“高麗紙”(朝鮮古稱高麗國)等。

  (三)宣紙的性能與使用
  從可查文獻看,宣紙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南唐後主拿煜,喜愛詩文,皇帝當得不佳,卻能寫一手好詞,對文房四寶有特別雅好。他親自監造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到唐朝,宣紙已被列入“貢品”。唐代名畫《五牛圖》能保存至今,應歸功於宣紙的質地。特別是歐陽修用澄心堂紙起草《新唐書》,更使得宣紙身價百倍,名揚天下。宣紙為什麼會有如此特異性能呢?原來宣紙是以皖南山區特有的青檀樹皮為原料,經過長期浸泡、蒸煮、洗淨、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多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程序才能製成。成品的宣紙具有柔韌潔白、紋理縝密、吸墨性強等特點,並且以它獨特的滲透、潤濡性能,備受書畫家的歡迎。寫字、繪畫神形兼備,墨分五色,一筆下去,濃淡適宜,墨韻清楚,輪廓分明。郭沫若在宣紙廠試筆時興致勃勃地寫道:“宣紙是中同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同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不僅如此,宣紙還具有耐老化、不變色、防蟲蛀的特性,因而曾為歷代書寫外交照會、保存檔案和資料的專用紙。百年乃至千年過後,依然如初。宣紙潔白細密,質地綿韌,易着墨,用筆暢,耐搓折,防蟲蛀,不褪色,便於收藏,有“紙中之王”的美譽。

  宣紙可分為生宣、熟宣、礬宣幾大類。生宣,以棉料所製造,未經煮(xiang)。盛物之器)、砑光。它的特點是紙質細密鬆軟,下筆後,墨容易滲化開,淡墨四周有水紋。生宣又可分為加料半宣、六吉宣、夾貢宣、螺紋宣等。熟宣是生宣經過煮、砑光後製成的。它的特點是紙質平滑,受墨不滲化,如淳化宣、清水宣、玉版宣、煮宣等。礬宣是在熟宣上再刷礬水製成。它的特點是質地硬,下筆後墨不會滲化,可分為書田宣、冰雪宣、雲母宣、蟬翼宣等。一般來講,生宣易滲化,可寫行草書、隸書、篆書,還可以畫寫意畫;熟宣和礬宣墨不易滲化洇開,適宜寫小楷、小行草書和畫工筆畫

  宣紙經過染色、印花紋、塗蠟、貼金等工序後製成箋。這種箋一般用於抄寫詩文、寫書信等。好的箋紙本身就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除宣紙外,在福建、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出產的毛邊紙、毛太紙和元書紙,經濟實用,適於練習書畫。它們質地柔軟,微帶黃色,容易入墨,和宣紙性能類同,價廉物美,很受書法練習者的青睞。

  小結:説起造紙術,大家肯定會想到蔡倫,因為蔡倫是造紙術中重要的人物之一,為紙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標籤:造紙術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