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百家姓的來源之吳姓姓氏起源

中國傳統的部族文化已經被證實,是中華姓氏的最早出現階段,我們的姓和氏族文化是我們不同的部族為了區分而形成的概念,經過後人的意識加深和細化,姓和氏慢慢的得到了普及,我們説的姓氏文化成於漢朝,關於我們的姓氏起源,一直説法各異,今天的百家姓講述的就是我們的吳姓。

百家姓的來源之吳姓姓氏起源

  一、吳姓起源、發展、遷徙
  吳姓源出
  吳姓起源,須從“吳國”説起。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諸侯國。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後擴張到今蘇、皖兩省全境和浙中北、贛東北的部分地區。其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姑蘇,今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吳王夫差時達到鼎盛,吳王夫差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伍子胥、孫武等名將,出《孫子兵法》;開鑿了邗溝(今京杭大運河);有著名兵器吳鈎。吳國於柏舉之戰西破楚國;於夫椒之戰南服越國;於艾陵之戰北敗齊國;於黃池之會會盟晉國。另外,“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都出自吳國。

吳姓始祖為泰伯和仲雍。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黃帝后裔周族部落,首領為黃帝的12世孫周太王(隨先祖黃帝姓----“姬”,名亶父,又稱古公亶父,是西伯君主,周朝之先祖。因廣施仁政,令不少部落歸附。周滅商朝後,認為“王氣”始於姬亶父,故追尊為太王)。太王有三子,依次為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太王想傳位於季歷,繼而昌。泰伯明白父王的意思後,便主動讓賢,和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當時尚屬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周武王伐紂滅商,周朝建立,封仲雍(因泰伯無後)的第三世孫為侯,並改其國號為吳。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引發了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吳國強大,有伍子胥、孫武輔佐;越國則有謀臣文種、范蠡施計。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不聽大將伍子胥的忠言,中了越王勾踐送西施的美入計,最終被越國所滅。在這場大災難中,大批吳人被趕出家園,有的人遠走他鄉,有的人給越國做苦役,成為了越國的奴隸。愈離散於異鄉,愈懷念故土,因而被認為是血緣、地緣標誌的“吳”就愈加突顯出來,亡國後的吳人紛紛以國名吳為姓。這樣,泰伯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而其弟仲雍被稱為吳姓的傳代血緣始祖。

吳姓發展
  (1)秦漢時期是吳氏得姓後第一個發展時期。吳亡國後,吳姓後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縣一帶,並有北遷至山東、山西(本家當屬這一支)等地者。在秦末漢初,吳姓族人蔘加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因功,多被封王,出現多個名門望族,如南陽吳氏、陳留吳氏、河南吳氏等,榮極一時,為吳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

(2)到魏(魏、蜀、吳三國)、晉、南北朝時期,吳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吳姓有女在漢末嫁於三國時期的東吳君主,成為皇族,稱吳國太,生孫權、孫策等人,並在東吳亡後,入仕於兩晉(西晉、東晉),屢出名人,知名於世。南朝時,“延陵季子”之後的吳姓人發展至湖北中部一帶,逐漸興旺,同時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漢時期遷居山東等地的吳姓族人,有一部分遷居四川成都一帶,仕蜀後逐漸成為當地名門。

(3)隋唐時期,吳姓先後出現了陳留、濮陽、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陳留望族起源於遷居山東的吳姓一支,東漢末年以後,雖歷經戰亂,但仍作為當地的大族得以不斷髮展,並出現了以《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陽吳姓為東漢大司馬吳漢之後,歷經漢、魏、兩晉、南北朝,由於始終為皇親,名人、佳人輩出,所以濮陽吳姓盛極一時,地位一直顯赫。同時,渤海吳姓也由於名人不斷而著稱於世。

(4)宋元時期,吳姓族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北方吳姓大量南遷並在南方大發展的情況,因此北方吳姓漸衰,南方漸旺,並且在此時期,“延陵季子”的後人,咸陽吳姓、紹興吳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漸顯貴,歷代為官,家族不斷擴大興旺,並在以後逐漸分出安徽寧國、浙江嘉興等望族。

(5)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吳姓名人大量湧現,家族分佈進一步廣泛,人口倍增,還出現了除大陸以外,向東南亞和歐、美等廣泛遷徙的現象。早期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和朝鮮,後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被打開,中西經濟文化的往來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隨着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佈全球。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人東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日本與春秋吳國故地隔海相望,當吳國國破家亡之後,吳國王室的一些倖存者,到達了日本島。此後,他們便在這裏紮了根。他們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民眾的首領。這一批優秀的吳姓族人,在日本備極興旺。其中一支更演變成日本皇室。近世以來,大批吳姓子孫移居日本,成為日本華僑、華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華人大師吳清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吳氏入越南。越南和中國一衣帶水,在民族獨立前曾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轄區。吳姓人遷往越南的時代很早,春秋末年越滅吳,大批吳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後來越國滅亡,吳人又隨越繼續南遷,大約在秦漢時期到達越南地區。秦漢以後,內地吳姓人因做官、經商、從軍等原因陸續有人遷居越南。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豔即吳權之後。唐中期,渤海吳氏裔孫吳納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舉家遷到越南北部,此記載也見於唐元和年間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

吳氏遷居朝鮮。朝鮮與中國東北相鄰,自夏商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吳姓人到達朝鮮地區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據《後漢書》記載:東漢陳吳氏裔孫吳鳳官任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地區)太守,舉家遷到朝鮮,發展至今。此後的歷代王朝又有不少吳姓人遷入朝鮮,吳姓今天已是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

吳姓人移居東南亞,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主要是指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

