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中國姓氏大全朗姓起源 郎姓的遷徙分佈

每個人的姓氏都是從很早之前祖先那裏傳承下來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姓氏都有它的歷史,也有一些歷史名人,在歷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姓氏從以前演變到現在的百家姓,經歷過很多的歷史。一起看看郎姓的介紹。

中國姓氏大全朗姓起源 郎姓的遷徙分佈

郎(Láng)姓
  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33位。郎是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郎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於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之後,以地為氏氏。據史籍《元和姓纂》上記載,春秋初年,魯懿公姬戲有個孫子叫費伯,為魯國上大夫,他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九年(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農曆四月私自佔據了郎城(今山東魚台縣),以其為自己家族的食邑,這在史書《春秋》中有記載:“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當時,魯隱公也莫可奈何,默認了這個事實。在費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據邑名為姓氏者,稱郎氏;也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費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從這段史籍記載中,人們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歷史淵源,該支郎、費二氏同宗同源,因此有“郎費不婚”之説。

  源流二:源於祁姓,出自唐朝後期大臣獨孤·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説,獨孤氏原本姓劉,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的裔孫。漢光武帝的次子名叫劉輔,是郭皇后所生。劉輔在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受封右翊公,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郭皇后被廢為中山太后,因此改封劉輔為中山王並享有常山郡,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改封為沛王,為沛國郡劉氏家族的開基始祖。

  沛王的封地時稱沛國,下轄二十一城,即: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銍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國都在相城(相縣,今安徽淮北)。劉輔雖然很早即封沛王,但一直到漢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才到相縣就國。

  劉輔還在京師洛陽時,就與各位王子“竟脩名譽,爭禮四方賓客”,手下豢養有一大批幕僚、遊俠之士。後因原漢更始帝劉玄(公元23~25年在位)的兒子劉鯉與其關係密切,就藉助劉輔手下的俠客,將其殺父仇人劉盆子的兄長式侯劉恭刺殺了,劉輔因此而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受審三天後才被放出來。經此教訓,劉輔便不再與外界遊俠們交往,從此變成一個矜嚴守法、謹儉守節、好學知書的一代賢王。劉輔對經學研究有極深造詣,是東漢初期着名的學者。他對《京房易傳》、《孝經》、《論語》和《圖讖》都有深刻研究,曾撰着有《五經論》,被時人稱為《沛王通論》。在位期間,得到其弟漢明帝劉莊(公元58~75年在位)的多次賞賜。

  東漢章帝劉炟元和二年(公元90年)農曆6月,劉輔薨於封地沛國都城,在位四十六年,得諡號“獻”,因此史稱其為“沛獻王”。其子劉釐襲爵。劉輔有個六世裔孫名叫劉進伯,官至度遼將軍。據説,劉進伯在率部北伐攻打北匈奴時失利被俘,由於他是大漢貴胄,因此匈奴人未殺他,但也不敢放他,便將其單獨囚禁於獨山之下(今遼寧海城),久之,他便自稱為“獨山孤人”,簡稱獨孤人。時匈奴人也以“獨孤人”稱呼他。後來,他因被困於匈奴而不得歸,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後裔子孫逐漸被匈奴同化,最後竟然變成了匈奴貴族。

  在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中記載:“獨孤氏出自劉氏。後漢世祖生沛獻王輔,輔生釐王定,定生節王丐,丐生廣,洛陽令。生穆,穆生度遼將軍進伯,擊匈奴,兵敗被執,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單于以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尸利生烏利。二子:去卑、猛。猛生副論。副論生路孤,路孤生眷,眷生羅辰,從後魏孝文帝徙洛陽,為河南人,初以其部為氏。”

