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侗族分佈中國的貴州省,在黎平、榕江、天柱、錦屏、鎮沅、劍河、三水,還有湖南省,三江,龍勝,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峽,融水縣等地區。那麼關於侗族的傳統節日,你都瞭解多少呢?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分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扁部分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一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戰亂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後來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服飾衣料,多用自種的棉花,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細布,綢緞多作盛裝和配飾。喜着青、紫、藍、白、淺藍等色衣服。大部分地區男穿對襟衣,裝束與附近漢族相似。唯南部山區,男着右枉無領短衣,包大頭帕,着大管褲,雲鈎花鞋。有的地方,着盛裝時,頭插羽毛為飾。婦女裝束具有明顯的地區差別,大致可分為穿裙和穿管褲兩種,其中又各有殊異。在天柱、錦屏和通道北部及靖縣一帶,婦女穿右枉無領衣,託肩滾邊,訂銀珠大扣;姑娘以紅繩結辮盤頭,出嫁後挽髻於頭後,包對角頭巾,腰繫飄帶。黎平、錦屏毗連地區,婦女衣長及膝,包三角頭帕,但也有的與當地漢族婦女裝束相似。

婦女喜歡戴銀飾,銀器種類繁多,有項圈、項鍊、手鐲、戒指、耳環、銀花、銀冠等等。在經濟富裕地區,如天柱、新晃及榕江縣的車江一帶,富家之女,着盛裝打扮時,戴玉鐲、金手鐲、金戒指、金耳環。其他如通道、三江等縣,每逢喜慶佳節,年輕姑娘佩帶的項鍊、項圈層層疊疊於胸前,手圈八九對,全副重量達一二十斤,以示富裕榮耀。手工業,侗族的民間手工藝製品有刺繡、編織、彩繪、雕刻、剪紙和刻紙等,大都實用美觀,富有鮮明特色。刺繡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在服飾上刺繡出各種圖案花紋,形象生動,色彩絢麗。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區則多食糯米。副食有豬、牛、雞、鴨、鵝、魚等,瓜果、蔬菜品種繁多,以青菜、韭菜、絲瓜、葫蘆瓜最為普遍。喜將青菜、肉、魚醃在瓦壇或木桶裏,名曰“酸菜”、“酸肉”、“酸魚”。且以“酸肉”、“酸魚”為貴,味道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賓客的上品。至於燒魚,也是許多地方的佳餚之一。酒多以糯米釀成,酒的度數不高,但酒性持久。酒不僅是平時的飲料,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樓,多為二至三層,在河邊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為吊腳樓。鼓樓是侗寨的標誌,此種建築吸取了漢族古代建築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樓的常規,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飛檐重閣,形似寶塔,高聳寨中。鼓樓一般一姓一座,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開會娛樂的場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橋。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築技藝的要數“風雨橋”。這種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着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5座寶塔形樓亭,通道兩側有欄杆,形如遊廊。橋樑構造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孔眼以樺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歎為觀止。

合攏飯是侗族的社交習俗。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鄰侗族地區,一位與兩家以上多户人家有親密關係的客人到來,往往兩家或多家合攏宴請客人。各家將所備菜餚、飯、酒端來,美味頗多,成為十分豐盛的百家宴。酒宴開始,由家長、族長、寨老等端上酒杯講幾句歡迎詞,接着唱“轉轉酒”表示親熱,即各人都喝其鄰座杯中之酒,全席同時舉杯敬其鄰座,團結友好的氣氛極其濃郁。若賓主都能唱歌,席間還要唱酒歌。酒至半酣,主人按長幼次席輪流與客人換杯;若客人酒量小,事先聲明,也可稍為抿一點,表示友好。寨與寨之間集體訪問作客,必有一餐全寨的合攏飯,稱為“臘也”。

侗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説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

老人去世,男子須剃髮。喪期孝事忌葷吃素,實行土葬。
  經濟方面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也有一些林業,所產杉木非常有名。民間工藝較為發達,鼓樓和風雨橋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祭薩
  又稱祭祖母。貴州省從江縣貫洞地區侗族盛大祭祀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舉行。當雄雞一鳴,人們便吹笙鳴槍,主管聖母堂的寨老打開社門,擺上雞、酒、茶、香紙等進行祭薩活動。“薩”,侗語為祖母之意。

