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懷舊好去處:盤點北京十大古道

北京是中國的帝都,它位於於華北平原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帝都的文化底藴深厚,除了我們熟知故宮、長城以外,還有很多富含文化氣息的景色。其中:十大古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是我國的文化和精神的展示。大家是不是對這些古道很好奇呢?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西山大道
  王平古道,位於北京西部郊區,是京西古道中現存的景點以及遺蹟最集中的一條。北京西部的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資源豐富。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構成。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羣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加之這裏出產石材,琉璃的燒製更是聞名京城,於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羣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二、玉河古道
  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絕的“蹄窩奇觀”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為申報單位的文保項目。
  玉河古道又稱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於唐五代年間,因城子、大峪歷史上長期屬於玉河縣,故稱玉河古道。後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門頭溝區運煤業的重要道路。藴含有豐富的煤炭文化資源,極具研究價值。
  據明代成書的《宛署雜記》記載,玉河古道東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大峪至圈門的一段古道已經消失,從圈門至大寒嶺關城一段古道保存較好。其中在峯口庵關城往西南行百餘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窩奇觀”,在只有13米長,1.5米寬的巖石上,有大小、深淺不等的蹄窩達百餘個。不知歷經多少年、走過多少運煤的騾馱、往北京運送過多少煤炭,才能創造出如此奇觀,並與當年的“阜成梅花”遙相呼應。其餘如圈門戲樓、過街樓、窯神廟等也是極具文化價值。
  王平古道,位於北京西部郊區,是京西古道中現存的景點以及遺蹟最集中的一條。北京西部的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資源豐富。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構成。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羣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加之這裏出產石材,琉璃的燒製更是聞名京城,於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羣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三、龐潭古道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説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有數條大道通達北京城。其中的一條因是從石景山區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故稱“龐潭古道”,又稱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幹道之一。這裏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古道。保留較好的是苛蘿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約徒步半小時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


  四、蘆潭古道
  在北京西山,羣峯之中,寺廟眾多。潭柘寺、戒台寺,九龍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廟,以及頗負盛名的妙峯山,自古是京西一帶祭祀社神的聖地,也因此形成和遺存了記載着宗教與民俗活動信息的進香古道。
  古剎戒台寺,始建於隋代,素有“神州第一罈”之稱。明清時期開始,每到四月花開時節,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來此朝佛進香。而京城的百姓也在這萬物復甦的春天前來耍戒壇、趕廟會,遊春踏青。一時間,“古道青山楊柳暗,馬蹄單繞寺門煙”。
  一般地,到潭柘寺和戒台寺進香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從盧溝橋起,經長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然後翻越西峯嶺,走過幾個村莊。香客行程幾十裏,便終於到了這座“京都第一剎”。
  在這條已被108國道覆蓋的山路中,尚還較好地保存着從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間長約兩公里的古道。這段古道平緩,易於行走。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進香時,就是走的這條古道,當地人稱之為御道。
  這條古道上的一個駐足之處是路邊山崖上的摩崖造像。可以想見,當年趕往戒台寺燒香的善男信女們走到這裏,已是未到寺廟先拜佛。這裏曾有一處永慶庵,而“石佛村”一名便是因了這十八尊雕刻於明代的石佛得來的。


  五、天華洞香道
  天華洞分7層5殿。依次為觀音殿、西方極樂殿、彌勒殿、財神殿、玉皇殿,分別塑有觀音、彌勒、文昌、財神、藥王、聖母、關羽、岳飛等佛、道崇拜的神像。是集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天華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巖溶洞,洞底有地河,此洞總面積為2400多平方米,另有水城3000平方米。現已開發出的洞壁上,發現了明萬曆年間和清康熙四十一年留下的墨跡。山水相伴,流水潺潺,從春到秋,山花遍野,鮮果不斷。天華洞探古攬勝、巨龍關、百孝園及療養度假。以探古尋幽、觀光攬勝為主的天華洞遊覽區,區內怪石林立,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天然造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沿着綠樹成蔭山間小徑,跨進天華門,一棵千年古樹,將您引入天華洞。因此前來探古朝拜的人絡繹不絕,長年香煙繚繞,香火不斷,所以在洞內又修復了神佛塑像,出天華洞登萬里長城憑弔歷史滄桑,覽名勝古蹟,添思古之情懷。


  六、倉米古道
  倉米古道位於延慶縣東部山區的白河峽谷,古代是珍珠泉鄉倉米道村向山區運送倉米的要衝,並由此得名。今天,這條山水相映、風景秀麗的峽谷有了新名字——百里山水畫廊。
  倉米古道旅遊區位於延慶東部山區,距市區90公里,山環水繞,移步換景,景點相得益彰,年均温度比北京低5度左右,是迴歸大自然、休閒避暑的絕好去處。倉米古道旅遊區面積850平方公里,旅遊路線全程百餘公里。共分燕山天池景區、木化石羣景區、滴水湖景區、“葱蘢四百旋”、齊仙嶺景區、珍珠泉景區六處。


