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飲食服飾

什麼是素食主義者?

對於很多人來説,對於吃葷吃素都沒什麼概念可言,隨性而為而已。素食可以讓人腦袋更加靈活,思維更加活躍,讓身體更加的健康強壯。素食文化在中國,甚至整個世界都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那麼它源於哪裏?又是怎樣發展的呢?大家與小編一起看看吧!

什麼是素食主義者?

素食主義最早源自古印度的宗教,哲學傳統,地中海東部的文明也是素食一個來源,但兩者關係並不大。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也只是現代的事情。

  古希臘和羅馬
  荷馬和希羅多德都在作品中提到過只吃水果的自然人。迪奧多爾也描述過埃塞俄比亞的素食民族,其中包括食根者,食麻者,和食樹芽者,並把這些和一種和平的生活方式對應起來。這些在同時期還可以見到的描述是如稗官野史一般的。但無論如何,古希臘早期的這些觀點是值得注意的。

  天主教時期
  在天主教早期的聖徒時代,許多人對肉類帶來的不潔心懷恐懼。在稍後的一段時間內和中世紀,許多神職人員和隱士出於禁慾主義放棄食用肉類。

  中世紀早期
  就算是中世紀的新宗教也把放棄肉類看作是苦行的一部分。這也是區別教徒和教義規定的正統苦行僧的標準。聖方濟各雖然把動物看作他們信仰世界
  素食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對素食主義既不實行,也不宣傳。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由於財富和權力的增長使肉食日漸流行。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之所以流行素食,(之前他們曾認為素食是下等人的食物),其主要原因是當時拙劣的貯藏方式,導致肉食很容易變質,腐臭,生蛆,這些不新鮮的食物這必然導致肉食的口味很差,人們失去了食慾,同樣不新鮮的肉食其營養成分基本都喪失了,還容易傳播疫病,令羣眾健康情況惡化。這個時期,素食非常盛行。

  當然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由地中海和南歐發起的掠奪貿易引進了香料,它們可以有效地幫助肉食的貯存,同時又能讓肉食更美味,這個時期,葷腥在人們的餐桌上再度復甦,當有着“惡毒之母”之稱的凱瑟琳·德·美第奇太后進入法國後,她推廣了一些新的飲食措施,其影響力幾乎涵蓋全歐洲,法國人民放棄了粗暴魯莽的中世紀生活方式,也不再用大量的香料來掩蓋肉食的本味,而是在新的貯存方式下,用香料突出肉食的本味,並重新接納了曾被香料革命擠掉的素食。

  但自17世紀起,素食主義開始在英國發展起來,拒絕肉食的宗教團體越來越多。托馬斯(ThomasTruon)是十七世紀突出的素食主義倡導者,他主張完全棄絕以“動物同伴的肉體”為食。托馬斯對基督教教友派有很大影響。另外,托馬斯的書《健康的生活方式》(ThewaytoHealth)也給年輕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8世紀,由於經濟、倫理和營養學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義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營養學家威廉醫生(iamLambe)建議他的病人素食以利於癌症的治療。此時,幾乎所有現代的素食主義論題都已經開始討論,包括農業資源的浪費等。18世紀中突出的素食主義倡導者有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法國的伏爾泰。

  十九世紀
  英格蘭人顯示了對於實行和宣傳素食最強的傾向(時至今日仍是這樣)。從18世紀開始,在英國就已經出現了與清教徒很接近的以素食為表現形式的苦行。11801年第一個素食協會在倫敦成立,英格蘭其他城市紛紛緊隨其後。19世紀出於道德因素的素食主義代言人是詩人雪萊。1847年他創立了“素食社會”組織。英國公眾中素食主義的典型代表是蕭伯納。托爾斯泰也是個着名素食者。