祭薩,相傳是紀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堅強勇敢的姑娘,她曾組織侗家人反抗朝廷的壓迫,後被朝廷兵圍困在從江縣的九層巖地方,杏妮堅貞不屈,跳崖就義,後化為一座巖石守護着侗家山寨。人們為紀念這位英雄,尊稱她為“薩”,並在各寨建立“祖母堂”,每個祖母堂中都供一塊九層巖的巖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過去,若某寨發生災禍,就要從九層巖再接一塊巖石供上,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祈求祖母杏妮保佑。七年級早飯後,全寨人盛裝彙集在鼓樓坪,小夥子們身着綠衣、白褲、紅頭巾,身背繡花“勝”字袋,手持鳥槍、刀、矛,在寨老指揮下舉行殺敵演習,直至中午。凱旋時要在田裏扯一莞稻稈掛在社堂前,以示敵首級。演習結束後,男女青年還要唱歌跳舞,盡情歡樂。祭薩活動禁止懷孕婦女參加,也不允許她們進鼓樓坪。

朝龍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南明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九年級。
  這天全寨要到本寨指定的“龍脈”所在地舉行朝龍儀式。初四晚上正式出龍,龍燈隊前往本村和外村無男孩人家送“龍子”。求“龍子”的人家事先作好準備,龍燈隊一到,全村家家燒香點紙和放炮迎接龍燈。送“龍子”的“龍頭”唸完祝賀明年添龍子的吉祥令,接龍寨上的人家要請玩龍燈者到家做客,熱情款待。求“龍子”的人家更是熱情,要準備幾桌酒席,把燈頭請來吃喝熱鬧一番。話題主要是祝得龍子。倘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龍子的和求龍子的都感到榮耀,添子的人家要帶母雞、紅蛋、糖和酒等禮物,到送“龍子”的燈頭家報“龍外婆”。

“龍頭”要告訴燈眾籌備衣、帽、鞋、襪、背袋等物,準備來年春節到“龍子”家當龍外婆。第二年春節,燈頭要事先通知得龍子的人家“龍外婆”來賀喜的日期。到時,龍燈隊到該寨子,先挨家朗誦吉令,後到“龍子”家獻禮祝賀,主人以盛情款待。

活路節
  侗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在貴州鎮遠縣報京一帶舉行,是春耕大忙前的一次盛大集會。
  報京一帶共有九個侗寨,按傳統習俗,九個侗寨要推選四個辦事工整、有威信的成年男子處理本地重要事務,其中的兩人為活路頭,即主管農事活動。當地習慣,每年臘月三十日開始,一律停止勞動生產,這天清早,活路頭莊重宣佈封存一切勞動工具,各家各户便把犁耙、紡車、鋤頭等農具貼上封條,直到活路節前不得動用,以使大家過個清閒的年節。到活路節這天一早,人們興高采烈地集會,活路頭將一捆發出青芽的嫩草放在指定的田壩上,各寨男女老少身穿節日服裝,吹着蘆笙來到田壩上,三聲鐵炮後,活路頭驅牛扶犁,表演犁土;接着揮鋤挖窩,在剛犁過的泥土裏栽上幾叢嫩茅草,象徵稻苗茂盛。奏起蘆笙,大家圍着青苗,繞成一圈又一圈,跳起歡樂的蘆笙舞。風雨無阻,歷年不改。當天下午,家家户户撕掉農具上的封條,並在自己的菜園裏栽上幾叢嫩茅草,象徵動土鬧春耕,預祝有個豐收年。晚上,婦女們便忙着織布、紡紗。第二天,春耕正式開始。

花炮節
  花炮節是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因地區不同,節期有異。程陽一帶在正月九年級舉行。

梅林一帶在二月八年級舉行,鬥江一帶在二月十五日舉行。
  節日期間的活動豐富而熱鬧。有遊炮、鬥雞、搶炮等傳統項目,也有球類比賽等現代項目,當然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搶炮,是節日的高潮。

