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盤點哈尼族都有哪些節日?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也有很多的節日是許多民族共同的節日。不管是哪種形式的節日,也不管節日怎麼過,都是為了表現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哈尼族自己的民族節日,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最盛大的節日一一“昴瑪突”
  “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釀的米酒,品嚐着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裏,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栽插結束後,綠春縣一帶的哈尼人都要過“苗愛拿”節。“愛拿”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後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月上旬。節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一份。過了“苗愛拿”節,就可以吹牛角號。據説,吹牛角號是對耕牛宣佈休息命令。這裏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裏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的耕牛怎麼也不願上山,總往田裏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角號向耕牛説:“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在秧已栽完,請你們休息吧。”耕牛聽懂了,撒着歡上山了。按當地羣眾的規矩,在節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後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乾淨擺在一定的地方。過節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盤點哈尼族都有哪些節日?

二、磨秋節
  磨秋節,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記日)舉行,又稱“五月年”。關於磨秋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流傳着一個優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兩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藝過人,阿昂聰明秀麗,兩個都愛幫助鄉親們做事。那時候,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沒不定,有時一出來就是幾天,有時幾天不出來,使莊稼不能正常生長。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議到天上去分頭説服太陽和月亮有規律地出沒。這天,兄妹倆砍來慄木,創制了磨秋,他們騎上磨秋,磨秋秋飛快地旋轉起來,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陽和月亮。兄妹倆費盡口舌,終於説服了太陽和月亮,商定太陽白天出,月亮晚上出。
  從此,太陽和月亮就有規律地出沒,莊稼生長得很好,年年豐收。可是,兩兄妹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農曆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開展轉磨秋的活動,同時,各家各户還殺雞殺鴨,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發明者——阿朗和阿昂。從此形成節日。

三、“裏瑪主”節
  “裏瑪主”,是哈尼語的音譯,意思是春天的盛況。它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山茶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舉行。居住在紅河岸邊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愛布穀鳥,稱布穀鳥為“哈波阿瑪”。每年人們聽到“合波阿瑪”的叫聲以後,各村寨就按傳統習慣,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記日)籌辦美酒佳餚、並上山採摘一種喬木開的花,擠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噴噴的糯米飯和煮好的紅雞蛋,獻給布穀烏。然後,會集在村坡寨頭唱歌跳舞。男子還舉行摔跤,特點是:抓腰帶,抱年腿、過臂,夾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勝,雙肩着地者為輸。“裏瑪主”節的來歷,傳説是古時候,布穀鳥受天神的派遣,從遙遠的天邊飛來,向人間報春。當它飛過大海時,已精疲力盡,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現一條龍尾,龍尾變成一棵大樹,布穀鳥就落到大樹上休息。這樣它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把春天的信息帶到人間。哈尼族人民就按時春播,獲得豐收。
  人們紀念布穀鳥的功勞,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民族節日。

四、六月節
  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裏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裏還要在家裏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着不同內容的哈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裏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誡新郎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五、捉螞蚱節
  哈尼語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第一個屬雞舊或屬猴日舉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裏捉螞炸,以一家為單位,分頭捕捉。每家捉夠一竹筒(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撕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的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靶粑吃,據説螞蚱肉很香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六、老人節
  每年的農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的哈尼族,都要歡度有着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節——老人節。早上,小夥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着準備節目的佳餚。太陽偏西,聖自(專門過節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當主持者宣佈節日儀式開始,鍩鑼一齊擊響。青年男女捧着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接着,小夥子彈中央委員小三絃,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陽猛套(老人圓舞)。最後,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敍述後,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讚譽,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

七、東壩祭母
  祭母是新平縣卡多山區哈尼族的一項有悠久歷史的活動。它有專門的地方,哈尼族叫“東壩”,故也叫東壩祭母。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農事活動。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夥子捕雀打鳥,婦女捉魚,還專門派人殺豬宰羊。中午,各家按一個兒子繳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給經辦人,連同早上捕捉到的東西,便着手備辦宴席。太陽偏西時,大家聚集在祭母樹前,當主持的長者宣佈開始,大鼓和鍩鑼齊鳴。隨着,大家便齊唱《思母歌》,唱畢,全寨入席飲酒吃飯。
  東壩祭母實際是進行一次傳統的道德教育,它是這樣來的:相傳,從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個寡婦領着一個兒子過活。母親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冬天,怕孩子冷病,半夜三更還要起來燒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熱傷風,就領着孩子到萬年青樹下做針線。孩子吃少,母親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母親就笑得合不攏嘴,日子一年年過去,孩子長成了壯小夥子。兒子上山做活計,母親都要給兒子送飯,可是兒子心腸很壞,飯送得早,他破口就罵,送遲動手就打。一天早上,兒子看見一隻老雀給全身光禿禿張着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鳥餵食的情景,深感內疚,下決心痛改前非。這時,正好母親送飯來了,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為兒子又要來打,放下籃子,轉頭就跑,她十分傷心,心一橫就跳下河,兒子趕到後,連忙也跳下河去救,但只撈到一筒木頭。他把木頭扛回家,雕成母親的像供在門前的台子上,天天祭祀,據説這天是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這天。
  人們認為這種做法很好,“祭母”活動也就興起來了,並且各個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樹作“母親樹”,代表母親的化身。在那裏祭奠。
  現在,有着傳統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動還繼續保持着。

標籤:哈尼族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