  二十世紀
  1908年,國際素食聯盟成立。
  中國傳統素食主義
  相傳,成湯滅夏桀於乙卯日,武王滅商紂於甲子日,之後歷代為避免重蹈覆轍,便於這些日子齋戒,修養心性,七年級到十五茹素遂成為習俗。《禮記》中雲:“逢子卯,稷食菜羹。”《周禮》中雲:“大喪,則不舉。”“不舉”作“不殺牲食肉”解。另有處於長生不老及成仙目的的茹素。《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名之曰爛腸之食。”“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 《論衡?道虛篇》曰:“食精身輕,故能神仙。若士者食蛤蜊之肉,與庸民同食,無精輕之驗,安能縱體而上天?”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是中國的素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南朝梁武帝蕭衍是真正將素食主義發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出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倡導素食,西元511年,頒佈《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至宋代,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樑錄》,北宋汴梁和南宋臨安已經有專門經營素食的餐館。至元明清三代,素食文化愈加豐富。清代薛寶辰所着《素食説略》所記錄素食逾百種。

  素食主義是一種飲食的文化,實踐這種飲食文化的人稱為素食主義者,這些人不食用來自動物身上各部分所製成的食物,包括動物油、動物膠。世界各國或不同文化下的素餐主義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可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有些則否。

  素食主義的多樣性嚴守素食主義者會避免食用所有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起司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嚴守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製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份的化粧品。

  奶蛋素素食主義者(Ovo-Lacto),不食肉素食主義者會食用部分動物製成的食品,像是蛋和奶類。有些不食肉素食主義者是因為道德的因素,所以會拒食起司、蛋類這些以工廠化生產出來的食品。 奶素(Lacto),這類素食主義者不吃肉,但會可用奶類和其相關產品,像是起司、奶油或優格。 蛋素(ovo-),和奶素素食主義者一相似,可食用蛋類和其相關產品。

  長壽健康飲食法的食物主要是穀類和豆類,包括食果實主義(Fructariansim) 生食主義(Raw foodism),這種食用方法是將所有食物保持在天然狀態,即使加熱也不超過攝氏47℃。生食主義者認為烹調會致使食物中的酵素或營養被破壞。

  有些生食主義者叫作活化生食主義者,在食用種子類食物前,會將食物浸泡在水中,使其酵素活化。有些生食主義者的精神與食果實主義者相似,有些生食主義者僅食用有機食物。食果實主義僅食用水果和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實。部分肉食主義的人可能基於健康、道德或信仰,不食用某些肉類,像是不食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肉是最普遍的類型,這些人會食用部分禽類和海鮮。這不是傳統的素食主義,而是介於半素食主義之間。自由的素食主義,這類的人主要是以素食為主,偶爾會食用肉類。 苦行式素食主義這類人為堅定心中的信念,以苦行的方式進行素食,不僅戒蛋,牛奶,甚至戒大豆,食鹽。代表人物:甘地。 食素的原因宗教世界上許多素食者都是基於宗教的因素而食素。

  宗教因素
  佛教主張不殺生,佛教《涅經》:“佛説:吃肉的人斷大慈悲種子”。另外在佛教的《楞嚴經》中還有永斷五辛的説法,五辛是葱、蒜、洋葱、韭菜及興渠,在佛教中認為去除五辛之後才是真正的素食,中國佛教可以食用奶製品,但不食蛋。雖然酒為穀類或水果製成,但因為喝酒會亂性,故不可食用。

  基督教在舊約的創世紀(9:4)中提到“但是,動物的肉與血你們不得吃!”,教會中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亦主張吃素。他們在台灣的教會還生產了不少高質素和口感的素肉、素腸等,使會眾從肉食過度到素食的過程更輕鬆。

  非宗教因素
  食用肉類需要豢養許多家畜動物,而家畜會排放出甲烷。一頭牛每天最高可排放六十升甲烷。甲烷是另一種温室氣體,而且它的温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大氣中的甲烷約兩成由家畜排放。 肉類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水和土地資源也會影響環境。

  有些人會因為傳染病等環境因素、道德因素、保護動物、健康、減重或其他個人原因而吃素。其中一個着名例子是克雅二氏病的一個可能性,是病者曾吃過來自瘋牛病患者的牛肉。而另一方面,瘋牛病卻有可能是因為牛隻吃了受污染的飼料而引起,而這些受污染的飼料卻是源自病牛的內臟。這些複雜而令人作嘔的關係,使一些人轉而發起拒食肉類的行動。然而,有些營養如氨基酸等,較難從素食中獲得,所以,一定要科學搭配。

標籤:素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