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香港小吃圖片,香港小吃大全

中國小吃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特色的小吃文化,其中不可不提的就是香港的小吃文化了。香港飲食文化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了一個揉合中國菜(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每到逢年過節,街上更是到處到洋溢着美食的香味,還在等什麼快隨小編我去看看吧!

  腸粉

香港小吃圖片,香港小吃大全


  腸粉,即是拉腸粉,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廣東食品,以布拉成的稱布拉腸粉,沒有布拉的稱手拉腸粉,但不如布拉那樣薄。腸粉由廣州西關泮塘荷仙館創制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腸粉傳統以碎肉、魚片、鮮蝦仁為餡,也是廣州、香港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等等。不過,也有一些完全沒有饀,不過會在腸粉加上甜醬及麻油,亦會灑上芝麻。一般在街頭小店能售賣的,就是這種典型的腸粉。

  魚蛋


  香港的街頭熟食,始於1950年代的流動小販。這種魚蛋(即是魚丸)用油炸過的,外層金黃色,由較便宜的鯊魚肉製作。通常用竹籤串起數粒出售、也有用紙杯盛裝。小食檔中每串/每杯不定,價格視乎食檔所在地點(約4至10元一串/杯,約有6粒)。有部分小食檔專售魚蛋,類似西方的熱狗攤。吃時常伴以辣椒醬或甜醬。一般的魚蛋檔有辣味與原味兩款魚蛋以供選擇,辣味魚蛋通常泡在咖喱汁或沙爹汁中加熱,原味的魚蛋則會泡在清湯中加熱。不過,咖喱魚蛋可是經典哦。

  碗仔翅


  酒樓的碗仔翅:最初食翅都以一大窩上桌,後來為遷就個別單身或少量客人的需求而提供小碗的碗仔翅,香港人吃時大多數會加入浙醋,或芥黃醬,甚或加上一點正在席上喝的拔蘭地酒;如果碰上主人家豪請的排翅的話,都會加上席上配有的金華火腿絲和生綠豆芽了。
  街頭的碗仔翅: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蛋撻


  香港引入蛋撻的時代,現未有準確年份,有説自1940年起,香港餅店已出現蛋撻,1950年至1980年打入多數茶餐廳。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份下午茶餐。1990年起,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制的蛋撻,其他茶餐廳則從麪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而大部分的麪包店都會供應蛋撻。
 
  雞蛋仔


  雞蛋仔是一種香港獨有的傳統街頭小吃,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外脆內軟。台灣有一種類似食品稱為雞蛋糕。
  製法:以雞蛋、砂糖、麪粉、淡奶等攪成蛋漿,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傳統上會放在炭火上烤成,但近年為節省成本及安全,大多會改用電爐。

  臭豆腐


港式油炸臭豆腐:在台灣、香港或上海常使用油炸的方式食用。台灣的攤販所販賣的臭豆腐,常習慣搭配酸甜不辣的台式泡菜(四川泡菜),舒解臭豆腐的油炸膩感,香港的則習慣以甜醬搭配。

  砵仔榚


  砵仔糕在八丶九十年代的時候,只有一丶兩種的口味。但到了現在,砵仔糕的口味增加了很多種。只要是你想出來的口味都可以嚐到。以前的砵仔糕通常都是以黃糖製造的,但現在有的是以砂糖,有的是以冰糖,還有的是以蔗糖製造的,這些都適合不同人的口味。這些口味不但有創意,而且還很健康。例如:綠茶砵仔糕,南瓜砵仔糕,這些都是一些健康小食。在深水步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説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車仔麪


  車仔麪出現在19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國內難民湧來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湧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麪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麪一類熟食。販賣車仔麪的木頭車中放置金屬造的「煮食格」,分別裝有湯汁、麪條和配料,顧客可自由選擇麪條,配料和湯汁,通常十多塊錢就可飽吃一頓。

  煎釀三寶


  煎釀三寶是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常見街頭小吃。這種小吃通常都讓顧客以「三件五元」的價錢,從一堆煎釀食物裏挑選三件。不過,這三件通常以茄子、青椒和豆腐這三種食品最受歡迎。

  炒栗子


  炒栗子被古人稱為「灌糖香」,有詩云:「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糖香』。」據《遼史》記載,早於遼代王室(公元916年至1125年)便有專門的慄園和專人烹製糖炒栗子。

標籤:小吃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