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哈尼族風俗,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簡介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碧約、布都、白宏等,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佈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佔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歷史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同源於南遷的古代北方的羌人。羌人原來遊牧於青藏高原,後逐漸向南遷移。公元前3世紀,其先民已經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壟江以東的沼澤地帶。7世紀已居住於今哀牢山、無量山區一帶。唐、宋時隸屬南詔、大理國,以後又先後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統治,其間一些首領曾被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


哈尼族----禮儀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獵物,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哈尼族----節


    哈尼族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六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一個是十月年,另一個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過,歷時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家家都要殺一隻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全家每一個成員都得吃上一塊雞肉,準備出嫁的姑娘則不能吃。隨後要做三個飯糰和一些熟肉獻給同氏族中輩分最高的老人。寨子裏要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張桌子連在一起,各家各户都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
    
    六月年:是在六月裏舉行,具體日期由祭司選定,以祭天神和穀神為主要內容。屆時也要殺雞宰羊,舉辦酒筵盛餐。在為天神建蓋秋房時,要在門口殺牛進行祭神,祭畢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賜。
    
    哈尼族的春節:哈尼族在除夕前幾天,婦女們就忙着做耙耙,小夥子則上山砍竹木,在村中廣場上搭鞦韆。思茅地區的哈尼族人民還支“磨秋”(形如翹翹板,但可以轉動)。七年級至九年級,男女老少都紛紛到廣場上盪鞦韆或坐“磨秋”。景谷、鎮遠等地的哈尼族人民夜間要跳舞,青年男女則通過對歌,尋找意中人。如遇“龍日”(以十二生肖記日),大家要圍坐一起,由老年歌手唱酒歌,內容大都是本民族的古老傳説,緬懷祖先,預祝來年日子興旺。卡多人的“新米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卡多人(哈尼族支系)的“新米節”,以稻穀為首的“五穀”、“六豆”成熟的日子。這天,卡多人要把收穫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飯“嘗新”。他們認為,吃了新米飯的人,在這年裏就能增強體質,產生出一股新的力氣來。如果到這天新谷還不上場,他們也要把穀穗或剛孕穗的谷苞採回一些來,烤乾磨成麪粉,拌在其它食物裏吃,以表示在“新米節”嚐到了新。
    
    “苗愛拿”節:栽插結束後,綠春縣一帶的哈尼人都要過“苗愛拿”節。“愛拿”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後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月上旬。節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一份。過了“苗愛拿”節,就可以吹牛角號。據説,吹牛角號是對耕牛宣佈休息命令。這裏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裏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的耕牛怎麼也不願上山,總往田裏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角號向耕牛説:“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在秧已栽完,請你們休息吧。“耕牛聽懂了,撒着歡上山了。按當地羣眾的規矩,在節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割來的青草上,然後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乾淨擺在一定的地方。過節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裏瑪主”節:“裏瑪主”,是哈尼語的音譯,意思是春天的盛況。它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山茶花盛開的陽春三月舉行。居住在紅河岸邊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愛布穀鳥,稱布穀鳥為“哈波阿瑪”。每年人們聽到“合波阿瑪”的叫聲以後,各村寨就按傳統,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記日)籌辦美酒佳餚、並上山採摘一種喬木開的花,擠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噴噴的糯米飯和煮好的紅雞蛋,獻給布穀烏。然後,會集在村坡寨頭唱歌跳舞。男子還舉行摔跤,特點是:抓腰帶,抱年腿、過臂,夾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勝,雙肩着地者為輸。“裏瑪主”節的來歷,傳説是古時候,布穀鳥受天神的派遣,從遙遠的天邊飛來,向人間報春。當它飛過大海時,已精疲力盡,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現一條龍尾,龍尾變成一棵大樹,布穀鳥就落到大樹上休息。這樣它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把春天的信息帶到人間。哈尼族人民就按時春播,獲得豐收。人們紀念布穀鳥的功勞,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為民族節日。
    
    磨秋節:磨秋節,是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記日)舉行,又稱“五月年”。關於磨秋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流傳着一個優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兩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藝過人,阿昂聰明秀麗,兩個都愛幫助鄉親們做事。那時候,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出沒不定,有時一出來就是幾天,有時幾天不出來,使莊稼不能正常生長。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議到天上去分頭説服太陽和月亮有規律地出沒。這天,兄妹倆砍來慄木,創制了磨秋,他們騎上磨秋,磨秋秋飛快地旋轉起來,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陽和月亮。兄妹倆費盡口舌,終於説服了太陽和月亮,商定太陽白天出,月亮晚上出。從此,太陽和月亮就有規律地出沒,莊稼生長得很好,年年豐收。可是,兩兄妹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他們,每年農曆五月的豬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開展轉磨秋的活動,同時,各家各户還殺雞殺鴨,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發明者——阿朗和阿昂。從此形成節日。
    