按侗家的風俗,花炮象徵着五穀豐登、幸福安康。
  搶得花炮者也就擁有了這份福氣。日久天長,搶花炮便逐漸變成一種純粹的娛樂活動了。

而胃“花炮”,是一個外面用紅綠線包紮的鐵圈。
  用來發射鐵圈的炮則是一種以火藥為動力的直膛鐵炮。點炮前,眾多搶花炮手相繼進人競賽區,賽場外人山人海,都是看熱鬧的。隨着“哮”的一聲,炮響圈起,搶炮手蜂擁地衝向鐵圈的落點,轉眼間扭成了一團。

按規定獲勝者必須把鐵圈帶到“報炮台”,經檢驗無誤並擊鼓鳴鑼方可算數。如此一番從搶到報的過程少則十來分鐘,多達幾個小時。

趕社
  是侗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舉行。
  節日這天,侗家要吃“社飯”。吃飯之前,每人要先喝點鹽水,並且禁用刀子。趕社的社場設在寨外的坪壩上。四鄉八嶺的侗胞,在這裏交換農副產品,買東西。多情的姑娘們則身着新衣,佩銀飾,系偏帶,滿面春風,熱情地邀請小夥子共進午餐,以便互相瞭解,建立感情。
  晚上,姑娘們又請小夥子到寨上做客吃社飯,之後又熱烈地對歌。其他人則殺豬宰羊,痛飲美酒,同時還要燒香祭祀以求消災免難。

鬥鳥會
  侗族民間傳統娛樂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日舉行。
  桑地有這樣一個傳説:很久以前,有個叫娘花的姑娘,二月二這一天與太陽之子在天上成親,由百鳥在空中架橋引渡,以此來成全這段姻緣。但畫眉鳥不願意參加這次活動,於是百鳥們就想給它一個懲罰,把它關在一個鳥籠中,專供人們取樂。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年一度的鬥鳥會。鬥鳥會要由眾人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屆時,老少男子們提着鳥籠匯聚到鬥鳥場,自選對象後,先把兩鳥隔籠相鬥,鬥到一定程度,便打開鳥籠讓其相鬥,圍觀者不斷髮出喝彩聲,氣氛十分熱烈。經過輪流苦鬥,連續不敗者為冠軍,奪冠者可作為本地的代表參加更大型的鬥鳥會。

鬥牛節
  又稱“打牛架”。侗族民間娛樂節日。一般在農曆二、八月的“亥‘舊舉行。據説”亥’舊是最公正的日子。
  在侗鄉,各寨均養有善斗的“水牛王”,飼養在鼓樓坪上,有專人管養,所食飼料中常加以蜂蜜、豬油、燒酒等。鬥牛前,各村寨互相邀約對手,俗成“送約”,節前三天,人們在牛王“宮”

前敲鑼打鼓放炮,大設宴席,俗稱為牛王“養心”。
  中午時分,牛王“踩場”開始。一支支鬥牛隊伍前,有一個身穿亮布衣服的後生,舞着一張寫有牛王名稱的牌子開道。“牛王”頭上罩着紅緞子,背置“雙龍搶寶”的“牛王塔”,塔上插着四面令旗和一對5尺長的錦雞尾,胸前掛着一串串銀鈴,由兩個身着翠綠衣服,頭包紅帕,手持牽牛鼻子的把條的後生牽引。跟在“牛王”身後的一個後生,扛着一塊大木牌,上寫“大碰王”之類的表示本“牛王”名號的字樣。最後是舉着鑲邊的三角形彩旗的隊伍。旗杆頂的枝枉上,掛滿了五色雞毛,很為壯觀。整個隊伍浩浩蕩蕩,繞場三圈。

踩場完畢,鬥牛開始。各隊牽着自己的牛王,打着火把,從兩端入場。鐵炮一響,將火把往前一拋,牽牛的人一放手,兩頭牛王四蹄騰空,向前衝去。兩頭牛打成一片,鬥牛場煙塵滾滾,助威者鳴鑼吶喊。如果久鬥不分勝負,後生們便取來粗繩拴住牛王的腳往後拉,解脱雙方的搏鬥,算是平局。有一方輸了,失敗者的彩旗就被對方的姑娘全部奪去。得勝的牛王在蘆笙聲中再次繞場示威,披紅,放炮。
  幾天後,遠道的姑娘給鬥敗的牛王還旗來了。後生們熱情款待,陪她們唱幾天大歌。臨別時還要送贖旗的彩禮。

