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解析東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

東西方的語言差異,相信很多人都看得出來,不管是語言的形式和類型,還是交流語境與語言觀,亦或是語言習慣,都展現着中國語言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那麼,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的看看東西方語言的文化差異吧!

解析東西方的語言文化差異

(1)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它深深地植根於它所屬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時,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反映文化的現狀。她反映該民族的特徵,不僅包含着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體現該民族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西方文化特點
  A、以人為本:在西方,一切都以人為本,一切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具體表現為尊重個人興趣和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比東方人做得更好;兒童成人一視同仁,強調兒童都為獨立個體,授之以成人待遇;尊重他人私生活。

B、坦率寫實:西方社會重誠信,人與人交流言語簡單,直截了當,不會拐彎抹角。

C、重獨立,淡名利:西方人強調個人價值,注重經濟、人格和個性的獨立。淡薄名,卻重利,因為在西方文化中,視財產和金錢為個人成功的標誌和個人存在的價值的延伸。所以,:“親兄弟,明算帳。”西方人做得最地道。

(3)東西方文化差異
  A、交流語境與語言觀的差異
  美國人霍爾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的觀點,他認為東方文化屬與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即交際中注重語境,語言傳達不了的信息,多通過語境來完成,讓人有暇想的空間,故其交流特色是婉轉而含蓄,注重禮貌而不真誠坦率。而西方文化習慣於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即交際中坦誠而直率,其信息主要溢於言表。其次,西方人視語言為聖物。《新約》中説:“語言與上帝同在,語言就是上帝,並認為上帝用語言的力量創造了世界。”而東方文化中則更強調人格和榜樣的力量。

B、時空與體態語言的差異
  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注重守時,並認為這是價值觀中最重要的品質,因為在他們眼裏,時間就是生命,就是金錢。西方人有着強烈的空間意識,尤其是對陌生人和異性,在交際中始終有一個距離,以保護其神聖不可侵犯的獨立個性。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你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英語初學者急切地想接近外賓,不停向前移,而外國人卻不停地後退,試圖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是不同文化對空間的不同態度造成的。西方人在交際時,很注重體態語言,同時,他們的體態語言也比東方人要豐富。而且,他們也擅長於運用體態語言來表達交流。據研究表明,人類可以做出一千多個不同的穩定姿勢,而其中大部分是由文化決定的,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而相同的具體語言由於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表達着不同的信息。

C、 個人隱私與交際習慣
  a.歐美國家,尤其是英美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並視其為生活中最神聖的部分。我們這裏提及的隱私包括:年齡、收入、職業、婚姻狀態、去向、政治傾向和宗教信仰。因此,在交際過程中,一定要慎用如下句型: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uch did that tie cost you?

Are you married?

Where are you going?

What’s your religion?
  多數中國人對西方人所説的privacy的概念仍是很陌生的,而且對個人隱私也不太注意,這樣便會影響到交際效果,被西方人誤認為是打探隱私:Where are you going?What’s your illness?

b.東西方文化差異還體現在交際習慣上的差異。例如:稱謂
  中國文化與習慣
  一般場合:中國文化強調親和。所以,一般是直呼其名,或在姓氏前冠以“老”,“小”等詞。 親朋好友: 中國文化奉行“長老有序”,主張尊老愛幼,講究輩分,直系親屬按父系,母系均有嚴格的專門稱呼語。
  正式場合:中國文化主張“名正言順”。習慣用官銜去稱呼一個人。而且一般都帶“長”。官場上也以同志相稱。商場以“先生”相稱,其它行業則以“老師或師傅”相稱。

西方文化與習慣
  一般場合,為體現民主與平等,廣泛使用無等級的中性稱呼語:如Ms./Mr./Mrs./Miss.+surname<姓>,無論對任何年齡,職位,種族,都一律使用,確實方便。例如,在西方,幼兒園的第一節課,由於是新學期第一次點名,老師叫學生時,個個都冠以Mr...,Miss...這對國人來説簡直無法想像,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叫做小姐或先生。

