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土族的傳統節日土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土族的主要是生活在青海地區,在當地土族一般都自稱是蒙古爾、土昆,知道解放之後才統稱為土族。那麼關於土族的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土族有哪些的傳統文化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土族的傳統節日土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是屬於土族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也是如此,這些節日和漢族的節日都沒有什麼較大的差異。土族還喜歡組織廟會,像是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這些都是比較大的家族廟會。

土族忌食圓蹄類牲畜(馬、騾、驢)肉和狗、貓等動物肉。忌諱在牲畜圈附近方便。土族的寺廟大殿或家庭佛堂內不讓去過暗房(月房)的人和服喪的人進入。婦女不戴帽子、不穿長衫,不得在長輩前面來往。土族忌諱給客人往有裂縫的碗裏倒茶水,並忌諱在客人面前吵架或打罵孩子。土族羣眾走遠路或辦婚事、早晨出門碰上空桶、空背鬥及不乾淨的東西時,認為凶多吉少,就返回來改日再走。土族有忌門的習慣,如生了孩子、發現傳染病等時,別人不得進入庭院。忌門的標誌是:大門旁邊貼一方紅紙,插上柏樹枝,或在大門旁煨一火堆,有時在大門旁掛上繫有紅布條的篩子。

土族許多節日和飲食,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如:過春節時蒸花捲、饅頭,炸油餅等;端陽節做涼麪、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十月七年級吃餃子,臘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麪做“攪團”吃,臘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麪小餅,還要在小餅上刻出菱形的圖案,並用麥草編一個草馬,專門用來祭灶。

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人們從臘月開始就置辦年貨、殺豬宰羊,為歡度春節作着各種準備,土族民間有吒陝臘月,慢正月,不過三十不歇腳”之説。在除夕上午,平時借用他人的傢俱及其他物件都要自覺送還。下午將庭院打掃乾淨,張貼春聯,堂屋正中桌上設香案,供福、祿、壽三大神,獻上“酥盤”(鑲有紅棗的大饅頭)等供品。傍晚,人們到祖墳上燒紙,晚上吃長麪條,意為長壽。除夕之夜是全家團聚的美好時光,人們都要喝青稞酒、吃肉,互相致以節日的問候。子夜過後,人們開始接神,點明燈,放鞭炮。天發亮之際老人們去村廟上香叩拜,然後人人身着新衣給長輩拜年,串門走親戚。土族的春節一般持續十五天,前三天最為熱鬧,也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最佳時期。大年初四到正月十五之間,有些人家藉機還要娶親或定婚。

正月十五晚上,土族人家裏要撤去所供神位,焚化錢馬(紙製的)。晚上吃肉餡或面油餡的餛飩,在兩個餛飩裏包進兩枚銅錢,誰吃到有銅錢的餛飩,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幸運。在夜幕降臨之際,大門外堆放7個小麥草堆子,從廚房內點燃白天紮好的火把,引燃麥草堆,全家老小連續跳3次火堆,以法祛邪消災,執火把者口喊“去了!散了!”不停地揮舞着,將火把送至山頂或某個較遠距離的固定地點。年長者觀看火光色彩,火呈暗紅色,判斷氣温升高,雨量較多,豐收在望;火光淡黃,則認為氣候不正常,有可能出現旱災。正月十五晚上,人們還要燒醋罈,即在醋中放進兩個燒熱的小石頭,冒出熱氣,藉以消毒。

端午節
  和漢族一樣,土族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

清晨時,家家都要在門日插上楊樹枝,因為青海地區沒有蒿草,就以常見的楊樹枝作為替代品,用於避邪。早晨,土族人家一般都要吃韭菜餅。因為端午時節正好是韭菜初長的第一茬,味道十分鮮美,並且在土鄉比較常見,所以土族人家以吃韭菜餅作為歡度端午節的一項主要活動。人們還要給小孩衣襟上佩戴各種式樣的小荷包,並給少年和小孩手腕上拴五色花線,説是可以防止蛇、蜘蛛、蜂等毒蟲的傷害。

