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百家姓的來源之馬姓姓氏起源

中國的姓氏文化影響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姓氏的發起和來源,中國幅員遼闊,關於姓氏的來源歷史悠久,因此,關於中國的姓氏起源也是一直引發各路學者的爭執和辯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百家姓中算是人口大姓的馬姓的來源。

百家姓的來源之馬姓姓氏起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西域魯穆國人馬依澤,應宋太祖之召於建隆二年來華,修新法《應天曆》,後人悉姓馬。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注:我馬氏始祖依澤公留居中國,子孫繁衍布全國,綿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了。依澤公的子孫自“陝西涇陽縣永安鎮祖居,十一世祖乾玠公號樞儀(南宋寧宗慶元丙辰第四十二名進士),於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出任南陽知府,遂落籍於新野縣”,後世稱新野(妙遠堂)馬氏。此後分了若干支系,如安徽懷寧敦悦堂馬氏、湖北襄陽(懷遠堂)馬氏、源自明代南京二朗崗的天津崇倫堂馬氏、河北青縣馬氏、山東恩縣馬氏、北京忠恕堂馬氏等。

據考元末新野馬氏後人,參與河南迴回義軍助明,多以軍功起家,明初洪武年間從河南三衞分赴各地,其中任安徽安慶衞左所正千户之職的馬哈知(直)(馬麟)公成為安徽懷寧馬氏一支的明代始祖;任南直隸彭城衞指揮之職的馬仲良公後成為北方馬氏,如河北青縣、山東恩縣、北京忠恕堂一支的明代始祖。據北京忠恕堂馬氏宗譜記載:馬仲良公原居金陵二龍(郎)崗,永樂二年隨駕(永樂帝朱棣)來北直隸,特派駐防河北青縣蒿坡,後舉家移居青縣馬家橋立塋。經考仲良公原居應天府金陵二龍崗應為現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原雙塔鄉的二郎崗,高淳縣位於南京市西南120公里,地理位置東南面與安徽省郎溪縣接壤,南部及西面與宣城、當塗縣相鄰。水路東跨固城湖經胥河可達蘇、錫、常,西由官溪河連貫長江。二、遷徙分佈A:漢族馬姓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

4、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峯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峯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馬服君十三傳後裔駟(此時不可能傳到十三世,距前222年只有16-27年)隨西漢的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關,駟入關後由回族歸屬漢族。駟的馬氏一族先定居於咸陽,其嗣後遷居開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臨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馬公隨宋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南渡入粵,定居古岡(即今新會市會城鎮北門)。馬直北公一門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議大夫持國公、三世祖朝議大夫唏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國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鄉賢(二世祖郡邑鄉賢持國公、三世祖廣州府新會縣二學鄉賢唏驥公)。直北馬公宗傳八代後,其裔孫已遍及新會的會城和東亭、江門市的潮蓮和高沙及麻園、台山的白沙和橫山、番禺的謝村和植村、從化的馬村、蘿崗的楓園下、四會的高要、順德的水藤、廣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鎮等地,爾後各房馬氏子孫又分居於汕頭、潮洲、陽江、高鶴、吳川、廣西、海南等地。直北馬公實為我嶺南馬氏開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馬公名門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國公與三世祖唏驥公受封),故直北馬公祖居地稱為金紫街(今新會市會城鎮人民大會堂前)。

現嶺南各地馬氏及海外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這一名稱就是這個緣故。

從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宗傳八代至台山馬氏的直系血緣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國、三世祖唏驥、四世祖紹龍、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遜,七世祖循善傳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堯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橫山濠衝)。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會麻園下朗遷居橫山宗支,因此時此地生活環境惡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亂騷撓,康定後裔大部份遷居潮州、汕頭和新會。

八世祖康平無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為田波)承繼。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與繼子田波由新會麻園遷居白沙馬洞。田波公羨慕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門振朝,因而積休垂興,大振宗傳。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長子漁隱、次子樵隱、三子耕隱、四子牧隱、五子煉隱、六子植隱,族內堪稱其為有功不祧之祖。

於1995年、1997年兩次與幾位馬氏宗長對居住在台山的馬氏分居和人口情況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台山馬氏宗支分居比較集中的有白沙鎮、三台鎮、四九鎮、橫山鎮、汶村鎮等。台山馬氏現已宗傳32代,據調查,常駐市內人口近5萬人。旅外宗親及分居在市外國內的新會、恩平、高州、吳川、陽江、鶴山等地的宗親,據不完全統計,在8萬人以上。

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B:回族懷寧馬姓遷徙之謎安徽懷寧馬氏宗譜記載,馬依澤,西域魯穆人,《多桑蒙古史》考證:魯穆今屬土耳其共和國轄地。宋建隆二年馬依澤來華修歷,歷時兩年,宋太祖封他為侯爵。後定居陝西涇陽永安鎮李靖尚書塔旁,其後遷居山西大同。馬依澤有兩個兒子,長子馬額曾,宋太宗至道三年(997)襲侯爵,授司天監監正,次子馬懷亦,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封承德郎,任司天監監副。洪武二十八年(1395)馬哈直一代起由山西大同遷居安徽懷寧(今安慶市)。其遷徙路線為:西域魯穆-----陝西涇陽-----山西大同-----安徽懷寧。同為馬依澤家族的兩部家譜大相徑庭。其遷徙時間、遷徙地點、世次這些重要記載都不相同。

小結:馬姓的來源説法一直都存在極大爭議,起源於中原,見證了中國各朝各代的發展和遷徙,目前馬氏後裔分佈全國,姓氏人口排名十分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