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盂蘭盆節活動歷史的相關介紹

盂蘭盆節在我國也稱之為鬼節,最早是起源於印度的一個節日,後經過傳播流入我國,在我國樑朝的時候興起。盂蘭盆節是人們報答父母的節日,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在歷代的發展中,盂蘭盆節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於是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傳統。那麼你知道盂蘭盆節的相關知識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盂蘭盆節活動歷史的相關介紹

  農曆七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據《佛説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烏藍婆拏。盂蘭,譯作“倒懸”,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祖啟示目連救母
  盂蘭盆節法會以大目犍連尊者度母因緣為緣起,為解一切眾生之倒懸,度脱無始以來的亡靈有情、父母師生,令其得以福資增長、善根增長、法緣增長,乃至成就菩提。目犍連尊者曾經為了救度母親而於此日齋僧,沿傳至今,每到農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舉辦盂蘭盆法會,打齋供僧,七世父母得以脱離惡道。佛教界更將此日訂為“僧寶節”,以“供僧大會”來表達對僧眾的恭敬供養。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西晉時,《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中國廣為流傳。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盂蘭盆節謝親恩傳統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

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放焰口,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户,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盂蘭盆節由於佛教的指示,人們要救贖去世的人,幫助他們,使他們脱離苦海,盂蘭盆節的超度大會也由此誕生。盂蘭盆節一直留存在人們的心中,一種的韻味不從而知,讓我去紀念這個節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