中秋節
  土族過中秋,也與漢族傳統大致類似,月亮出來之前,人們在房頂上獻月餅、果子、核桃、棗兒之類供品,並點一對油燈。月亮出來後賞月,一直等到燈油熄滅之後,將所有供品拿下來全家分享。此外,互助地區的索胡家、達霍家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節之夜向月亮撒一把灰。正月二十土族稱這一天是莊稼的生日。因為在農曆正月二十左右時逢節令八九、九九之間。農民開始播種。晚上吃油餡餛飩,在油餡裏摻放幾粒麥粒和穀物,吃剩的餛飩分給家畜,以示莊稼是養人養畜之寶。

二月二
  在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土族人民還要過二月二。家家炒吃大豆(蠶豆)、豌豆、小麥等等。從這一天起在當地可以聽到雷聲,起初聽到的人,立即把肚皮揉一揉,認為這樣肚子不痛。炒吃麻麥的意思是,各類糧食冬休之後,開始入土發芽。

穀雨
  在穀雨那天莊稼人請人寫“穀雨”。因過去在三川地區蠍子繁衍很多,為防止蠍皙,在一張黃裱紙的上半部書寫“天師到門庭,仙氣吹一口,蠍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人們一般在黃裱紙下半部畫一隻公雞,嘴裏銜一隻蠍子,有雞人家從雞冠上取一點血滴在蠍子身上,然後將黃裱紙貼在牆上。

天社
  農曆春分時節,土族人民要上墳祭祖。同姓親戚們將一頭豬或一隻羊宰殺後抬到祖墳所在的地方,有條件的家裏還做一盤雞,具體作法是將一隻大公雞用針刺殺後去毛煮熟,雞身蓋上用紙剪成的花衣,雞嘴裏銜上一撮棉花,然後將雞裝在木盤裏,周圍還擺上以豆芽、雞蛋、臘肉、葱等做成的5碗涼拌菜,供獻在祖墳前。祭祖時,人們將宰殺的豬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墳的后土祭祀,焚化紙錢等,男女跪拜,並由其中一位長者祈禱祖先賜福於後代。

祭奠儀式結束後,人們把肉切成塊全部下鍋煮熟,按輩份大小列坐地上,邊飲酒吃肉,邊講家譜、祖規及家族中榮耀之事。結婚後沒有子嗣者爬在祖墳前痛哭,以示向先人要兒女,年長者要拿柳條在哭泣的人身上抽打,要子嗣者發誓許願,長者祈禱祖先顯靈,麒麟送子。等到煮熟肉後,除了留下敬獻長者的部分外,其餘的部分大家分享。

納頓節
  民和三川地區土族在莊稼豐收的農曆七月開始,舉行本民族傳統節日“納頓”。“納頓”是土語,意為娛樂。納頓節是民和三川地區土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每年舉行的獨有的傳統節日,從農曆七月十二日起,“納頓”從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開始,間隔一天或數天,由下川經中川的祁、楊家等地,漸漸北移,一直延續到上川的趙木川、官亭鮑家一帶,最後以農曆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納頓”收尾。納頓節由21個村輪流舉辦,歷時兩個月,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因為在農曆七月舉行,故稱“七月會”。

納頓節的起源,自古以來就被神祕氣氛籠罩着。當地流傳着許多關於納頓起源的神奇傳説。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三年後,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竟然下令要殺害木匠。木匠連夜逃到家鄉,組織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鄉民們造反起義。皇帝聞訊後派出大批軍隊前來鎮壓,看到大兵壓境,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立即讓鄉親們敲鑼打鼓,扛着制好的戰旗,揮舞着已塗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f''向村莊的廟宇走去。皇帝的軍隊大惑不解,村民們則告訴他們説:“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於是,軍隊便撤回去了。此後,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納頓就流傳了下來,後來逐漸形成了現在慶祝豐收的活動。

“納頓”是純粹以廟會的形式發起組織的。各村有村廟,“納頓”的具體組織和負責主持事務的總家、排頭,都由村民選舉產生或輪流擔任。在村廟這一組織下,規定了若干村規民約,誰違犯就罰香、錢、糧等。在“納頓”前一天,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每户都要派一個成年人,帶一瓶酒,一個大蒸餅,這些食品都交廟裏保存。在“納頓”這天,村廟正前方100米左右處扎一頂帳篷,設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他地方神,會場對面立長杆,上掛紙錢糧、幢幡。當本村的大型集體舞蹈“會手”跳起來時,鄰村也組織“會手”舞前來慶賀。