  在劉進伯的兒子中,有個着名的歷史人物名叫尸利,被匈奴單于封為“谷蠡王”,他以父親劉進伯的自稱為號,號獨孤氏即獨孤·尸利,這是歷史上第一位以“獨孤”冠氏之人,其所率領的先父所部即稱獨孤部,部族人等的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獨孤部一族傳至第五世孫獨孤·信(劉如願,期彌頭,公元502~557年),是我國古代着名的美男子之一,號“獨孤郎”,本為葛洪屬下將領,後歸附於鮮卑拓拔部為荊州刺史,官至趙國公,率部跟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弘,)遷居於洛陽,遂入籍為河南。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又將獨孤氏恢復為劉氏,成為北魏政權八大貴族姓氏之一。不過,仍有部分獨孤部族人堅持獨孤氏不變,世代相傳。北魏政權分裂之後,獨孤·信成為西魏政權的大司馬、柱國大將軍,戰功卓着,為元勛宿將。但由於獨孤·信曾得罪西魏權臣宇文·薩保(宇文護,公元513~572年),因此在北周代魏之後,被宇文·薩保的兒子、北周太祖宇文·覺在其元年(公元557年)殺害。獨孤·信的兒子名叫獨孤·羅(公元?~603年待考),其父被害之後,他寓居中山,十分孤貧,無以自給。後北齊大將獨孤·永業遇到他,以宗族之故哀之,為其買田宅,遺以資畜。後北周定州總管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派人尋找到獨孤·羅,相見悲不自勝,身邊侍御者皆同泣。至大隋王朝建立,成為隋文帝的楊堅(公元581~604年在位)恢復獨孤·羅趙國公之爵,擢拜為左領左右將軍,尋遷左衞將軍,前後賞賜不可勝計。後獨孤·羅出為涼州總管,進位上柱國。在隋仁壽三年(公元603年)再徵拜孤·羅為左武衞大將軍,不久即病逝。

  到了唐憲宗李純執政時期(公元806~820年在位),有一位着名的大臣名叫獨孤·朗(字用晦,公元?~827年待考),他就是獨孤·羅的後代。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獨孤·朗官為右拾遺,因勸唐憲宗從淮西罷兵,結果被貶為興元户曹參軍(今陝西漢中),後又入為監察御史,改殿中侍御史兼史館修撰。到了唐穆宗李恆長慶初年(公元821年),獨孤·朗出為韶州刺史(今廣東韶關),再遷諫議大夫,官左拾遺。其時唐穆宗苛政嚴厲,公卿大臣們黨爭激烈。不久,獨孤·朗與陳希烈、張垍、郭納等七名大臣觸犯了禁酒令,唐肅宗藉機整肅吏治,清除黨爭勢力,便將七臣皆判殛刑。不過,按《大唐律》,這些大臣皆有功於前朝,不可刀刑,因此除了獨孤·朗功高被免以外,餘皆被賜於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年初在大理寺獄自盡。當時,擔任中書舍人的白居易(字樂天,公元772~846年)曾為獨孤·朗撰寫了《論左降獨孤朗等狀》篇史:“右。今日宰相送詞頭,左降前件官如前,令臣撰詞者。臣伏以李景儉因飲酒醉,詆忤宰相,既從遠貶,已是深文,其同飲四人,又一例左降。臣有所見,不敢不陳……其獨孤朗等四人出官詞頭,臣已封訖,未敢撰進,伏待聖旨。”隨後,白居易也為了躲避朝中的朋黨傾軋,請求外放為杭州刺史。

  唐敬宗李湛寶曆元年(公元825年),獨孤·朗擢為御史中丞。唐文宗李昂在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即位後,獨孤·朗改任工部侍郎,出為福建觀察使,隨即病逝在赴任途中,唐文宗追贈其為右散騎常侍。在獨孤·朗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為避免朋黨之爭禍及家族而更改姓氏,其中就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朗氏,世代相傳至今,號“滎陽族朗氏”,史稱“朗氏正宗”。

