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揭祕羅城仫佬族春節習俗有哪些

在廣西那裏有一歷史有悠久的少數民族,那麼民風淳樸,全族人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方面,以水稻、玉米為主。雖然農活時很辛苦,但他們臉上永遠掛在笑容,這就是仫佬族。那麼大家知道仫佬族春節習俗有哪些嗎?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下。

揭祕羅城仫佬族春節習俗有哪些

  一、羅城仫佬族春節習俗
  春節為一年諸節日中時間最長的一個節,與除夕的活動聯為一體。除夕是前一年的節日的終結,也是另一年節日的開端--春節的前奏。因此,就二者的關係來看,它們是同一個節日的兩個部分,時間的界限把它們劃為新年與舊年兩半。年節的活動有許多與漢族相似,只不過各有各的講究,他們七年級早上全家吃水圓,當天均吃素食,八年級用香紙敬財神,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春節期間也是唱彩調戲的時節,正月十五之夜到別人家菜園摘幾片菜葉回來,沒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稱為“偷青”。民間認為,會給家中帶來清潔平安,正月十五鬧元宵,耍龍燈,年節結束。

  二、除了他們有傳統的春節,還有以下傳統節日(節選):
  1、依飯節
  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常用老薑、雞蛋、芝麻、黃豆、老公雞、魚以及豬的心、肝、肺、腎、腸、謂等十二種食品供祭。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正月十五過小年要搗餈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飯;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圓(湯圓),蒸年糕;大年七年級吃水圓,八年級開始請客。出了嫁的婦女八年級回孃家,並要帶豬肉、雞、鴨腿做為拜年禮品,返回婆家時照例也要帶回一些節日食品。糯米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裏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餈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户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2、走坡節
  多在春、秋農閒時節舉行。春季走坡選在春節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秋季走坡選在中秋節前後的一個圩期裏。走坡活動,古有慣例,不必發通知、出佈告,坡會的日期和場所,羣眾心中早已有數。相傳最大的坡場是東門、喬頭、小長安三鄉交界的花源洞和四把鄉龍潭邊的新印坡。屆時,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女的花枝招展,男的瀟灑大方,成羣結隊,由各村各寨雲集到坡場來。唱歌傳情,互唱互答,有邀請歌、盤問歌等,增進彼此的瞭解。如果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傾訴愛慕之情的“談情歌”;如雙方感情進一步加深,進而即唱“初結歌”,表示初步認定對方為自己的意中人。對歌結束時,要唱“惜別歌”、“相約歌”,表示年輕戀人依依惜別、難分難捨,盼望再相見的心情,並互贈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餅稱“同年餅”,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稱“鴛鴦鞋”,意為成雙成對,共結同心。

  3、祖先節
  七月初七,殺鴨祭祖,接祖先回家,七月十四,再次殺鴨,祭祖送祖先。這七天裏,家家户户香火台上早晚焚香、供酒肉,祭祀祖先後人才用餐。到了七月十四這天下午,備上三牲(豬肉、雞、鴨)、酒菜,供於祖先牌位前。老年人寫好“勤儉持家”、“好善樂施”等字,貼在紙錢包上,叫青年人跑到台前讀完一個燒一個。做完之後把紙灰用南瓜葉或芭蕉葉包成兩包,穿系在一根小竹木片上,稱為“金銀擔”。再用厚紙摺紙船一隻,或用芭蕉杆紮成小排,將“金銀擔”放在上邊,送到河邊,放入水裏,讓它隨波漂流,稱為“送祖宗下船”,祖先就這樣被送往冥府了。

  小結:羅城仫佬族春節和我其他民族一樣,都視為最重要的節日,我們一般春節都是大魚大肉,滿桌都是葷食,而他們卻全都吃素食,這和我有很大不一樣。除了這個節日,上面這幾個節日也值得大家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