“會手”舞一般由七八十人至上百人組成,按照老、中、青、少年男子順序列隊,穿長衫,舞彩旗或扇子,擊鼓敲鑼,左右側身,搖擺身段,縱情表演,不時高呼“大好”。當舞蹈表演結束時,人們都要跪在廣場中央,由老人唱“喜神”曲,讚美神靈的服飾穿戴、坐騎器具等,答謝神靈降臨塵世,與民同樂,賜福於民的厚恩。接着還要表演面具舞《莊稼其》(意即莊稼人),情節是父親請老者説服兒子立志種田,並教會耕作技藝。表演者動作滑稽,神態活潑,富有鄉土生活氣息。表演的另外幾齣面具舞叫《三將》、《五將》等,角色是三國時的關羽、劉備、張飛等,他們身穿戰袍,手執武器與呂布、曹操撕殺。最後表演《殺虎將》,這是一出古樸粗曠的舞劇,舞蹈動作主要是角抵和相搏,人們扮作虎、牛、殺虎將、猴子等眾多角色並模仿獸類動作。這個舞劇先由虎與牛相搏,幾經回合,虎摔倒牛,表示吃了牛,殺虎將戴類似牛頭面具,雙手各揮長劍,殺入場來,與虎交戰,最後用劍挑下虎面具,表示降伏猛虎。這期間還有猴子(猴子扮演者)竄跳不止,據傳是猴子引誘猛虎下山吃牛的。殺虎將等上場時都用長梯抬入場中,傳説這是一位山神,請下山是為了降伏老虎。這種表演與土族先民從事的畜牧業生產有關。

村落結成廟會,往往與水利、引灌等生產條件相關聯。表演完上述舞蹈,法喇踩着劇烈舞步,手執月刀,將垂掛在長杆上的紙“錢糧”砍下送到聖火中焚燒,“納頓”宣告結束。納頓可以由一村單獨舉行,直至農曆九月中旬結束,由東向西,最後回到中心地區而結束,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一村充當主人,而另一村為客。兩村男性排成長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鑼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麥場上會合,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伴隨着沉穩有力的鼓聲,會手們閃騰跳躍,在粗獷的高呼聲襯托下,表現出健美的雄姿。如此“會師”三次後,就拉開了納頓的序幕。會手舞首先開始了,這是由四五十人蔘加的大型舞蹈。男人們按老幼順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長衫,手執扇子的老人,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和拿着柳條的孩子們依次跟在後面,他們擺動身子,繞場而舞。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複雜,但整齊的舞步,諧調的躍動,伴隨着有節奏的鼓鑼聲,顯得十分優美。

在舞蹈的同時,主方不停地用大碗給會手們敬上青棵酒,以酒助興,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熱鬧的納頓自然也成為訪親拜友的好時機,一大早即可見男女老少,打扮一新,乘車騎驢,浩浩蕩蕩行進在鄉間的路上,對於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提供了一個浪漫聚會的時刻。

花兒會
  土族山鄉還盛行專門賽歌的“花兒會”,多在每年農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舉行。

屆時方圓數百里的羣眾、成千上萬的民間歌手和正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花兒會”上,盡情地賽歌,“花兒會”一般舉行3天。“花兒”是流傳於我國西部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其中以河涅花兒最具有代表性,因為土族人民熱愛“花兒”,近年來也湧現出數位以歌唱花兒而聞名的土族歌手,而且在土族聚居區舉辦的花兒會也很有知名度,所以土族之鄉也稱為“花兒之鄉”。

九月九廟會
  農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廟裏舉行九月九廟會。

人們在第一天請來法師和陰陽,剪蟠立杆。法師開始穿戴法衣時,旁邊二人唱《打扮曲》,對法師的一身穿戴從頭到腳大加誇讚。法師裝束已畢,拈香祈禱,開始作法,邊舞邊唱《蓮花曲)。(蓮花曲》分為五段,即青、紅、皂、白、黃五色蓮花。青為“請”的諧音,唱蓮花即請神。接着唱《靈神曲》,表達對供奉神靈的敬仰感恩之情。第二天開始踏七星,先畫北斗七星圖在地上,然後在七星的分佈位置上點七盞燈,並由小孩用手將明燈護定。法師拎一隻小雞踏七星,一顆繞一圈,共踏3次。與此同時,還有數人抬神轎緊隨法師身後。當天還唱“六十甲子”、“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歌”等曲目。第三天放倒蟠杆,焚化寶蓋、紙錢糧,法師唱《送神曲》,即表達向上天玉皇大帝諸神送了寶蓋、錢糧,祈求村莊太平無事,四季吉祥。