  獨孤·朗的朗氏後代在五代十國期間遷至榆州一帶(今山西晉中榆社),建有“朗家村”聚居(今榆社箕城鎮一帶)。北宋末期,宋、金兩國大戰,朗家村在戰亂中湮滅,時有幸存的朗氏族人遷逃至附近另立村社,改朗氏為楊氏,但仍稱其立足地區為“朗郊”(今榆社銀郊鄉一帶),世代相傳至今。祁姓朗氏族人皆尊奉劉進伯為血緣始祖,尊奉獨孤·朗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郎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郎氏的一支,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的郎氏部落。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民族內部因權利之爭而發生大規模的分裂,分成北、南兩支匈奴部族,其中的南匈奴部隨其可汗呼韓邪單于(稽候珊)歸附於西漢王朝。

  其後,南匈奴被漢王朝分化,郎氏部落內遷中原,逐漸漢化,族人中有以原部落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郎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郎中,亦稱廊中、郎官,是皇宮中負責守衞宮殿左右廊廡而命名,最早始於西周時期,春秋、戰國、秦、漢沿置,最高軍政長官為郎中令,西漢時期為九卿之一,也是天子近侍之一。在秦、漢時期,官秩達兩千石以上者方可任“郎”。郎中還負責掌管車騎、門户,內充侍衞,外從作戰;在最初分為車郎、户郎、騎郎三類,各類的長官稱“郎中將”,其後各類逐漸泯同,最後改為光祿勛。東漢時期,郎中由具有孝廉才智者入尚書中台,在皇帝左右協助處理政務,職滿一年稱“尚書郎”,滿三年以上者稱“侍郎”。到了晉朝至南北朝時期,郎中為尚書曹司的最高行政長官。到唐朝以後,郎中之職逐漸由尚書分曹理事,分為六部,各部均設“侍郎”之職,為各部尚書的輔佐之官,就是各司、局的長官,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如同今日各部中各司局長。

  在郎中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郎中氏,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紐祜祿氏(女奚烈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吉林通志》記載:

  滿族紐祜祿氏,亦稱鈕赫氏,滿語為NioheHala,其冠用漢姓的最初時間,據其《郎氏族譜》記載為清朝清乾隆年間。郎氏,是由紐祜祿氏滿語漢譯為“狼”,進而演變為郎氏。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朝時期,紐祜祿氏部落的氏族成員“仕官難以枚舉”,清王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今遼寧新賓)。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在金國時期,紐祜祿氏的姓氏被史書記載為女奚烈氏,據史籍《金史》記載:“女奚烈曰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氏。在清朝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今日滿族郎氏的姓氏,在歷史上並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國時期起即漢譯為郎氏。遠在金國時期,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另外,“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裏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金國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只有女奚烈氏在明朝初期即演變為紐祜祿氏,清朝中葉以後,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漢化為郎氏這一漢姓。

  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稜林區),後多冠漢姓為郎氏、蘭氏等。

  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多冠漢姓為郎氏。

  滿族鈕赫氏,滿語為NioheHala,漢義“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姓氏“粘割”,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等。

  滿族鈕赫哷氏,滿語為NiohereHala,漢義“狽”,世居沙濟(今遼寧新賓)、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

  滿族鈕胡勒氏,滿語為NiohuleHala,據史籍記載,源於濊貊族後裔氏,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東海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郎氏。

  滿族鈕呼特氏,滿語為NiohutHala,源於濊貊族後裔,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渾春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咸鏡道鏡城地區)、汪欽(今吉林汪清)、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郎氏、鈕氏等。

  源流六: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朗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朗,出朗州。亦或郎姓所改。”朗州,地理位置在今湖南省的常德市,春秋、戰國時期先屬於楚國,後屬越國,再後仍歸楚國,在原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朗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七:源於官位,出自唐朝以後西藏地區官吏郎仔轄,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郎仔轄,是唐朝以後西藏地區藏族官員的稱謂,在藏語中,“郎仔”就是道路,郎仔轄就是負責管理道路的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地方交通管理局局長,此官職稱謂一直沿用至民國後期。

