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兵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兵姓,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的姓氏,如今在太原,陽城等地有都分佈,但是人口不多。兵姓起源較多,其中主要有五個淵源,其中一個淵源是源於遠古時期,蚩尤之工,可以説是歷史悠久的一個姓氏了。現在,就跟小編一起去百家姓瞭解一下這個姓氏吧。


  兵姓,讀音作bǔ,亦可讀作bīng。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太原、陽城、運城,廣西灌陽等地均有分佈。

歷史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遠古時期蚩尤之工,屬於以器物名稱或職業稱謂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在史籍《管子·地數篇》中也記載:“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唐朝史學家張守節在所撰之《史記·正義·龍魚圖》中亦稱:“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蚩尤部落在廬山發現了金屬礦藏,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從而製造出比木、竹、骨、石器更為堅固的兵器,主要用以狩獵,因此最古讀音作bǔ。後用以作戰,兵器在相互碰撞間發出“呯”聲,因此轉形聲,讀音改為bīng。

兵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鑄造兵器之工,古稱兵冶、兵工、兵匠、兵人等,因以為姓氏,稱兵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軍制敎治兵,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典籍《周禮·夏官》記載:“中秋,敎治兵。”西周時期,軍隊有“敎治兵”之職,為驍勇善戰之士擔任,全稱為“教治兵丗”,簡稱“教治”、“教治兵”,主要執掌訓練作戰之兵士,相當於今天的軍事教官,隸屬於夏官司轄制。教治兵是周王朝中極為重要的官位,到戰國末期官秩達四百斛,秦朝時期官秩六百石。按西周軍制,兵員“夏徵秋教”,即在夏季末期進行徵兵工作,在中秋後開始進行新兵訓練,“至冬列伍”,即在冬季來臨時將訓練好的兵員充入各個部隊。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大多耕作一季,夏末,主體農作物如麥、谷、黍等已基本收割入倉,秋囤糧多,適合於供養大批軍隊。

敎治兵不僅在周王朝有,在各個諸侯國中也都有相應的官位。在敎治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孫臏,公元前380~前320年,戰國時期齊國着名軍事家,着有《孫臏兵法》傳世,全世界人皆稱其為“兵聖”。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説:“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他考證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生於阿鄄,即今山東省鄄城縣紅船口鎮孫老家村人。孫武在少年時即父母早亡,由冷氏族人撫養長大,又送其跟隨王禪祖師(鬼谷子)學兵法,長大後遂為大器,着有《孫子兵法》,被時人稱為“兵聖”。孫臏為孫武的後裔子孫,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成魏國大將,妒忌孫臏的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所以叫孫臏。孫臏後成功歸逃齊國,擔任了齊威王田因齊的軍師,先後在桂陵和馬陵指揮齊軍大敗魏軍,魏軍統領龐涓愧而自絕,孫臏威名迅速傳遍天下。馬陵大捷之後,齊威王要給孫臏加官受爵,但他執意不肯,連軍師一職也請求免除。後來,孫臏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招收幾個學生,總結、鑽研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八十九篇,另附作戰圖四卷。孫臏撰寫的《孫臏兵法》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可喜的是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臨沂縣雀山的西漢古墓中,又重新發現了這部絕世之作,有一萬一千餘字。《孫臏兵法》是整個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孫臏有一句名言傳曉天下,為政、軍、商界的至理名言,那就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在孫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兵聖”為姓氏者,稱兵氏。該支兵氏族人今流於台灣省,偽稱毛南族,與台灣流行歌手張惠妹同寮。

第四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官職兵曹參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戰國時期的秦國,設有兵曹參軍事,簡稱兵曹參軍,在其八衞和太子左右衞等兵寺中均設有。到漢朝時期單稱兵曹,主管兵事,秩三百石,丞相、太尉、三公各府下均設有此官,至魏晉時期延襲,官秩七品。從隋朝開始,兵曹參軍改為兵部,兵曹由兵部派遣,在隋朝的十二衞和太子左右衞,以及後來唐朝的十六衞和太子左右衞等兵寺中均設有,官秩七品。主要負責掌管武官選舉、兵甲器杖、門户營鑰、烽火傳驛等事務。

在兵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官職兵器少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耶律·阿保機,原是契丹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部落聯盟,於後樑貞明二年(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即皇帝位,建立了契丹國(公元938年改國號為遼,公元983年複稱契丹,公元1066年仍改為遼)。契丹建國後,耶律·阿保機逐步消滅了周邊的弱小部落,又於遼天贊五年(公元926年)消滅了渤海國(今遼寧東部到黑龍江南部一帶),基本完成了其大遼國統一的征程。大遼國一統後,耶律·阿保機仿照唐朝衞尉寺衞尉卿、衞尉丞的制式,設立了兵器少令。與唐朝不同的是,唐朝的衞尉卿主管內衞、天子儀仗和幕帳,而遼國兵器少令則是主掌全國軍制的主要部門,又稱兵署少正。

在兵器少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兵氏,後分別融入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戰神(蚩尤)、兵聖(孫臏)、耶律億(耶律·阿保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