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畲族三月三文化調查報告

畲族的文化多彩獨特,其中不得不説的就是他們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踏青節”亦是畲族的傳統節日。原與清明的祭祖、掃墓相連。後經演變,各地內容不一。畲族“三月三”民俗節,又稱“烏飯節”和“對歌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畲族的“三月三”是怎樣的。

畲族三月三文化調查報告


  畲族“三月三”的節日過程: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



  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
  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着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
  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裏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每年的”三月三“,畲村的畲民就會三五成羣聚集在一起,以他們獨特的形式慶祝自己的節日。
  烏飯節上,畲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採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捻)的植物,搗爛之後熬成湯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畲族關於”三月三“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説: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畲族“三月三”烏米飯的由來
  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
  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
  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九年級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
  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裏,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春荒,並取得反圍剿的勝利。
  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九年級,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
  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回來,有人出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
  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烏米飯是畲民從山地裏採來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熬,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裏燒煮成了飯。烏米飯烏得名副其實,吃起來就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
  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畲家上等美食。如果加上山間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順昌是福建省畲族人口分佈的較多的地方,很多山裏人平時忙於勞作,四季沒有閒時,唯“三月三”是他們交友,購物,情人相見的日子。

  畲族“三月三”的服飾與對歌
  “三月三”最令來客興奮的,還是人羣中豐富多彩的服飾。



  這一天,山裏人都穿上畲民族最漂亮的服裝,在外人面前亮相。最引人注目的是畲家姑娘們的裝扮,平時壓在箱底的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頭簪、銀梳子今天都穿戴出來,這些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衣服也是繡有各式各樣圖案的精工繡品,有的特意穿上了她們的嫁衣。
  “三月三”儼然成為她們比銀飾,比繡工的隆重節日。
  畲族姑娘小夥要表演古樸歡快的舞蹈。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羣結隊,雙方選定後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説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説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如今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
  曲調單一重複,卻能婉轉悠揚。這種對歌,傳統上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歌唱的。規模壯觀,以人如海、歌如潮形容,真是一點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