  在郎仔轄的後裔子孫中,多世代沿襲其官職稱謂,並以之為姓氏,後漢化省文簡改為單姓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瑪朗阿氏,世居科爾沁草原,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nggaHala。後有改漢姓為朗氏、馬氏、阿氏等者。

  ⑵、蒙古族烏朗哈特氏,亦稱烏爾哈太氏、烏里雅特氏,為蒙古陳巴爾虎姓氏,源出成吉思汗六世祖乞顏·奇斡温·海都的孫子乞顏·奇斡温·斡羅納兒氏族的後裔,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等地區。後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ghatHala。後所冠漢姓多為朗氏、高氏、陳氏、鄔氏等,其部族亦有入穆斯林教者,改稱哈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侗族、佤族、裕固族、拉祜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郎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費伯。關於郎姓的姓源,據《姓纂》上面記載:“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第一個以郎為姓的人,是大約3000年以前的魯懿公的孫子費伯,他原來姓費,遷到郎城(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居住之後,子孫才以邑為氏,紛紛改姓了郎。從這段記載,更可以看出“費、郎一家”的一段淵源,因為,郎姓的始祖是費伯,後來他的子孫有的以郎為氏,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費姓,3000年前他們本是一家人。故郎氏後人奉費伯為郎姓的得姓始祖。

  聚集地(徒遷分佈)
  郎姓發源於今山東兗州一帶,後魯國亡於楚,再加戰國七雄紛擾亂世,秦漢之際,他們大都已離開祖居之地,在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州)、魏郡(治今河北臨漳)、北海郡(治今山東昌樂)形成新的繁衍中心。此三郡在郎姓發展史上有着特殊意義,首先,郎姓在此三地曾長期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其次,後世散居於全國各地之郎姓多由此三郡分衍而出;再是,三郡之郎姓發展盛況下歷隋唐而不衰,誠為罕見。

  魏晉南北朝時期,郎姓除昌盛於上述三郡外,社會動盪不安、王室南遷以及郎姓人因謀生、避難、仕宦等原因,使郎姓散居於黃河中下游各省以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

  唐末五代十國時,社會再次動盪不寧,中原之地再次成為兵火焚燒之重災區,郎姓同其它北方百姓一樣避亂南遷,尤其是唐僖宗蒙塵四川之後,郎姓有進入今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者,且上述三大郡望蕩然無存,風光不再。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橫行江南,蒙哥、忽必烈先攻甘隴、巴蜀,再戰江浙、閩粵,兵火過處,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徙奔四方,經此變故,郎姓遂播及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諸省。

  明中葉以後,郎姓有落籍遼寧者,明末此地被後金攻佔,郎姓有入八旗漢軍者,並征戰有功,入關後有落籍北京等地的。歷有清一代而今,郎姓分佈愈廣,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的東北區、西北的甘肅、寧夏以及台灣等地皆有郎姓入遷。

  歷史上少數民族南匈奴也有人改姓為“郎”。這一個傳自3000年前周公旦的姓氏,跟其他姬姓後裔比較起來,後來繁衍不算很廣,所以歷來的郎姓人士也並不十分多見。

  我國江西的磁器,為古今中外所聞名,其中以康熙年間的郎窯,最為珍貴。而郎窯是由當時的江西巡撫郎廷佐所造。郎姓望出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魏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如今,郎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四川、貴州等省為多。今遼寧省的丹東市,山東省的煙台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滎陽市、洛陽市,湖北省的十堰市,湖南省的常德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福建省的泉州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北京市,等地區,均有朗氏族人分佈。

  小結:郎姓在宋代是排名靠前的,但是在近幾年郎姓的排名不在前一百名之內,但是它的歷史文化還是悠久的。

你可能還喜歡:
  奇怪的姓氏大全 百家姓中有哪些奇怪姓氏
  中國偏僻姓氏大全 奇怪的姓氏有哪些
  百家姓始祖 部分百家姓始祖起源
  中國姓氏大全 姓氏大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