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經典

儒家思想義指的什麼,儒家的“義”是什麼意思?

一個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決定的,作為中國人,行動上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我們不一定都懂,但是“仁”、“義”、“禮”、“智”、“信”肯定都知道。關於儒家思想的“義”大家知道多少呢?不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儒家思想義指的什麼,儒家的“義”是什麼意思?

  二千多年來,儒家都以仁義道德為個人修身的至德要道。所謂利,是指人的生活養命之源,亦是指滿足實際生活利益所需。利有公私之分。凡僅能滿足個人之生活需要,且損害他人和大眾之生活者,謂之私利。凡能以大眾利益為出發點,謂之公利。儒家所反對的是損人私己之私利。

孔子説:“君子義以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衞靈公》即用義為作人做事的根本,用禮實行,用誠信來完成。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義是立身之本,是行為的最高標準。凡事合於義則做,不合於義則不做。

孔子以義與利相對照,他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又説:“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這説明孔子按照利益的原則行事,注意力在義不在利上。

孟子繼承孔子的觀點和大力發揮,成為儒家義利之辨的代表人物。孟子曾對梁惠王説:“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在表面看,好像孟子排斥利。然而,在孟子的王道政治中,他要求君王“為民制產”“使黎民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同時又要求君王“弔民代罪”,推恩以“保四海”並主張“薄其賦斂”,“去關市之徵”,以利便商賈行旅,由此可見,孟子所説的“何必曰利”實質上是告知君王,推行仁政,大利於天下的黎民百姓。

儒家所主張的利,是在“仁”和“義”之道基礎上的利,儒家亦重事功和民利。

荀子對於儒家的義利觀作了更明確的闡述。他説:“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荀子、正名》他説的“事”,即事業、事功和獲利的行為;所謂“行”即德行。正利、正義之“正”解釋為“正鵠”之正,乃“目標”之意。以“利”為目的而為之。謂之“事”,指農工商業等等。以“義”為目的而為之,謂之“行”是德行的實踐。荀子這兩句話,説得非常簡明。成就德行和成就事業,儒家重道德,必然着重點在“義”的方面。如果統治者能為人民大眾謀求利益,是儒家所贊成的。

真正説來儒家重義並不排斥利,而要求人們“利不背義”且堅持反對“見利而忘義”。

小結: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義”並不是平時小兄弟之間膚淺的江湖義氣,而是大義,以國家社會為重,放棄小我小利,完成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