  七、將軍關古棧道
  軍石關又稱將軍關,在北京市平谷區域東北部,金海湖鎮境內,將軍關村西北隅。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明隆慶三年(1569)又經邊總戚繼光重修。一稱因建關前此谷口曾由都司將軍把守,因此得名。又稱因附近有塊巨石,通稱將軍石,以石得名。該關隘口東西兩面依山,中衞平川穀地,將軍關石河常年不斷,從北向南而流。山上植有鬆、柏和野生的椿、榆及灌木草叢。此關地處兩山相峙的谷口,山巒重疊,長城蜿蜒山巔之上,谷口地勢開闊無遮無障。形勢險要,為要衝之地。關北8.5公里之興隆縣陡子峪,關南10公里直上營(又稱將軍營),東南10公里至彰作裏關,西北15公里至黑水灣寨,關左右各建墩堡1座駐軍戍守。東側上崗上設關城一處,並列城樓3座,中高約4丈(約13米),左右次之,周長30丈(約100米)為磚石結構,樓分3層,上層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層駐兵戍守,有券門3個,高寬約1丈(約3米),可通騎往來。城下為屯兵營寨,明代設都司駐守,清代改由把總衞守。券門南側有巨石一塊,高6米,兀然矗立,為守關將軍點兵處和指揮台,通稱將軍石。明初有位都司將軍,曾登石佈陣,打退過2000來犯之敵的3次進攻,大獲全勝。明成化元年(1465)參將王杞曾在此石上刻“將軍石”3字,以示紀念。
  將軍關有一段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留下的軍用棧道,作為侵華的罪證,已經廢舊。


  八、永定河古道
  永定河古道地處安次區和永清縣的交界處,因永定河到這裏拐個急彎往南奔流而去,所以古時曰橫亭鎮,現在叫橫亭村。宋遼戰爭時期,永清作為宋遼雙方的交戰的緩衝地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蹟和歷史傳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宋遼戰爭文化。境內挖掘出分佈面積為300平方公里的宋遼古戰道,結構複雜,規模宏大,被專家譽為“地下長城”、“古今奇觀”。西城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與北京城的發展緊密相連。這裏曾是永定河古道,積水成湖,風光秀麗。自秦漢至隋唐五代皆為薊縣地。遼、金、元、明、清皆為宛平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元世祖採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當時什剎海沿岸繁榮異常,處處酒樓歌台,積水潭中舳艫(zhulu)蔽水,地安門一帶成為京都商業、市場中心。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發展的基礎,西城區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繁華勝地。


  九、張坊古棧道
  張坊是北京西南邊陲古鎮,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臨拒馬河,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文物古蹟的旅遊勝地。
  1991年,村內發現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道。戰道從地面進深4米,青磚結構,順砌,上下錯逢,頂部為立磚順砌。這種砌法與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古戰道寬2米,並排可立3人,高度2米3米左右,廈門青磚墁地,邊側設有流水槽,盛水缸,牆壁有枱燈,頂部有通氣孔,地道內有一深水井,地道兩側均有約2米的藏兵室,有的藏兵室內上有土炕。古戰道在古鎮地下四通八達,迂迴曲折,通四門城樓,通片上村任家墳,初步探測約為1500米,已經發現和修復400多米。宋、遼對峙時期,由於古戰道退能守,進能攻的優良軍事性能,曾近使幽州一帶遼軍專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到了明代以,古戰道的軍事性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明初洪武年間,元朝貴族潰逃蒙古漠北,但時刻伺機反撲,不時南下犯境,古戰道也為明軍抗擊蒙古達子的軍事堡壘。據文物專家認定,張坊古戰道是產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文物價值和軍事價值非常高。


  十、妙峯古道
  妙峯山的娘娘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在京津一代相當有名,每年廟會期間都有好幾萬人來此進香,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這裏的廟會才逐漸冷清下來,“妙峯古香道”曾是舊時人們去妙峯山進香的主要道路。
  妙峯古道原為山間土路,崎嶇難行,清同治年間,慈禧要去妙峯山進香,太監安德海為討好慈禧太后,出資重修此道,道寬七尺,用當地天然石板砌成層蹬,動用大批工匠,遇山開路,遇水架橋,據説每鋪石一塊就得用白銀一兩,可見工匠之勞苦,工程之艱鉅。
  響牆茶棚原名福觀茶棚,為妙峯古香道上的第一個茶棚。清光緒二十三年,茶棚因年久失修,內務府儲秀宮首領高福喜及各香會組織,捐白銀三千餘兩,重修響牆茶棚。設北大殿三間,其餘配房十餘間。大殿門額有匾,題“頭道行宮”,原為陸潤庠(字風石,蘇州人,傅儀的漢文老師)所書,左右木柱上懸掛對聯,上聯書“響應叩禱佛前無不應”,下聯書“牆空跳出界外是真空”。響牆茶棚年代久遠,從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延續有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年間至中華民國。
  妙峯古道穿越陽台山自然風景區,從海淀區的北安河村到妙峯山的娘娘廟,全程共40裏,中間設5個茶棚,依次是響牆茶棚----朝陽院茶棚----瓜打石茶棚----廟兒窪茶棚(進入門頭溝區)----澗溝村茶棚,古道兩側古樹名木眾多,峯巒疊翠。開春時,古香道旁到處是桃花杏花。

懷舊好去處:盤點北京十大古道

小結:北京十大古道展示了我國人們的智慧和精神,在我國的很多地區,一樣存在着這種歷史文明的痕跡,是感受歷史的一個很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