摔跤節
  侗族的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舉行。
  節日清晨,凡參加摔跤的後生,都要到祖母壇邊,聽寨老明訓摔跤戒律,追述摔跤節的來歷。吃完早飯後參加摔跤的選手吹着蘆笙在寨老的帶領下步人摔跤場。比賽前要舉行隆重的摔跤儀式。而後,按傳統習慣,寨老們交換摔跤用的布帶,纏於對方的腋下,再作一摔跤動作。三聲炮響過,摔跤開始,場中的摔跤選手,互相拱手施禮,將寨老授給的布帶互相纏於腋下,只聽裁判一聲“起”,選手們躬着身,又扳又扭,都想將對方扳倒,觀眾不斷為雙方喝彩叫好,場面十分熱鬧。

祭祖魂
  貴州省鎮遠縣報京一帶侗族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七年級日舉行。
  這天早晨,家家户户要到祖墳地掃墓掛青,以悼念祖魂。祭祖用的供品有白肉片、白水蛋、米酒和棕把。到墳地後襬上所帶的祭品並燃香化紙錢,祈求祖宗靈魂保佑本家老少平安、各事順利。

三月三
  侗族民間節日,節期為五天。每年農曆三月七年級至初五日舉行。
  它來源於兩個古老的傳説:一是傳説三月三是個播種節:很早以前,報京侗族住在很遠的地方,在那裏人們按照桐樹開花的日子下谷種,秧苗出得又齊又壯。於是侗家人定下了桐樹開花那天為播種節的規矩。但有一年,桐樹直到端午節還不開花,侗家誤了播種期,顆粒無收,只好逃荒。此後,侗家吸取了教訓,一到三月三,人們就吹蘆笙、唱山歌,意為互相提醒該收蘆笙忙種田了。從此侗家就不再錯過時令。二是傳説三月三是個愛情的節日。稱為“樓戲節”:從前有個美麗的侗家姑娘良英,愛上了本寨勤勞樸實的橋生。橋生家貧,良英的父母嫌貧愛富,硬把女兒許給富家,逼迫良英三月四日出嫁。但良英對橋生忠貞不渝。到了三月三日,良英撈了半笆簍魚蝦,打得半籃葱蒜,和橋生來到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樹下相會。不料,他倆被富家發現。富家惡棍對他倆大施淫威,百般辱罵,亂棍毆打。一對情人悲憤欲裂,於是各自在莫嘎樹下印上一對深深的鞋印後,攜手跳巖,投淘金潭而死。後來,每到三月三,青年們就要來到莫嘎樹下,看看這對腳印,吹蘆笙,唱山歌。姑娘們還要模仿良英的樣子,給情郎送笆簍、葱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節日。

每逢三月七年級,各家主婦們便忙碌起來,她們做新裝,磨豆腐、備酒菜。三月八年級,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夥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三月九年級日是節日的高潮。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來到菜園採來大葱、蒜苗洗淨,然後聚在莫嘎樹下,周圍站滿圍觀的人,這時小夥子們當眾上前向意中的姑娘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讚歎聲,小夥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還籃時小夥子要以糖、布料或絲線回贈姑娘。討不到籃子的小夥子,會招來圍觀者的嘲諷聲。這天中午,人們要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三月初四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人們頭戴各種假面具盡情唱跳。初五日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儀式完畢,節日活動全部結束。

風巖歌會
  貴州省天柱侗族地區歌會。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日舉行,故又稱三月三歌會。
  它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説: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龍塘侗寨有個叫田郎的小夥子,地旺侗寨有個叫妹臘的姑娘,兩人都是有名的歌手,唱歌相愛。但他們的父母均不同意這門婚事。田郎的父母逼他娶舅舅家的表妹,妹臘的父母逼她嫁給有權勢的孫家。二人萬分焦急。

一天,他們相約來到風巖坡,唱了三天三夜的憂傷歌,又唱了七天七夜的分離歌。歌聲感動了山神,山神為他們護身;歌聲感動了百鳥,百鳥為他們伴唱。正當孫家人手持棍棒追趕而來,要下毒手時,“轟隆”一聲巨響,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孫家歹徒被雷電燒焦,田郎和妹臘也不見蹤影:之後,田郎的18個異姓兄弟趕來此地,妹臘的18個異姓姐妹也來到此地,他們齊聲悲切地高聲呼喚。漸漸地,風巖坡出現了像田郎和妹臘身影的兩座巖石,這就是“風光巖”。18對青年男女圍着風光巖唱了三天三夜的“懷念歌”,然後雙雙結為夫婦。
  從此,每年三月九年級,這一帶的青年男女便邀集在風光巖對歌,紀念田郎和妹臘。

