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盤點上巳節歷史事件有哪些?

三月三上巳節,按傳統的民間説法,為漢民族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殷周時期。在上巳節這天,人們都會宣讀祭文來祭神必齋戒。那麼,在上巳節歷史事件有哪些呢?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就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盤點上巳節歷史事件有哪些?

  上巳節的歷史事件:
  春秋時代,《詩 鄭風 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説“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定的時間裏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並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着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樑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要算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了,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後人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人亦把此碑帖稱為《禊帖》)與“曲水流觴”類似,古時上巳節這天還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的習俗,即把煮熟的雞蛋或紅棗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晉張協《禊賦》中對此就有記載:“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河中。”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據宋代吳自牧《夢樑錄》“三月”條載,唐朝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羣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杜甫的《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宋朝以後
  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明初時,朱元璋皇帝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兇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三月九年級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

時至今日,三月九年級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漢朝時,三月上巳的風俗在宮廷和民間都非常流行,估計其受歡迎程度大概和我們當前的聖誕節差不多。《漢書禮儀志》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為大潔。” 魏晉後,三月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活動,也許是為便於記憶吧。《宋書禮志二》記載《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於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於水濱,蓋出於此也。……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這裏説明了原出於祭祀,同時也説明了漢以後不再作為祭祀儀式,而變成了宴會遊玩的活動。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牆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言下之意,平時養在深閨美女都在上巳節這天出門了,可以盡情獵豔了。

小結:
  綜上所述可知,上巳節在殷周時期就已經逐步形成,在秦朝的時候,已經盛行。然而,時至今日,上巳節已經沒有多少記得了。

標籤:上巳節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