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百家姓的來源之孫姓姓氏起源

中國的最早的原始社會中後期開始形成一種區分的熱潮,在不同的領地,不同信仰的環境下,每個部族開始劃分,為了區分開來,將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作為圖騰來表示差異。這就形成了後來的姓氏文化,今天就來看看百家姓中的孫姓的歷史來源吧。

百家姓的來源之孫姓姓氏起源

  歷史來源
  孫氏為黃帝后裔,黃帝曾孫帝譽元妃姜原生子棄,號后稷,別姓姬氏。

傳之昌滅殷而有周,是為文王,文王之子武王(發)。封同母少弟姬封於衞,是為衞叔康,衞武公(公元前812~758年)子惠孫之孫以祖宇為氏,是為孫氏,世為衞卿。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衞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衞(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衞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衞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衞武公。衞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2、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孫叔敖,字孫叔,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後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

3、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帝舜曾居媯,於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四世孫名無字。生子名書,在齊國為卿仕,因為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後齊國內亂,孫書的子孫奔往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後也。”孫姓世居富春,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帝。

4、出自複姓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後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孫姓又出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5、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孫叔敖是楚國的賢臣,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後又形成了孫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陳歷公的兒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恆無宇的小兒子田書,為齊國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

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兩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后裔比干之後。比干受殷紂王所害後,其子孫避難隱姓,以本為王族之子孫之故,遂改為孫氏。

8、出自他族改姓。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一支鮮卑族複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

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佔,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遷徙分佈
  唐高宗時期,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時,河南的孫氏族人隨同着到了那裏安家落户。唐僖宗時又有河南孫氏族人隨同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他的後代又遷向了福建、廣東。清康熙中,這一支孫氏族人遷至廣東香山縣翠亨村。後來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據史書記載,唐朝末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台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氏在國內分佈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衞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衞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峯。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佈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台灣。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孫姓大約有105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5,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11.8,佔安徽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這六省的孫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佈局,皖豫魯蘇,長江流域為兩個集中分佈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28強,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孫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低,近600年中孫姓人口純增長率只有13,淨增加了14萬。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20.8)、山東(14.5)、江蘇(13)、江西(11.9),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佈於陝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這五省的孫姓又集中了29。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佔浙江大人口的1.6。宋、元、明期間,孫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東部地區遷移,而中原地區孫姓人口萎縮。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魯蘇兩大塊孫姓人口聚集地區,孫姓聚集重心開始向東移動。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佈於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佔省總人口的3.3。佔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3.5)和吉林(3.4)。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佈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佈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羣向東北地區的大量移民。

歷史名人
  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陽谷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説。

孫炎:樂安(今山東省博興)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我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藥王。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捲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雲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製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雲球還創制了七十餘種光學儀器。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九年級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峯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誌》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校勘學家,被袁枚稱為“天下奇才”。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創立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國民革命運動奉獻了畢生精力。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時置郡,此支孫氏為富春孫氏之分支,其開基始祖為孫明的十一世孫福。

陳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樂安郡:東漢置郡,此支孫氏為兵聖孫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孫氏為樂安孫氏之分支,開基始祖為孫武次子孫明。

汲郡,晉置汲郡,治汲縣(今河南省衞輝市西南)。隋唐汲郡即衞州。此支孫氏為孫氏世居之地,晉名隱士孫登之族所在。

吳郡:公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

2、堂號
  平治堂:因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賜號。

樂安堂:因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兵聖孫武帶着自己的13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其為將。他帶兵西征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賜富春堂號,與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晉朝時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裏映着雪光讀書,終成大名,賜此堂號。

小結:在我們的歷史中,孫姓為黃帝氏族的後裔,因涿鹿戰爭而開始東遷南移,對於中華姓氏的沿襲繼承起到關鍵作用,在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偉大篇章。

你可能還喜歡:
  百家姓董的姓氏來源及遷徙分佈
  中華姓氏大全集伏姓的姓氏來源
  百家姓孫的歷史來源 有哪些歷史名人
  清朝滿族姓氏大全 滿族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