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樂器文化之葫蘆絲

中國樂器文化悠久,這些美麗而神奇的樂器都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一曲曲美妙的樂曲彷彿是在向世人述説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葫蘆絲形如其名,不僅僅有葫蘆,而且樂器聲音還相當悦耳柔和。那麼,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樂器之葫蘆絲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葫蘆絲


  一、簡介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降B、C、D等調。葫蘆絲髮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葫蘆絲(或葫蘆蕭)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樂聲。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接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
  
  二、樂器傳説
  傳説一
  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説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裏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着許多動人的傳説,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暴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

傳説二
  另外有個傣族的傳説是上古時代有一頭兇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此時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誠心感動,賜予他一隻葫蘆,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等兇獸出現之時,用葫蘆將兇獸收取。但兇獸依然在葫蘆裏亂撞,於是阿泰將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兇獸終於在裏面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出來作怪。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蹟,大家仿照這葫蘆和竹子模樣作出了葫蘆絲,作為樂器流傳了下來。

三、樂器起源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着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傳説和美麗的神話,唱着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四、樂器構造與特色
  構造
  葫蘆絲,傣語叫“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地漢語又稱為葫蘆簫。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低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着七個音孔,把它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釐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餘為副管。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接,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打開。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覆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在兩支副管*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釐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特色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葫蘆絲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五、樂器分類
  附管發音數分
  雙音葫蘆絲——只有高音附管發一單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飾作用。
  三音葫蘆絲——兩隻附管都分別發一單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別是中、低音葫蘆絲其實用性幾乎為零。

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單音附管用軟塞塞緊,使用時拔開。
  優點:附管音孔處於常閉狀態。缺點:只能利用曲目間奏時拔開音塞,轉換慢。
  按孔式——單音附管的發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開合。
  優點:便於及時配合主管演奏,轉換快。缺點:附管音孔處於常開狀態,對於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須用手指常按住音孔,影響其它手指的靈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開有四個音孔,發主管第一、三、四、五音孔音,可配合主管發簡單旋律音。

音高劃分
  可分為超高音葫蘆絲、高音葫蘆絲、次高音葫蘆絲、中音葫蘆絲、次中音葫蘆絲、低音葫蘆絲、超低音葫蘆絲等。

音域劃分
  傳統葫蘆絲——標準傳統型葫蘆絲音域為一個純八度加一個純四度,即包含十七個半音,共九個全孔音。當筒音作5(so)時發音從3(mi)至高一個八度的6(la),音孔排列為3567(低音組)12356(高音組)。
  擴音域葫蘆絲——又分為加鍵和不加鍵兩種。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擴寬為一個八度另五個音。

產地劃分
  雲南葫蘆絲——音色甜美、圓潤、清析,屬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具有鮮明的傣族風格。
  北方葫蘆絲——音色粗獷、開放,音量大。但有的廠家生產的葫蘆絲比標準傳統型葫蘆絲少一個音。
  其它產地葫蘆絲——音色各異。

拆卸形式劃分
  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都可以從葫蘆上撥下來,便於專業人員維修,也便於使用者作細微調整。
  不可拆卸葫蘆絲——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蘆上,非專業維修人員不能拆卸。

調音形式劃分
  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安裝有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可對音高作細微調整,不能調節筒音。調音是非線性調節,調定後不能再變動。
  不可調音葫蘆絲——主管、附管上都沒有安裝銅製調音節(簡稱銅插)。

按照材質分類
  葫蘆、木質、膠質、景泰藍……雙管葫蘆絲
  傳統雙管葫蘆絲——兩隻相同主管裝在同一個葫蘆上,同時發出旋律雙音。
  雙管兩調葫蘆絲——組合式葫蘆絲。即將本調為F和bB的兩隻主管安裝在一雙腔雙嘴葫蘆上,組合成一支F調的寬音域葫蘆絲。以此類推
  可以組合成很多調的葫蘆絲。
  雙管和絃葫蘆絲——按大三度或小三度配合的A、B兩隻主管安裝在同一葫蘆上,同時發出和絃音。

六、樂器音調
  葫蘆絲,屬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共有高、中、低音3種類型,常用有D/E/F/G/A/B/等調。各民族之間風土人情、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在構造上也不盡相同。

由於傳統葫蘆絲在製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於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傳統葫蘆絲只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只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調(筒音作5)最為常用。以C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1)還可以吹出G調(筒音作“1”),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侷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適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B、C、D、F調等。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達到三個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柔美迷人,極富表現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七、樂器名曲
  1、月光下的鳳尾竹
  2、婚誓
  3、多情的巴烏
  4、竹林深處
  5、山寨情歌
  6、侗鄉之夜
  7、瑤族舞曲
  8、歡樂傣鄉
  9、竹樓情歌
  10、放馬山歌
  11、美麗的金孔雀
  12、軍港之夜
  13、夢迴景頗山
  14、勐養江畔
  15、古歌
  16、金色的孔雀
  17、趕擺
  18、迷人的葫蘆簫
  19、景頗山
  20、版納之夜
  21、金孔雀與鳳尾竹
  21、雲之南
  22、月亮升起來
  23、烏香
  24、劉三姐
  25、佤山春
  26、天涯歌女
  27、漁樂
  28、奧運喜訊傳金灣
  29、打跳歡歌
  30、藍色的香巴拉
  31、蝴蝶泉邊
  32、獵歸
  33、貢布舞
  34、騎兵進行曲

標籤:葫蘆絲 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