舞春牛
  又稱“鬧春牛”,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侗族民間節日。每年立春這天舉行。
  耕牛是侗家人的“生命”,因此,他們對耕牛的愛護尤為深切,對耕牛的感情特別虔誠。
  這天,各家各户都要給耕牛修繕柵圈,把耕牛從山上找回來,添上青草、糯米把等上好飼料,還要灑上點酒。有手藝的人還要破竹蔑,打燈籠,忙制舞春牛的道具。傍晚,侗寨鑼鼓喧天,人流湧動,隊伍的最前面是兩個燈籠,上面分別寫着“立”、“春”兩個大字,後面是由兩個小夥子合舞的“春牛”,牛頭用竹編紙糊製作,並掛上大紅花,牛身用綿織物做成,呈毛茸茸的牛毛狀,“春牛”後邊是一羣農夫農婦的扮演者。他們扛着犁耙、挑着木桶、送茶送飯,還有捕魚撈蝦的,個個情趣盎然。這支代表全寨的隊伍,把“春”牛舞到每家每户,象徵着把吉祥的春牛和來年的豐收送到各家各户。每到一户,領舞人要向主人説幾句吉利話,如“春牛登門,風調雨順”等,主人則喜笑顏開,為“春牛”鳴放炮竹,並獻以糖、紅封包等,以示“春
牛”健壯平安。

轉完全寨各家,“春牛”隊便來到寨中空曠地進行春牛舞會。在鑼鼓伴奏下,跳耙田、施肥、播種等農作舞蹈,圍觀者一面為“春牛”鼓掌喝彩,一面以歌提出一些農事知識問題,“春牛”以歌作答。至此,舞春牛又轉人熱烈的對歌活動,你問我答,你唱我和,內容多為農事節氣知識,場面熱鬧非凡。

土王節
  土王節是廣西侗族自治縣侗族男女的社交日,農曆穀雨前兩三天舉行,為期一天。
  相傳,古時候,有18對情侶為反抗封建婚姻習俗的束縛,於清明節前自溢身亡。為了紀念他們而舉行的歌舞形式逐漸演變而成這個節日。每年這一天,在離村寨不遠的土王坡舉行活動。屆時,吃茶泡是最富有民族色彩的活動。有的把成熟的茶泡用藤子串成圈,套在姑娘脖子上;有的姑娘突如其來地被“考驗”,吞下尚未脱衣的味道苦澀的茶泡,以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姑娘節
  姑娘節是湘黔貴邊境少數民族的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
  據説這個節日來自侗族楊姓。關於姑娘節有個傳説:很久以前,侗族女英雄楊八妹的哥哥因帶領人們反抗朝廷的壓迫,失敗後被關在柳州的內羅城裏,被判秋後處斬。楊八妹去探監,知道哥哥的勇氣還在,只是每日吃不飽飯沒有力氣。楊八妹便施計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烏飯,在農曆四月初八送給哥哥,哥哥吃完飯後,有了力氣,掙脱了鐐銬與八妹一起殺出內羅城。楊八妹在內羅城頭射了一支響箭,招呼帶來的伏兵,大破柳州城,取得了勝利。

為了紀念這位楊家的女英雄,定於農曆四月初八為姑娘節。這天,楊家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孃家來與自己家的姐妹一起做烏飯和烏飯鬆把歡度節日。出嫁的姑娘回去時還要帶些烏飯磁把,分送給外姓親友,共享節日佳餚。

採桑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小廣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也有些侗族提前於四月初四舉行。
  關於此節的由來,當地侗族中有個傳説:很早以前,小廣地區有個後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姑娘勤勞美麗,她天天到山上來採桑葉。後生美妙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她,於是便對唱起來。他倆天天一唱一和,漸漸地產生了感情。姑娘養了很多蠶,四月初八這一天,姑娘帶領一夥姐妹上山採桑葉,後生知道後也邀請了不少小夥子幫忙,大家有説有笑十分高興。為報答小夥子,姑娘們下河捕魚招待。這一天是姑娘和小夥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後來每年這時候他們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變為固定的民間節日。每當這一天,這裏的男女青年便盛裝打扮,三五成羣地上山採桑葉,名為採桑葉,實為尋覓意中人。

