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分類小戲二人轉

二人轉屬於小戲,全靠兩個人説唱逗演,內容通俗有趣,非常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東北原來是滿族的後花園,禁止漢人入內,後來為了生活很多關內的窮苦百姓遠離家鄉闖關東,所以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關內人帶進東北的,二人轉只能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朵小小的花。

中國戲曲分類小戲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説: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中國北方地區民間的一種説唱藝術,邊説邊唱,載歌載舞。

  名段有《大西廂》、《回杯記》、《祝九紅弔孝》、《樑塞金擀麪》、《馬前潑水》、《包公斷太后》等。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遊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唱腔特點
  唱腔受東北大鼓、單絃、河北梆子影響很大。唱詞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説、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唱詞以七言、十言句為主,兼有民歌長短句。説口包括説白和數板,多用韻白,單出頭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

  唱腔分類
  二人轉的音樂唱腔極為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聯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三百多支,比較常見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二人轉的唱腔音樂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主要曲調;輔助曲調;專腔專調;小曲小帽雜曲雜調。

  《呼呼腔》是二人轉故事正文的開頭腔,曲牌高亢。曲體結構為上,下兩個樂句,每樂句都帶一個較長的甩腔。上樂句往往散板起唱,然後用刁板進入正常節奏,尾音落在商音上。下樂句落在宮音上。《呼呼腔》的音調,是大波浪式的旋律線條、稜角分明,恰好表現東北秧歌那種大誇、大浪、大扭、大俏、稜角分明的舞蹈技巧,同時,描述故事梗概,介紹時間、地點、人物、環境。

  《呼呼腔》板式變化多樣,分有”頭板“即”慢板“。二板,三板、快板,由於吸收了民歌中的花腔曲調,因而產生了”南邊道、大尾巴、對花、敞弦、幹板擂“等等不同樣式的《呼呼腔》曲調。詞格基本為七字句。

  《武咳咳》是二人轉演唱故事內容的核心唱腔。藝人稱它為“寶調”。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
  上樂句的落音為“徵”音,下樂句落在“商”。它的音樂旋律完全來自東北方言中的字調和語氣是一種“唱着説”的敍事性曲牌。不管怎樣變化,始終不離“re、la、sou"三個音。句尾甩腔,能自然流暢的向其它曲牌唱腔過度。
  《武咳咳》板式變化多樣、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推板及垛句、大段《武咳咳》常有一個”起腔“或叫”領腔“,結尾有一個”落腔“。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文咳咳》,過去有人稱這個曲牌也叫《上北樓》、《小陰天》,曲調優美、流暢。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每個樂句分為兩個分句,分句的獨立性很強,使旋律形成”商、宮、羽、徵“的落音趨勢,但它仍為上下兩個樂句,兩小分局為一分詞。
  《文咳咳》板式變化,分為中板、慢板、快板,及中間的垛句等等。詞格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

  《抱板》的曲體結構基本為上、下兩個樂句、反覆演唱,上樂句一般落在、”羽音上“,下樂句落在”商音上“。大段抱板,開頭都有一個刁板腔。它分有”慢打慢唱“、”慢板夾快板“、”慢打緊唱,長調門”、“紅板數唱”等變化形式。演唱中常加三字垛。基本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

  《三節板》演唱時用大板、甩子伴奏、一打三甩、因而稱三節板。這個曲牌是一種抒情、敍事的慢板、旋律起伏較大、大波浪式的曲線。基本分為上、下兩個樂句,上樂句落“角”,下樂句落“宮”或“羽”,大段三節板,結束有甩腔。詞格基本為十字句。

  演出形式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雙”、“羣”、“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敍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羣”: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羣活兒”,現今指羣唱、坐唱或羣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最初由男性演員表演,換裝成一旦一醜。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

  表演手段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説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表現手法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説。“四功”即唱、説、做、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説”指説口,以插科打諢為主;“做”講究以虛代實;而“舞”主要指“三場舞”。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別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總結:二人轉極大的豐富了東北人的業餘生活,無論老的少的基本都能唱幾句,二人轉通俗幽默,但是現在的傳統曲目唱的人也很少了,很許多戲曲一樣二人轉也面臨傳承上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