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台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紀以來,吳姓人的影響逐漸擴大。1904年成立的馬尼拉商會,吳克誠是發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晉江移民到菲律賓的。後來,吳克誠成了當地維護華人權益運動的領袖。抗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成員中有吳姓人吳道盛等人,其下屬抗日遊擊隊福建隊的指導者也是吳姓人吳揚。由此可見吳姓人在菲律賓的影響。

吳姓人移居歐美。當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中國封閉的大門後,吳氏宗族成員便開始走向歐美。在當代美國華人社會中,吳姓宗族的發展之快,勢力之強,人才之多,又遠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國華人中的吳姓風雲人物有祖籍浙江餘杭的吳家瑋,他是華人第一位大學校長----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校長,1984年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祖籍浙江餘姚的吳仙標,1984年當選為第一位美國華人副州長——特拉華州副州長。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美籍華人吳健雄。美國華人任職最高者廣東客家籍華人吳達和,任美國夏威夷州州長。第一位華裔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男配角----吳漢。

二、本家吳姓遷徙
  (1)吳亡國後,到秦漢時期,一些吳姓後人北遷流亡到山西澤(今晉城)、潞(今長治)二州,長期在那裏繁衍、發展。

(2)明朝大遷徙

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解決山西人多地少,而河北、河南和山東因元朝末年的戰亂(紅巾軍起義)或黃河水患造成地廣人稀的矛盾,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四十餘年,先後從山西移民18次(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市。

其中,洪武21年(公元1388年)8月,官方組織遷山西澤(今晉城)、潞(今長治)二州民之無田者,往河北(真定府)、山東(臨清、東昌)、河南(彰德、衞輝、歸德)一帶,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税三年,仍給鈔20錠以備農具。這樣,秦漢時期從南方無錫、蘇州北遷至山西澤(晉城)、潞(長治)二州的一些吳姓家族便隨遷至真定府轄下的獲鹿縣城關七街(其中有一户,名吳佔元,官方有記載)。

當時,官方先將各地移民集中到山西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樹上有很多老鴰窩)下,再一起出發。至今,我們這一帶仍流傳着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還有“解手”這樣的口語)

(3)後來(年代不詳),家住獲鹿縣城關七街的吳玉光舉家遷至當時尚屬獲鹿縣管轄的西崗頭村落户。歷經吳玉光、吳日告和吳守正等幾代人辛勤勞作,繁衍發展,吳姓已經成為西崗頭村的一個大户。吳姓人家集中居住,相鄰為伴,逐漸形成了村裏人口稠密、民風純正的一條街-----吳家巷。這條街上的不同區段分別住着不同的吳姓支脈,如“三院”、“五院”等。“五院”這一支脈的始祖為吳守正(號老端)。他有五個兒子,依次是:時中,時敏,時行,時暘、時敬,長大後分成五家過日子,人們習慣稱其為“五院”。“五院”人在吳老端的帶領下,大家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隨着開放的大潮,“五院”人早已走出西崗頭村,走出石家莊,到外地甚至國外創業、發展。

三、吳姓名人
  吳起:(公元前?~前381年),衞國左氏人(今山東定陶)。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吳廣:(公元前?~208年),字叔;陽夏人(今湖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農民起義領袖。

吳芮:(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景德鎮浮樑縣瑤里人。著名秦漢之際長沙王。

吳漢:(公元?~44年),字子顏;南陽郡宛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吳隱之:(生卒年待考),字處默,吳質六世孫;濮陽鄄城人(今河南濮陽)。著名晉朝清廉重臣。

吳猛:(生卒年待考),字世雲;濮陽人(今河南濮陽)。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飽血)、晉朝道士。

吳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吳氏西齋書目》、詩二首等傳世。

吳道子:(公元680~759年),畫史尊稱吳生,因唐玄宗賜名道,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州)。著名唐朝畫聖。

吳元濟:(公元783~817年),滄州清池人(今河北滄州)。著名唐朝憲宗時叛藩首領。

吳充:(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吳充與其父吳待問(禮部侍郎),兄吳育,世稱“吳氏三賢”。

吳潛:(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安徽寧國,隨父徙居新市。著名宋朝文學家。

吳與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號康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學者。著作有《康齋文集》、《日錄》等。

吳貞毓:(公元1618~1655年),字元聲;宜城鎮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吳承恩:(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人(今江蘇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學家,著《西遊記》作者。

吳偉業:(公元1609~1671年),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著名明末清初詩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傳世。

吳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長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將領。

吳文鎔:(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蘇儀徵人。著名清朝重臣。

吳其濬:(公元1789~1847年),字淪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學家。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種,《植物名實圖考》,共三十八卷,記載植物的分佈涉及中國的十九個省。

吳敬梓:(公元1702~1754年),字敏軒;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學家,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説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八月:(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吳世寧;吉首平隴人。著名清朝苗族起義軍領袖。

《註釋》
  (1)吳姓人口及其分佈,據新華社2013年4月14日消息,按照人口多少,最新版“百家姓”順序是:

王,李,張,劉,陳,楊,黃,吳,趙,周,徐,孫......

吳姓人口總數兩千四百六十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居全國第八位。

吳姓在全國人口的分佈特點是“南多北少”,其中東南部地區更多,尤以廣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山西六省為最。

(2)“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歎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讚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小結:在吳姓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不斷的遷徙,形成,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中的一抹亮麗曙光。目前也是中國人口前十大姓氏之一。

你可能還喜歡:
  百家姓董的姓氏來源及遷徙分佈
  中華姓氏大全集伏姓的姓氏來源
  百家姓孫的歷史來源 有哪些歷史名人
  清朝滿族姓氏大全 滿族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