打泥巴仗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芒種前後,即分栽秧苗的時節。
  按這一帶侗族習慣,出嫁的姑娘暫且不住夫家,舉行過結婚儀式後便回孃家“坐家”,每當農忙和節慶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幾天。有的“坐家”長達好幾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後,新郎家將秧田整好,邀集一夥青年小夥子前來幫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説是插秧,實際上是去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新娘去夫家時要挑上一擔花糯米飯和一百個染紅的熟鴨蛋。第二天早飯後,男女青年簇擁着新郎新娘來到田壩插秧,小夥子與姑娘要互相競賽,看誰插得又快又齊……當全部秧田插完後,小夥子們便藉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霎時間,姑娘小夥兒各列陣勢,相互甩爛泥,若將對方抓住,還要按倒在水田中翻滾。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只能在田壩上看熱鬧。身着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對方所青睞的人。雙方休戰後,又來到水溪邊,一邊洗一邊打水仗。第二天新娘和伴娘們回家時,新郎家的姐妹們要送更多的花糯米飯和紅鴨蛋,以款待新娘家和伴娘們。

祭牛神
  祭牛神又稱“祭牛生日”,或“洗牛身”。是侗族民間節日。舉行的時間不定。有的在農曆四月初八舉行,有的在農曆六月初六舉行。
  節日一到,家家户户殺雞宰鴨做美味佳餚。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將牛拉到河邊,洗去牛身上的泥垢。然後將雞、鴨的翅膀毛插到牛圈旁,祈禱耕牛清潔平安。為什麼要過洗牛節,侗族有個傳説:很久以前,天地剛剛形成,天上的玉皇見人間終年勞作仍得不到温飽,便讓牛魔王下凡告訴人們一天吃一頓飯,牛魔王卻將玉皇聖旨錯傳成一天吃三頓飯。這樣人間天天為吃飯發愁,日子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內疚,便請求玉皇讓其下凡替百姓幹活。這年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凡,並勤勤懇懇為人類拉犁、拉耙。從此,百姓生活好轉。為感激牛,侗家人確定每年六月六日為牛洗身,並沿襲成節。每年這一天,為牛添加上好飼料,讓辛苦了一年的耕牛靜心養身。

吃新節
  又稱“嘗新”、“六月六”、“新米節”。侗族民間傳統節日。
  具體時間因地而異,有的在農曆六月初六日,有的在七月七年級日。其活動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雞鴨魚等祭祀祖先,以示感謝祖靈保護莊稼豐收,有的地方則要大請賓客,互祝豐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數家歡聚以湊熱鬧。有的人家邀請出嫁的姑娘回家將大量的粽把讓姑娘帶回婆家。多數地方這一天要演唱侗戲。演唱時,演員邊唱邊表演簡單動作,並伴以侗族琵琶、牛腳琴、鈴、鑼、鼓等樂器。內容多反映侗族社會的歷史,以及侗族民間傳説等,因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故受侗族人歡迎。這天還要進行鬥牛、對歌等活動。

林王節
  貴州省錦屏一帶侗族紀念性節日。每年六月辰日舉行。這一天是紀念當地侗族農民領袖林王的日子。
  林王名叫林寬,自號林小師。明洪武三十年的三月,林寬率10多萬兵馬,在古州上婆洞(今屬錦屏縣)起義,連克數城。後明太祖派兒子朱禎、朱柏率兵30萬討伐,鎮壓了這次起義。傳説中的林王作戰勇敢非凡,兵敗後被砍了頭,但鬥志不減,他手提頭顱回家,讓母親重安頸上,繼續與官軍戰鬥,反覆三次,終於在六月的辰日離世。從此,一到這一天,當地侗族的人民就要紀念他。節日期間,人們要先包好一種大粽把,以祭林王。然後,家家户户都要到古楓樹下襬好酒肉、大粽把,燒香祭奠。如果此時有客人來訪,也必須先到古楓樹下拜祭一番,並高唱讚美林王英雄業績、長印多句的《林王古歌》,接着老者們還要向後輩講述林王的故事。

