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陝北秧歌的資料,關於陝北秧歌的簡介

秧歌,是一種具有廣泛羣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也叫“鬧秧歌”、“鬧紅火”。很多農村,目前還保留着傳統的秧歌,在節日的時候,便會組織團隊集體扭秧歌。作為秦隴文化的其中一種代表作,你們知道秧歌的資料嗎?接下來,小編將帶你們去了解了解。


  陝北秧歌舞,歷史悠久,相傳北宋時已有,原為陽歌,“言時較陽,春歌以樂。”《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形式多樣,是一種民間廣場集體歌舞藝術,表演起來,多姿多彩,紅火熱鬧。

陝北秧歌的資料,關於陝北秧歌的簡介

陝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場子”兩大類。大秧歌,是一種在廣場上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活動,規模宏大,氣氛熱烈,動作矯健豪邁,情緒歡快奔放,並伴有獅子、龍燈、竹馬、旱船、跑驢等社火節目。“踢場子”秧歌,參加人數為偶數,成雙成隊,男待彩扇,女舞綵綢,既剛健又柔美,既灑脱,又細膩,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拜年間好。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種角色,即傘頭、文、武身子和丑角。現在的秧歌舞,經過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飾可為現代裝,腰繫紅綢帶。手中道具可以是鐮刀、錘子,可用花傘。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結合起來。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傳統大秧歌是扭完後停着唱,羣眾叫“敲起來鈕起來,不敲不扭唱起來”。扭大秧歌領頭者叫傘頭,一手持傘;另一個舞者身挎一串鈴,手拿佛塵,稱之為馬排子,走在傘頭後面。鑼鼓瑣吶一響,傘頭着帶着秧歌隊,在前開路,變化各種隊形。最紅火的要數鄰村互訪彩門子秧歌,秧歌隊進門要過彩門,對方秧歌來迎接。這時如兩軍對陣,一問一答,答對了方才接回村裏。表演程序一般是傘頭起唱,多為見景生情,即興創作,鑼鼓間奏,羣眾合唱最後一句。

在陝北,每年春節來到,“鑼鼓一響,喉嚨發癢”,人們就開始籌辦娛樂活動,有的地方也叫“熱鬧”或“鬧紅火”。早年多是男扮女粧。隨着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着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在活動形式上,有大場秧歌、小場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獅舞”、“龍燈”、“水船”等。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標籤:秧歌 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