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失落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簡介

上巳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漸漸沒落的節日,上巳節又被稱為人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七年級是雞日、八年級是狗日、九年級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為人日。

失落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簡介

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魏晉以後把上巳節固定為三月三日,此後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三月三日。

  簡介
  《論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目前傾向於將“浴乎沂”中的“浴”理解為古代的一種祭祀,而不是通常的“洗澡”。《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説:女巫職掌每年的祓除儀式,併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周禮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這被稱為祓祭或禊。到了春秋時代,這種活動已經流傳到民間。

  《宋書》引《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秉蘭草,拂不祥。《後漢書》: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每年的三月三日。而且已不在進行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宴引遊玩踏青活動。

  所謂水邊飲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此風在唐尤甚,至宋則漸無聞,今更無人有此雅興了。宋時又以這天為北極佑聖真君的誕辰。各地於這天舉行迎神賽會。《夢樑錄》雲:“土庶燒香,分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諸軍寨及殿司衞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台閣,迎列於道,觀睹紛紛。”

  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又各地婦女有於這天帶薺菜花的,據宋贊寧《物類相感志》雲:“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頸上,則飛蛾蚊蟲不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

  上巳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佩蘭或是杜若。相傳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時候,東甌越族獻來兩位女子,一個叫延娟,一個叫延娛,皆美麗纖巧,能言善辯,而且會唱會笑。她們走路不留腳印,太陽下沒有影子。一次,她們陪昭王遊覽長江和漢水,不幸全都隨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漢一帶,至今人們還懷念她們,並修祠堂立於江邊。十年之後,人們每天都可以看見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戲於水邊。到晚春上巳節這天,人們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來又甜又新鮮的水果,採來杜蘭葉將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線包,還把金屬系在上面。這樣一來,蛟龍就不會侵害她們的仙體了。由此,這個祠堂被稱為“招祗之祠”。(出自《太平廣記》)

  人日
  上巳節還是人日。人日也是傳統節日,相傳女媧七天之內造出七種動物,按日排列為七年級是雞日、八年級是狗日、九年級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為人日。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天干排序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地支排序法,初七為地支巳日,所以巳日即人日,因此上巳節,也就是人日的節日。紀念人日要吃“七寶羹”和“薰天”。“七寶羹”就是用七種菜做的菜餚,而“薰天”是露天作的煎餅。另外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以求吉利

  西王母生日
  另外三月三除了上巳節外還是西王母生日。此説源於道教傳説,每年此日,各路神仙都會赴瑤池獻禮祝壽,着名的“麻姑獻壽”由此產生。

總結:時間的車輪滾滾而過,留下了一條印記,也碾壓了許多印記,我們遺忘了很多節日,真是讓人痛心疾首,沒辦法時代就是這樣前進的,不是你我能夠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