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仡佬族建築,仡佬族服飾,仡佬族習俗

仡佬族--簡 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仡佬族--歷 史  


     仡佬族人和中國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關係。大約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貴州過着定居的農業生活,後來不斷遷徙散佈到其他地區。自明代以來,許多史籍上都記載着:“仡佬,古稱僚”。仡佬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以玉米為主,其次還產稻、麥、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現了一批專業的鐵匠,鑄犁、製作鳥槍,被人們稱為“打鐵仡佬”。仡佬族人因為長期與漢族人雜居在一起,所以生活習俗等方面已和當地的漢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動、節日慶典、飲食習慣。因為仡佬族人數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們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就連語言也有很大差別,往往分散居住在一個縣內的族人也不能通話。新中國成立前,仡佬族人過着貧困悲慘的生活。解放後,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生產水平不斷髮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仡佬族--習 俗  


     仡佬族的習俗是不成文的規約,是千百年來仡佬族在人際交往中自然而然地約定俗成的一種行為準則。
   
    嫁取習俗仡佬族有接親“打新郎”習俗。當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門口時,久候多時的女方家親朋鄰里一哄而上,爭先恐後地掄着青杆柴圍打新郎,可憐的新郎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任由他們亂棍抽打。民間認為,打親能打掉新婚夫婦的是非口角,使他倆後恩愛相處,白頭偕老。
   
    喪葬習俗仡佬族把葫蘆作為始祖的象徵,置於神龕供奉。老人去世後,將死者的指甲剪下後放入葫蘆內,置於屋後神堂內祕存,這樣,仡佬族認為死者會返回自己的圖騰。
   
    其它習俗在宴會和某些公共場合,按輩分坐位,小輩不能與長輩同坐上方。若青年人與老年人同席,須坐得端正,言歸正路。飲酒時老、小不能嬉戲。上菜後,須由桌上老人請大家提筷並先到鞭一盤夾菜,青年人才能跟隨動作,不能單憑自己喜好亂來。男女間有老人在時言語舉止尤須謹慎,不準罵本姓人是舅子。趕場、走親戚外出若遇老人同路,須讓老年人走前,年輕人隨後。在父母死後的兩三年內,家人言談舉止尤須莊重,不得笑顏嬉戲,更不能與別人吵嘴。女子行為更須檢點,否則,被同族人視為對其先父先母為不恭。尤其是不允許男女間的不正當行為,否則,會受到“衝江”的處罰。 

 
仡佬族--節 慶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端午節、七月節和中秋節。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過春節時,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均要做粑粑。民間廣為流傳着“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人”。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七年級。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户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采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婚 俗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伕天黑時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欄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説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轟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裏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孃家戀戀不捨。孃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伕。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粧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禮更有趣。新郎騎馬去迎親,有4個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掃帚,另2人抬着酒肉禮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幾個壯漢欄路“搶劫”,把“搶”來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這點禮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門,有一羣人手執木片圍“打”新郎,男方執竹掃帚者要全力保護突圍。新郎跑進女方家門,馬上有“敬親酒”招待,而且新郎與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畢,新郎將新娘“抱”上馬背,新郎執韁引路而歸。
   
    隆重的婚禮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連續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乾鮮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種涼拌拼盤。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兩碗扣肉外,還得有各種烹炒的民族風味。
   
    婚宴中,仡佬族還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將酒釀好後密封於外抹柴灰拌黃泥的壇中,密封時就插有兩根竹竿,一彎一直,竹節沒有完全打通。飲用時打通竹節,直管進氣,彎管咂吸而飲,飲酒時有專門唱“打鬧歌”的歌手助興,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粧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髮型,扎同樣的辮子,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通過“歌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外擺擂台賽歌,男女唱答。高潮時,喝彩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仡佬族--服 飾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繡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繡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鈎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飾大多與鄰近漢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飲 食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餚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餚。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幹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糊;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粱、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仡佬族--建 築  
     仡佬族民間建築。住房一般分作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兩間者,一間作卧室,一間作廚房。以前的建築形式有土築房、篾編房和石砌房、小樹條編織成的籬笆房、用枝枝作架蓋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腳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牆壁,四腳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觸地。還有一種穿鬥房(也稱“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蓋頂。 

仡佬族--禁 忌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仡佬族--宗 教  


     仡佬族的崇拜與信仰以祖先為主,同時崇拜山神、大樹神和土地等自然神靈,有的地方受漢文化影響較早,部分羣眾亦信仰佛教、道教。
   
    祖先崇拜仡佬族祖先崇拜是其心靈世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祭祖活動大都通過農曆臘月三十、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三、八月十五等節日進行。但各地仡佬族祭祀祖先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廣西隆林縣的仡佬族大部分家庭把祖先神台安置在房子最中間的廳堂裏。有的地區在灶房內放一小塊木板或臨時在堂屋貼上幾張紙錢,以示祖先的位置。有的以自家房屋最近的小山作為祖先的替身或在灶前默唸祖先的名字,進行祭祀。
   
    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崇拜以三月三祭山神和大樹神為主,有的地方也祭“寶王菩薩”。仡佬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天地山川、風雲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皆有神,五穀種子、碓、磨也有神,認為祭之可得福。仡佬族認為孩子拜古樹、大石為“保爺”,孩子就可“易養成人”。因此,在仡佬族的信仰中,“神靈”比比皆是,呈現着直接的泛神、多神信仰。
   
    偶像崇拜仡佬族也有一種偶像崇拜儀式“扎艾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貴州遵義、仁懷等縣的仡佬人都要到坡上割來蘄艾並紮成似狗的形象,燒香、燃燭、獻酒飯祭祀後,將其掛在大門的橫枋或燕子樑上,以保全家人丁平安。

仡佬族建築,仡佬族服飾,仡佬族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