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傳統節日?

京族是越南地區主要的民族,整個越南人口中京族是人口最多的。京族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主要生活在廣西沿海地區。那麼關於京族的傳統節日,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傳統節日?

地理條件方面,京族南部瀕臨北部灣,西隔北侖河與越南相望,北與欽州相接,是我國南疆一個邊防之地。“京族三島”是由海水衝擊而成的沙島,過去“三島”與大陸隔海相望,退潮時可徒步往來,20世紀60年代,人們圍海造田,致使三島可以與大陸相連。氣候條件方面,由於地處亞熱帶,温和多雨,年平均氣温21.5。23.3℃,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由於瀕臨海邊,漁業比較發達,北部灣是我國着名的優良漁場之一,盛產魚、蝦、蟹、貝等各種海產品,700多種魚類中,經濟價值較高、產量豐富的有200多種。農業是僅次於漁業的一個生產部門,一般漁民都兼營農業。北部灣海水含鹽度達31%以上,適宜製鹽業的發展。

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現暫歸漢藏語系,語族未定。15世紀時,越南曾採用漢字的構字方法,並以漢字表音表義創造了一種土俗文字,稱“字喃”,一些京族人也學會了此種文字,在歌本、經書、族譜和鄉約的抄寫中雜用。但由於“字喃”結構複雜,筆畫繁多,未能得到推廣。由於長期與漢族人民交往,絕大部分京族人都通用漢語文。

族源方面,中國境內的京族是明代時期從越南塗山遷人中國廣西的,其主體是越南的主體民族,過去被稱為越族,因此京族人又被稱為“越南人”或“安南人”,苗族、瑤族稱他們為“交趾人”。清朝年間河尾村京族訂立的鄉規民約中,曾明確提到他們是越南後黎王朝洪順三年,即中國明朝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遷入的,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此外,據京族人口較多的劉、阮二姓族人追述,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越南吉婆,後遷至越南塗山沿海,以打魚為生。有一次,他們在北部灣追捕魚羣時來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巫頭小島,見這裏有較好的漁場,又無人居住,便定居下來,至今約有16~17代人,若以每代人25年計算,至少也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這與鄉規民約中所記相符。

關於京族的族源歷來頗有爭議。從語言方面,有人認為京語中有高棉語的成分(按:京語由於受漢語的影響較大,所以在京語中漢語藉詞佔其詞彙的一半以上;另外,京族語言中還含有孟高棉語、印度尼西亞語的因素,所以語言學界對京語的歸屬仍有爭議,至今系屬未定),因而認為京族屬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還有人認為:“京族族源不是直接源於百越民族,而是以澳大利亞—尼格羅人血緣為主的新民族。”而最普遍的看法則認為京族是直接由百越支系發展而來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越人”條記載:“亦稱‘越南人’、‘京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後裔,先只住在越南北部,後逐漸南移,至19世紀始達南端。”

京族的主體主要是古代的交趾人。《文獻通考》對交趾在歷史上的沿革作了記載:“交趾,本漢初南越之地,漢武帝平南越,分其地為澹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凡九郡,置交州刺史以領之。後漢置交州,晉宋齊因之,又為交趾,陳亦因之。隋平陳廢郡,置州,場帝初廢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總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護府,朱樑正明中,土豪曲承美專有其地。”朱樑以後交趾出現了獨立的國家政權,為京族的產生創造了客觀外在條件。11世紀,京族開始形成,其組成部分有:以駱越一僚為主體發展而來的部分;佔婆國的占人,部分孟高棉人及少部分漢族。因此京族應該是以駱越為主體並在漫長的時間內吸收了占人、孟高棉人及一部分漢人等周圍不同的民族成分,重新組合成的民族。1958年5月正式定名為“京族”。

京族節日大多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

京族春節
  除夕時,家家户户都把過年的菜餚煮好,過節期間不再做飯做菜。京族人認為,凡過節都要祭祖。除夕下午,全村人都集中到哈亭供奉茶水祭拜祖先,因為哈亭內立有各姓祖先的牌位,各自回家後再拜自家的祖先。京族人在正月的七年級和十五,忌諱別人進門借火,借鹽,如果借了則意味被借人家裏的錢財會被別人扯去。七年級清晨,大家紛紛拿香燭跑到井邊祭祀並“買新水”。八年級開始可外出走親訪友和拜年。十五日為“過小年”,這天要準備雞、肉、魚三牲再次祭拜祖先,十五日一過,春節便告結束。

唱哈節
  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京族,過去主要從事近海捕撈,以漁業、曬鹽業、農業為生。在他們的村寨中建有哈亭,供奉傳説中曾鼓動羣眾反抗壓迫的歌仙和“鎮海大王”及各姓祖先的神位。每年定期在這裏過傳統的“哈節”,又叫“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唱哈,京語為“唱歌”之意。當地各島的節期時間不一,萬尾島,巫頭島在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農曆八月初十,而紅坎村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但節日活動基本相同。

