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黎族通過歷史文化的洗禮,它也是擁有了自己的特色之處,而大家都擁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節日,而黎族同樣也是實行的開放的婚姻,不會因為是少數民族就會有些什麼特別之處,那這個經歷上千年的時間,有些什麼黎族的傳統節日呢!今天就來給大家揭曉!下面就來看看吧!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黎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愛情節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九年級)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曆三月九年級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裏,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説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裏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九年級,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裏男女老少身着盛裝,帶着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娘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説,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在內的所有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七年級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八年級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説,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説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 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婚慶形式

定親

倘若小夥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夥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後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於言辭,見縫插針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嶄新的精製斗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檳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態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檳榔,則表示同意,接着雙方就可商定放檳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於農曆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徵成雙成對。

放檳榔

媒妁分送檳榔看輩分,大的給吃,小的只好自己討吃,有時小輩想吃檳榔竟把媒妁圍得水泄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只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只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檳榔中,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後,便於農曆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妁挑着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檳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幣,桶裙兩套,戒指一隻,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後,女方家同意擇定吉日,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內兩名女青年帶上檳榔,香煙,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幫嫁女梳粧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徵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別,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爭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託着檳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檳榔。於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後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鞭炮轟響,接着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後,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孃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迴路”。

新婚過門後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牀,為孃家做第一餐飯,以示勤快,並藉此機會顯示下自己的才華。新娘進入廚房時,伴娘們便會拿着小木棍跟着“保護”,以防小夥子們把鍋底黑塗到新娘臉上。當小夥子們要來抹黑時,伴娘們便會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給來犯者以迎頭痛擊。有的小夥子,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臉。之後,雙方便興高采烈地談論起自己的“戰績”來。經過這場“混戰”之後,新娘方開始做第一餐飯。吃完飯後,則開始送親。

小結:每個民族節日都是經過時間來創造出來的,作為傳統節日它們的意義並不相同,現代人更加的喜歡這洋節,而自己的傳統節日已經沒有什麼可比性啦,這就像現在春節是一樣的!許多人都在想着加家過個好年,可又有多少人能一家團圓呢!

標籤:黎族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