大霧樑歌會
  又稱“大戊日”、“大戊樑歌會”,是湖南通道一帶侗族的地方性民間傳統歌會。在每年立夏前的第18天舉行。
  它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説:很久以前,貴州古州有一個窮後生門龍,因家境貧寒,來到湖南通道牙堡,給一家姓肖的財主種田。天長日久,他與財主的女兒肖女產生了愛戀之情,兩人常到大霧梁山上對歌以表愛慕之情。不料,此事被肖財主發現,他趕走了門龍,從此,二人分離,難以見面。不久,肖女託人給門龍帶來一個小包包,門龍不知何意,便請一位歌師破解此謎,得知肖女已決心與他結親。門龍興奮異常,立即來到肖家,大膽求親,但遭到拒絕,這對情人只有私奔。不幸的是,正當他們渡河時,山洪暴發,二人雙雙遇難,化成了兩座相依相偎的巖峯,屹立中流。這天正是戊寅日。此後,小夥子和姑娘們為了紀念這對勇敢的情人,約定每年的這天在大霧樑舉行歌會,以此抗議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對歌會上的對歌形式有多種多樣,有的是三三兩兩的在樹陰下對歌傾吐愛慕之情;有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擺成歌陣,舉行民歌比賽會;有的圍成一個圓圈,邊唱邊舞;有的則彈響琵琶,敍唱門龍、肖女的故事。傍晚,人們還要合唱一曲分別歌。

趕歌會
  也叫“賽歌會”、“參堂”等。是侗族的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
  這個節日的來歷傳説各異。在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的侗族中有這樣一個傳説:相傳在100多年前,有兩位很有名望的老人肖公和吳公,他們在三星台地方開了一口水塘叫肖家塘。肖公有個漂亮的獨生女兒肖玉娘,歌唱得很好,遠近聞名。吳公的兒子吳承祖和她經常到肖塘對歌。七月二十日他倆在塘邊訂下海誓山盟。不久,吳承祖參加了姜映芳領導的侗族起義軍,在一次打擊清兵的戰鬥中不幸犧牲。肖玉娘忠於愛情,終身不嫁。每年七月二十日,她都到肖家塘邊,用歌聲傾訴對已故未婚夫的懷念。附近的男女青年被歌聲所動,都來陪唱。肖玉娘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每年七月二十日仍到肖家塘來對歌,天長日久形成了趕歌會,現在歌會一年比一年興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情哥送餅日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廣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
  這一天早飯後,年輕後生們便邀夥結伴,揹着芝麻月餅前去與姑娘們會面。姑娘們早就到達約定的地點,並躲在附近草叢中偷聽後生們對自己的議論。粗心的後生一旦失口讓姑娘聽到,或情誼斷裂,或被譏諷嘲笑。等雙方會面,就一對對分散走向自己選定的僻靜地,雙方敍述相思之情,考查對方是否變心。然後後生摘下木葉鋪地,恭請對方坐下,將準備好的月餅擺在地上,請姑娘享用。他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談情説愛,憧憬日後生活,或説或唱,直到日落西、鳥歸巢。吃不完的月餅都由姑娘帶走。送月餅是南明、大廣地方侗族青年戀愛過程中必須要例行的活動。這一活動不僅能使男女雙方從説話唱歌中瞭解對方是否愛自己,還可以瞭解對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現出語言污穢、舉止輕浮,女方即可拔腿離去,戀愛就此結束。

趕歌坪
  貴州省黎平縣侗族賽歌盛會。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一天。
  節日當天早上,主辦寨子以鼓樓為單位(基本屬於一個房族),姑娘們盛裝打扮,在善歌的老婆婆們的帶領下,來到指定的地點,在鐵炮、鳥槍和鞭炮聲中,按四方陣形坐定,然後開始唱歌,首先要唱侗族傳統大歌,主要內容是規勸青年人孝順父母、尊敬公婆、為人正直、忠於愛情和為人誠實等。屆時,鄰近村寨的青年都前來觀聽。待唱到一定時候,主村的小夥子們便裝扮成“叫花子”向外村的姑娘們討歌。外村的姑娘們並不推辭,因為既來就會有準備,她們慷慨獻歌后,小夥子們認為看得起他們,便回家換上新裝,與姑娘們正式對歌,對歌結束,小夥子們還要向外村的姑娘饋贈小禮品,以表示感激之情,姑娘們則主動邀請小夥子到她們寨上做客。晚上,小夥子們應約前往,姑娘們又陪伴這些小夥子們在歌堂中對歌談情直到深夜。故趕歌坪又是侗族青年男女互相瞭解、談情説愛的大好時機。