哈節的主要內容是祭神、祭祖、鄉飲、唱歌。相傳,早在七八百年前,因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京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後來有一位姑娘以傳歌為名來到島上,鼓動人民起來造反,爭取自由。因為姑娘有一副動人的好嗓子,後來京族人為紀念她便建造了專門的“哈亭”供奉她的神位,並在哈亭中定期舉行歌節,一直沿續至今。哈亭是京族聚會的場所,兼有神廟、祖祠、鄉飲堂、歌堂的功能。節前,大家都抓緊完成農活及家務,大力美化環境,將“哈亭”裝飾一新,迎接節日來臨。哈亭正堂內供奉有鎮海大王像和本地各姓祖先靈位,兩側有三級台階,供人們坐着聽唱歌。節日前一天,要舉行迎神入哈亭的儀式,並舉行攆象活動,沒有大象只好以豬代象,繞哈亭三圈,然後將豬殺掉,用其八斤肉敬祭神靈。過去,祭神前還要進行鬥牛,不論勝負,一律殺死吃掉。祈神祭祀在一派莊嚴氣氛中進行,主祭人要念祭詞,以祈求神靈祖先保佑後人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祭祀完後,一邊歡宴一邊唱哈。

“唱哈”是節日最隆重的活動,固定在“哈亭”舉行。哈亭正堂兩旁築有台階,過去由成年男子依年齡長幼,輩分大小及捐錢多少分高、中、低和白丁、伕力五個不同等級。按等級高低在台階上下就座,一邊歡宴,一邊聽哈妹唱,而婦女不能人席。現在已有變化,不再有等級的劃分。唱哈一般有三人出場表演,一男歌手稱為“哈哥”專門負責操琴伴奏,兩位女歌手俗稱“哈妹”,輪流演唱。主唱哈妹在亭中間,手拿兩塊竹片,邊唱邊敲擊,伴唱哈妹坐在旁邊地上,配合節奏敲擊竹梆,主唱累了,伴唱者替換,哈哥持琴根據曲調伴和,歌聲清亮柔和。歌唱內容大多為京族民間故事如《琴仙》、《十三哥賣鬼》、《京漢結義歌》、哲理歌、情歌等。哈節是祭神、娛神的節日,更是娛人的節日,如今這一節日基本取消了迷信色彩,主要為娛樂活動。哈節還是青年們交友的節日,夜幕降臨後,他們踏着月光來到海邊以民族特有的“踢沙”和“摘木葉”等形式試探愛情和回報愛意,然後,情歌伴着他們度過快樂時光。哈節期間還進行鬥牛活動。節日活動持續三天,送神為最後的儀式。哈節還是民族團結的節日,各家各户盛情款待慕名前來的兄弟民族的朋友,使哈節洋溢着團結的氣氛,成為我國京族一年之中最重大的傳統節日。

海神祭
  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為五天。

屆時,當地京族舉行隆重的做“年晚福”儀式,焚香設供,行祭祀之禮,祈求海神保佑來年出海捕魚平安,滿載而歸。

京族居住在廣西東南的北部灣地區,以漁業為主。過去,由於捕魚工具簡陋,作業方法落後,缺乏科學知識,海洋上天氣又風雲變幻,他們便把生產上的成敗寄託在神靈是否庇護上。所信奉的神抵大多與海洋有關,如“海龍王”、“鎮海大王”、“海公”、“海婆”等,關於“鎮海大王”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白龍尾一個大石洞裏,有一條很大的蜈蚣精,所有船隻經過這裏,必須獻一個人給蜈蚣精吃,否則,蜈蚣精就出來興風作浪,長期以來,娛蟻精成了這一帶的大禍害,不知吞食了多少漁民,擊翻了多少船隻,以致漁民們都不敢出海了,因為出海打魚一定要經過白龍尾,但是漁民們不出海打魚又無法生活,所以這一帶人民的共同願望就是剷除這害人的蜈蚣精。

有一天,一隻漁船停泊在白龍尾附近的海邊,漁民們都為即將通過白龍尾而發愁。這時,一位老翁抱着一個大鐵瓜走過來要求搭船,他態度鎮靜從容,大家見這位老人不怕災禍,也就壯着膽子開船了。

當船駛進白龍尾時,漁民們幫着老人架柴燒火,開始將大鐵瓜燒熱,在剛燒到鐵瓜通紅時,蜈蚣精張着大口出來了,老人立即把燒紅的鐵瓜投入蜈蚣精的口中,蜈蚣精就被燙死了。

長期禍害漁民的蜈蚣精死了,漁民們可以平安地在海上捕魚了,每次漁船駛過白龍尾時,人們都懷念着這位勇敢的老人,傳説他就是專門保護漁民的鎮海大王。

以後漁民出海打魚都要祭奠他,如果遇到與漁業相關的事,也要祭祀,如在未下水前和捕魚季節的始末,新漁網織成或新船造好,需要準備祭品往海邊祭神,如果海產欠收,也需到海邊拜祭。這些活動一般都不請“師傅”作法,只是各家各自拜祭即可。如果某家漁業失敗,必定是有野神作怪,這時,須請“師傅”來作法。屆時“師傅”手持一根通紅的火把,口含一口生油,一邊作法,一邊噴灑生油,俗稱“過油鍋”,這便能驅除野神,使漁業得豐收,保佑人畜平安。有的地方在“唱哈節”的前一天,將“鎮海大王”

接人哈亭供起來;有的地方則在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八日,舉行隆重的做“年晚福”,這些都是向海神祈求,保佑海上平安,漁業豐收。

小結:京族有很多有特色的節日,比如像是京族的哈節,他們是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的。因為京族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沿海地區,很多人都是捕魚為生,所以對於海神非常的敬重,常年會有海神祭祀的活動。

標籤:傳統節日 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