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壯族的傳統節日原來有這些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的很多傳統節日和我們漢族是一樣的,但是慶祝的方式不一樣,這很正常,畢竟風俗習慣都不相同,下面就有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以及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壯族的傳統節日原來有這些

年三十晚“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準備,年三十這天,各家都忙着打掃庭院房屋,換洗衣服,殺雞、打魚、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靈;然後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餚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餚要有所剩餘,以示“年年有餘”。

  春節從月七年級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七年級至初五最為熱鬧。當七年級凌晨子時來臨,各家競相燃放煙花鞭炮,辭舊迎新。拂曉時,各家婦女競相奔向河邊井旁“搶新水”,以第一個汲挑新水為吉利。婦女們用“新水”來煮薑糖水和湯圓,並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後全家飲食。正月七年級,互不串門。早飯後,青少年們穿着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於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

  鄉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後,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並互道賀語。七年級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從八年級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春社節又稱“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二月八年級這天,各村或宗族合資殺豬宰羊,到社壇或土地廟祭祀社王或土地公,祈求神靈保佑全村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蔘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户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

  花王節花王又稱花婆,是壯族虔誠敬奉的一位女神。傳説花婆神專管人類生育,又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嬰兒出世後,就在卧室的牀頭邊立一花王聖母神位,上置一束從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紅紙剪紮成的花,每逢七年級或十五日,須焚香敬拜;孩兒得病,祭拜之。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則大祭之。這一天,已婚婦女們相互結拜為姐妹,殺雞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兒育女,孩兒健康。祭畢,婦女們做米粉聚餐。

  清明節從三月清明開始一直延續到穀雨期間,各家各户祭掃祖墳,帶着五色糯米飯、熟肉、雞、酒、紙錢、香燭、鞭炮、紙、鋤和鏟,去祭掃自家的祖墳。一日祭掃未完,翌日繼之。

  廟會三月九年級,那龍、雙定鄉鎮一帶的壯族有舉行廟會的傳統習俗,參加者均為已婚婦女,一般以村或族自發組織進行。這天早晨,婦女們攜帶煮熟的豬頭、雞、五色糯飯和以紙剪成的人和馬,聚集到祠廟裏,祭拜神靈,祈求保佑。有的還請道公或巫師來跳唱、占卜,並進行對歌活動。晚上回來再聚餐。拜廟活動一般為期一天,也有的進行二至三天。

  三月三歌節許多地方舉行歌圩活動,歌節期間,男女老少到村邊的山坡、草坪、曬場、樹下,互用山歌對答,歌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山歌內容廣泛,有情歌、讚美歌、農事歌、古歌等,歌手們根據對方盤歌內容,隨編隨唱,表現壯家人的聰明和才智。參加者多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會友,以歌擇偶,以歌傾訴衷情。許多青年或歌技出眾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後通過拋繡球互表愛意。有的地方,此日祭祀先人,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飯,備上祭品去拜山(即掃墓),紀念祖先。

  花炮節每年二月八年級,邕寧縣中和鄉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各個村坡派出強壯的小夥子組成隊伍,聚集在花炮場地進行搶花炮比賽,獲勝的村隊,即意味為本村爭得了吉祥、幸福和豐收的好年景。

  端午節五月初五過端午節。這天,各家各户包涼粽,設具牲醴以祭祖。人們還到荒野折回艾草插於門户,飲菖蒲雄黃酒,婦女製作五色香囊,佩以避邪;或採百藥煎水沐浴,以防疾病。臨近江河的地方,還舉行龍舟競賽,至今猶然。

  嘗新節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誕辰,故以牲肉祭祀土地神,以求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是日,如果晴空日麗,是好年景的徵兆;人們還把衣物拿到太陽下曝曬,以防蟲蛀和黴變。農家還定六月初六為嘗新之節,即嘗新米,屆時具牲醴,備香燭,以祭田祖,以祈有年,稱田祖為田頭亞公。田中遍插紙旗,以驅害蟲。

  中元節中元節是專門祭祀祖先亡靈的一個節日,又稱為“鬼節”。七月十三日、十四日兩天,各家各户都殺鴨備肉,用紙剪成船、鞋、衣服、人、馬、錢等冥用品,祭祀亡靈,以求庇護。出嫁婦女攜帶祭品回孃家行祭。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各家婦女都忙着磨米打餅(舊時以糯米粉煮熟,加拌黃糖,然後置於木模中壓實成餅;現已普遍到市場購買月餅。)互相饋送;併購買豬肉、殺雞,具備果品,入夜供奉月神,閤家歡聚。孩童則燒一把香,插在柚子皮上,中置月餅,懸於竿頭,三五成羣,追逐村巷,盡情嬉鬧,以祭娛月神。

  重陽節過去,市郊壯族有過重陽節的習慣。九月初九,各家設案具牲以祭祀祖先諸神,然後全家聚餐,孝敬老人。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着祭品外出祭墳。

  慶豐節十月是稻穀收割進倉的季節,為慶祝豐收,酬謝神祗,十月初十(時間各地不一,有的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户都殺雞、打魚、做糯米飯,祭祀祖先諸神。

  冬至節冬至是壯鄉普遍過的一個節日。是日,各傢俱牲醴,祭奉祖先,舉家歡飲,名“吃冬”或“過小年節”。有的則合祭宗祠。
  送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送灶節。傳説,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衞生。送灶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總結:感覺少數民族好像比漢族過節更有節日的味道,大概是人少好組織,人多不好組織吧,一定是這樣,畢竟現在中國人口太多了。

標籤:傳統節日 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