送重陽粑
  貴州省黔東南劍河等地方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九月九重陽日節日前夕,家家户户泡米舂粑、殺雞炒魚。尤其是姑娘們更為忙碌。
  節日一早,姑娘們個個盛裝打扮,手提細蔑花邊竹籃,上蓋精緻的絲繡羅帕,成羣結隊趕往約定地方約會。一般都在較為僻靜的密林、山澗或草坪上。待按約前來的小夥子們一到,大家你推我讓,然後分性別坐成兩排進行對歌活動。雙方你問我答,一唱一和,話不斷歌不停,直唱到精疲力竭。最後,姑娘們取出精心製作的食品,成雙成對地擺在面前,很有禮貌地以歌相約小夥子與自己共同品嚐。小夥子們也很有禮貌地謙讓半天,大家一起分享,待吃飽後,又開始對歌,直到日落。吃剩的食品,全由小夥子們帶走,他們回家後要分給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家中父母兄弟不準吃,要耐心等待新媳婦過門後才能欣賞其烹調手藝。
  冬節
  侗族歲時習俗。在貴州、湖南、廣西毗鄰侗鄉,農曆十一月過冬節。
  有不少地方不分姓氏,都過這個節日。但有些地方只有楊姓侗家人過這個節日,叫“楊節”,或“吃楊”,在農曆十一月七年級過節的叫“七年級楊”,他們稱父親為“雅”(或“亞”),在十一月初六過節的叫“初六楊”,他們稱父親為“甫”。有的地方從十一月七年級到初九,每一支房族過一天。貴州有些地方從十一月七年級輪流到月底,以便每家都能宴請親友。貴州黎平、榕江、從江、劍河、錦屏部分村寨也有稱“冬節”為“侗年”的。普遍春糯米鬆把,殺雞宰鴨,喝重陽釀的酒,吃早稻收割時醃製的禾花魚,有的還殺羊或殺豬,宴請親友。過節這天不出工,休息、飲宴、娛樂。過“侗年”的地區,已嫁的女兒和女婿一同回孃家向老人拜年。有的地方舉行鬥牛活動。

姑婆年
  湘、桂、黔毗鄰地區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無三十日則在二十八日)舉行。
  侗家人非常重視這一天,故又有小年之稱。這一天各家都要舉行邀請姑婆之靈回來與家人團圓的儀式,受到比平日更大更多的尊敬。除佳餚外,各家還做把把夾酸肉敬奉姑婆姑母,以示“饗年”。為照顧不能喝燒酒的姑婆姑母,均以甜酒祭奠,侗族人認為,只有敬奉好姑婆之後,人們才能安心過大年。

守歲
  侗族年節。每年臘月三十日為大年,當晚,寨寨燈火通明,以示紅火興旺。各家男女老少要圍坐在火堂邊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全家要每人喝一碗稀粥,俗稱“年更飯”,以示新的一年田裏有水,泥巴不硬,糧食豐收。這晚,本寨男女青年要互相談心吃“年茶”,但不準唱歌。這天的年茶特別講究,各家姑娘媳婦們到並邊,等老大祭過井後,大家一起拿勺舀水,以舀到井裏的白泡沫為最吉祥。姑娘們用新水打好油茶敬奉客人。貴州從江宰門寨地方的侗族,三十晚上講究吃團圓飯,然後全寨彙集到鼓樓坪上吹蘆笙、唱大歌,同時還要進行祭薩活動。

小結:侗族侗族的新年是非常隆重的,這個節日是每年的十二月三十日,當天晚上基本上村村寨寨都是燈火通明。當天晚上村裏的男生喝女生還是互相喝茶談心的環節,但是不允許唱歌,這個是禁忌。

標籤:侗族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