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介紹文成畲族文化是什麼,畲族文化特色簡介

大家都是什麼族,小編是漢族人,漢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最明顯表現在語言、文字和服飾上面,還有民族節日,都能直白的讓人感受到民族的差異。下面給大家介紹下畲族文化特色。

介紹文成畲族文化是什麼,畲族文化特色簡介

畲族文化資料
  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紅薯、小麥、油菜、煙葉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1)語言、文字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2)傳統文化
  畲族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高皇歌》是着名的史詩,主要敍述本民族起源和遷徙經過。畲族羣眾特別喜歡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小説歌”,是畲族敍事民歌的一種形式,多由漢族章回小説或評話唱本改編而成,也有的根據本民族民間故事編成,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藍佃玉》等。“婚禮舞”別開生面,男女雙方採用“盤歌”(山歌對唱)方式表白愛情、訂下婚約。

(3)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説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説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説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的畲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的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於明末,當時外敵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婦女把三把短劍插在髮髻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畲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4)婚俗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孃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户。

婚前有説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説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脱鞋禮”(脱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鬨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粧擺在牀上,母女坐在牀旁哭得難捨難分,叫做“哭嫁粧”。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郎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徵着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孃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矩在畲鄉仍在沿襲。

(5)禁忌:
  正月七年級,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6)節慶: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餈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餈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着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衝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裏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餈粑,祝願在新年裏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七年級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敍友情

(7)服飾:
  畲族服飾反映在婦女的穿着打扮上。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髮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

(8)節日、禮祭食俗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吃清明餜,端午節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餈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餈粑。畲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

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

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説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説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説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乾菜等零食。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麴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9)典型食品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滷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説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總結:看完小編的介紹,大家對畲族有了解了吧。畲族擁有着自己民族服飾,在節日的時候會統一的着裝,很有節日的氣氛。現在對於畲族的來源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是比較神祕的的民族。

標籤:畲族 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