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百家姓的來源之朱姓姓氏起源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從最早的原始社會部族分化開始,各個部族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姓氏,這開始了中華姓氏的不斷傳承,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有1000多個姓氏,常用姓氏也有800多,下面百家姓要講的就是朱的姓氏起源。

百家姓的來源之朱姓姓氏起源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為圖騰,亦有認為是以赤心木(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為圖騰,活動於河南淮陽一帶的部落,其後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歷史。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第二支出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之後,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棗為圖騰,始居於陝西周至,後東遷河南靈寶東的曹陽,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於曹陽。商朝初再東遷河南滑縣東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東遷於山東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陽之西南的朱陽,朱人隨曹人而遷移,商朝時遷移到河南淮陽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春秋時為陳國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媯滿於陳,奪株邑併入陳國,並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一部分邾人南遷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戰國中葉,楚宜王滅邾國,並遷邾人於楚的邾地,今湖北黃岡西北。邾人遂以邾為氏,繼而去邑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時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動於豫魯蘇鄂地區,曹姓朱氏的歷史也有2400年。漢朝時沛國(今江蘇徐州)成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發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堯之子丹朱之後,以名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古號丹朱。舜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別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敗後,族人四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為氏。隋唐時期,其後代在沛國相縣發展為望族。狸姓朱氏的歷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秦漢之際徙於河南南陽,東漢時已發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時期,南陽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歷史有2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從三國以來,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範、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賜國姓朱,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魏晉隋唐時,北方戰亂和民眾大遷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漢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時鮮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渾氏族,宋朝金國的女真人兀顏氏族,清朝滿洲八旗的烏蘇氏、朱佳氏、珠錫哩氏等氏族的集體改姓朱。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最終同化為漢族。

朱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區中極有影響。朱姓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1.3,即每1000箇中國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個,總人口大約在1500餘萬。

歷史上朱姓的分佈和遷移
  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佈於中原和華東地區,尤其在江蘇南部興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陝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賜國姓朱,這樣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特別是明初向雲南的進軍和屯墾,使西南地區的朱姓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末朱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佔江西省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14.3)、江蘇(10.4)、浙江(10.2),這四省朱姓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四川(9.3)、安徽(7.6)、湖北(7.4),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贛蘇浙皖豫、川鄂兩大朱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總增加率為69,淨增加了76萬。明朝時期,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佔省總人口的2.4。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8.3)、江西(13.7)三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甘肅(9.5)、山東(6)、福建(6),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餘年,朱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東南地區的朱姓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512萬,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512萬,增長了大約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之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紛紛改回原來姓的緣故有關。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14.8)、廣東(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東(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佔省總人口的3。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在近600年期間,朱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南方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朱姓的分佈頻率
  朱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達到6.4人以上,有的地區最高達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2.1,朱姓人口大約161萬;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7.4,朱姓人口大約283萬;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35.1,朱姓人口大約767萬;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55.4,朱姓人口大約301萬。

朱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朱姓在華東地區的長江三角洲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廣東珠江三角洲、雲南昆明地區,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區高達3,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2;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地區、新疆西北,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2.8;其他地區,朱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5。

血型分佈特徵
  朱姓人羣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497萬,佔32.9;A型437萬,佔28.9;B型440萬,佔29.1;AB型138萬,佔9.1。朱姓總人口1512萬。

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區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佔國土面積的3.3,朱姓220萬,約佔朱姓總人口的14.6。其中O型76萬,A型66萬,B型59萬,AB型19萬。

蘇浙皖其他地區、冀魯豫、川鄂湘贛、閩粵、滇中北、黔北、甘南、青東南、寧夏、陝南、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地區,約佔國土面積的41.3,朱姓991萬,約佔朱姓總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萬,A型287萬,B型289萬,AB型90萬。

其他地區,約佔國土面積的31.1,朱姓301萬,約佔朱姓總人口的19.9。其中O型96萬,A型84萬,B型92萬,AB型29萬。一.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説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縣,丹陽,吳郡,錢塘,譙郡,義陽,太康,洛陽,長沙,南康,吉安,建陽,廬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謙等。

小結:朱姓氏族人的演變方式也是相對廣泛,從戰爭遷徙,到皇族賜姓等,使得中國目前的朱姓人口一直處在前列,屬人口大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