臘八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臘八節。

凌晨時分,家家到河灘上揹回幾塊冰立在果樹或糞堆上。又抱一堆麥草分別在地裏、糞堆上和果樹底下將其燃燒。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結成冰後,根據冰凸起的形狀預測來年莊稼的收成情況。早上吃麥仁飯(小麥去皮後煮成的一種食品),並將麥仁塗在各類果樹上,用木棍敲打樹身,問道:“結不結果子”?旁邊另一人回答:“結、結、結!”

早飯後,孩子們自發組織起來祭祀山神和巴蠟爺(指專管蠕蟲類的神)。他們從各家各户收取青油、麪粉、香表、柴禾等,帶上灶具,到野外選個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餅,大家分享,將剩餘的油、面等做一鍋油麪疙瘩飯,盛一碗用樹枝向周圍潑灑,一邊潑灑一邊口裏禱告道:“給天潑灑,給地潑灑,保佑蕩羊娃(放羊的人)平平安安。給山神潑灑,狼的眼睛裏麻灑灑;給巴蠟潑灑,害蟲不傷人畜和莊稼。”禱告完畢,大家分吃油麪疙瘩,燒香磕頭,然後回家。

擂台會
  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唱擂台戲。

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一帶叫“諾術鬥”(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地。打擂台之俗約始於宋代,流傳至今。其內容形式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近代以來的擂台會主要是演秦腔戲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祭祀求神活動。除唱戲外,人們還借擂台會進行物資交流以及轉輪子秋、跳安昭舞、賽馬、摔跤、武術表演、唱花兒等文體娛樂活動。

雞蛋會
  每年農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習慣地叫做“雞蛋會”。

廟會上給龍王、三霄娘娘等神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法師神舞,以避禍穰災。趕廟會的人一則上香、供燈、敬香錢,以還神靈保佑之心願;二則春耕之餘娛樂歡慶一番。遠近土、藏、漢各族羣眾蜂擁而至,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會終人散,則見會場上鋪滿白花花蛋殼,如同下了場冰雹,羣眾認為這樣便能禳解雹災。傳説“雞蛋會”是明代嘉靖年間,因一次春天的雹災而舉行的,留下廟會打雞蛋禳災之俗,迄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丹麻戲
  互助丹麻鄉丹麻村,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唱青苗戲,同時制定鄉規民約,加強護青措施,遠近羣眾都來赴會看戲,故稱“丹麻戲”。

丹麻戲會的影響波及整個互助東部地區,各族羣眾特別是土族羣眾穿戴節日盛裝,像彩色人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丹麻戲場上,男女老少喜笑顏開,遊人三五成羣、四六成夥,或全家,或親戚朋友,或歌伴摯友。一簇簇、一圈圈圍坐在草坪上、溪流旁、林蔭間、橋欄上,敍談生活、人生的哲理;尤以民歌手、“花兒”王最為活躍,他們往往以歌聲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土族阿姑和小夥子們則穿戴最好最新的衣服,佩帶上各式華美的飾物,尋找各自的意中人,互訴衷腸。

觀經會
  觀經會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系土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温北諸寺之母”。該寺於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宏大的觀經會。羣眾習慣地稱“郭隆·蘭迦”(即佑寧寺法會),它不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會,而且也是民間文藝活動的盛會。

在當地的觀經上,經常會有一些信徒來進行教徒的活動的組織。比如比較吸引人的,像是藏式的神舞,或者是法王舞,這些都是當地的神話故事演變的。很多信仰的教徒,都會吃食茶,然後點燈之類的。

小結:土族除了春節、端午節這種全國性的節日,還是有很多自己民族的節日的。比如像是納頓節、花兒會、雞蛋會、丹麻會,這些都是集會,這些都是土族獨有的特色廟會文化。

標籤:土族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