國人的謙虛與西人的寫實
  中國文化與習慣
  傳統的中國文化崇尚自謙,在談及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都喜歡使用謙辭,比如別人問到“貴姓啊?”回答是:“免貴姓 ”,或以“鄙人、鄙姓”等自稱。介紹自己的妻子時説:“這是賤內”;介紹兒子時説:“這是犬子”。在表達自己見解時,明明已是學貫中西,才高八斗,也要自謙為“才疏學淺,孤陋寡聞”。惟恐被人取笑為“傲慢無禮”,被稱為“沒有教養”。在外國人眼裏,這是不可思議的。

西方文化與習慣
  西方人在介紹時,則儘可能地力求將個人良好素質及優秀面展現出來,不誇大,也不縮小。

問候方式
  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問候的方式也不同。歐美國家人士在問候上與中國人有很大差異。

中國文化與習慣
  中國人見面不分時間地點常説一句客套話:“你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 yet?)” 而外國人聽到這樣的問候時,首先會感到:莫名其妙(confused),然後會誤解為對方有意邀請自己吃飯。西方人的反應是什麼呢?客氣一點的:“你們為什麼老問我吃了飯沒有?我有錢。”(Why did you always ask me about my meal? I have money。)不客氣的則會説“這不關你的事!“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另一句常用套話是“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則有向別人打聽隱私之嫌。英美人十分尊重別人的隱私,對方的家庭(Family)、年齡(Age)、收入(income)、婚姻(marital status)等都不能隨便問及,特別是女性和年齡大的人,尤其不能問年齡。

西方文化與習慣
  正式場合
  A:How are you?      您好嗎?
   B:Fine, thanks. And you? 很好,謝謝,您呢?
  非正式場合:
  Hi/Hello 你好
  How are you doing? 你近來怎樣?
  How are things? 情況怎麼樣?
  How are you getting on?  你近來如何?
  How 's life? 生活情況怎樣?

問候身體
  彼此問候免不了要關心對方的身體健康。但由於東西方文化不同,英美人士在關心與詢問的方式和言語表達上都有很大差異。 

中國文化與習慣
  Are you sick? (你生病了嗎?)
  You need more rest.(你得多休息。)。
  Put on more clothes. (多穿點衣服。)
  這種家長教育孩子式的口吻,對於崇尚自由,強調個性獨立的英美人來説是極不舒服的,因而是不得體的。

西方文化與習慣
  You seem rather tired. Are you OK? (你好象很疲倦,你好嗎?)
  You look a bit pale. Are you feeling all right? (臉色有點蒼白,你感覺好嗎?)
  You'd better see a doctor.  (你最好還是去看一下病。)

初談內容
  西方文化與習慣
  在英語中,“weather”與“climate”有着不同的意義。weather是天氣,climate是氣候。歐美人見面時常常喜歡談論天氣,英國人尤其如此。天氣是個談不盡, 講不煩的話題, 人人擅長此道。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筆下的英國紳士的形象: 高禮帽, 燕尾服和雨傘。這足見英國人對天氣的重視。這或許是因為英國的天氣歷來變化無常,天氣好壞給人們生活帶來直接影響。而且,談論天氣是一個不涉及個人私事的中性話題。歐美人士不大願意和外人談私事,因此天氣便在茶餘飯後給人們提供了有趣的話題。在公共場合與陌生人開始交談時,談天氣可以是一種既有用,又不會得罪人的活躍氣氛, 開始對話,結交朋友的方式。(Mentioning weather can be a useful and inoffensive way of warming up atmosphere, starting a conversation and making friends.)

中國文化與習慣
  中國人不善於談論天氣,而見面常問“吃飯了沒有”?中國人聽起來親切,自然。中國的飲食文化崇尚“民以食為天”。是否能吃飽,吃好是人們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中國人喜歡吃,更善於吃,尤其是廣東人,“天上飛的,地裏長的,水裏遊的”皆可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