    六月節:六月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裏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裏還要在家裏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拌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着不同內容的哈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裏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告誡新郎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當節日到來,又是青年人選擇對象和充滿浪漫色彩的、歡樂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把牢山和蒙樂山裝扮得花團錦簇。成千上萬的姑娘打着白傘、穿着白褲衩,象潔白嬌豔的白杜鵑,飄落在樹蔭下,忽閃在綠茵裏。小夥子們也成羣結隊,吹着把烏,彈着琴絃,目光在姑娘們的臉上留連着,中意後即離開自己的夥伴跟蹤而去。片刻,綠茵中,巖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聲飄起來了,雙方開始詢問姓名、年齡、家庭、或有關天上地下百科知識的考試,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則就分道揚鑣。“阿茨”有別於“哈巴”情歌,是隻適合在山上在這種場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詢問和“考試”可大聲地唱,如是情話,就只湊着對方的耳朵慢慢地説,不能讓別人聽去了。關於六月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傳説,在遠古時代,哈尼族崇拜一個“神爺”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間,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幸福,為了表示對威咀的虔誠,哈尼人扛夾鞦韆,給他做騎的“白馬”。採回松枝、青草、皮菜、籌辦豐盛的飯菜和馬料,迎接他進寨,並架起飛轉的“磨秋”,以驅害除邪,保護山寨的安寧。從此世代相傳,逐步演變成為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老人節:每年的農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縣卡多山區的哈尼族,都要歡度有着悠久歷史的民族傳統節——老人節。早上,小夥子上山挖松樹,婦女們忙着準備節目的佳餚。太陽偏西,聖自(專門過節的地方)已栽滿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們都匯聚在青松下。當主持者宣佈節日儀式開始,鍩鑼一齊擊響。青年男女捧着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氣襲人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接着,小夥子彈中央委員小三絃,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老人們也在歡聲鼎沸中跳起陽猛套(老人圓舞)。最後,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對他們的撫養情況,人們聽完每位老人的敍述後,對尊老愛老的給予讚譽,對那些對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輩,給予批評。
    
    捉螞蚱節: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第一個屬雞舊或屬猴日舉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裏捉螞炸,以一家為單位,分頭捕捉。每家捉夠一竹筒(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撕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的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靶粑吃,據説螞蚱肉很香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祭母:祭母是新平縣卡多山區哈尼族的一項有悠久歷史的活動。它有專門的地方,哈尼族叫“東壩”,故也叫東壩祭母。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農事活動。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夥子捕雀打鳥,婦女捉魚,還專門派人殺豬宰羊。中午,各家按一個兒子繳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給經辦人,連同早上捕捉到的東西,便着手備辦宴席。太陽偏西時,大家聚集在祭母樹前,當主持的長者宣佈開始,大鼓和鍩鑼齊鳴。隨着,大家便齊唱《思母歌》,唱畢,全寨入席飲酒吃飯。
    
    東壩祭母實際是進行一次傳統的道德教育,它是這樣來的:相傳,從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個寡婦領着一個兒子過活。母親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冬天,怕孩子冷病,半夜三更還要起來燒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熱傷風,就領着孩子到萬年青樹下做針線。孩子吃少,母親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母親就笑得合不攏嘴,日子一年年過去,孩子長成了壯小夥子。兒子上山做活計,母親都要給兒子送飯,可是兒子心腸很壞,飯送得早,他破口就罵,送遲動手就打。一天早上,兒子看見一隻老雀給全身光禿禿張着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鳥餵食的情景,深感內疚,下決心痛改前非。這時,正好母親送飯來了,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為兒子又要來打,放下籃子,轉頭就跑,她十分傷心,心一橫就跳下河,兒子趕到後,連忙也跳下河去救,但只撈到一筒木頭。他把木頭扛回家,雕成母親的像供在門前的台子上,天天祭祀,據説這天是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這天。人們認為這種做法很好,“祭母”活動也就興起來了,並且各個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樹作“母親樹”,代表母親的化身。在那裏祭奠。現在,有着傳統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動還繼續保持着。


哈尼族----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允後由小夥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裏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餚。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並把兩個雞睾丸和一隻活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夥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餘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後舉杯祝福。


哈尼族----服飾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哈尼族----飲食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
    
    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和生肉製成的。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尼族----建築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傢俱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裏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慄寨最為典型。


哈尼族----禁忌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許多禁忌,如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等等。


哈尼族----宗教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哈尼族風俗,哈尼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