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四川最有名的寺廟在哪兒?

佛教是我國擁有最多信仰的教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80%的人民都是信仰佛教。佛教最初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其中最着名的就要數玄奘西天取經了。四川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在四川有着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清,有着眾多信徒。那麼,你們知道四川最出名的寺廟是哪幾個嗎?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昭覺寺
  昭覺寺在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説法於寺,複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葱蘢,為成都着名古剎之一。昭覺寺昭覺寺位於成都市二環路外動物園背後的青龍場,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四川重點佛教寺院,也是我國重點的佛教活動場所,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昭覺寺自唐創建(貞觀年,公元627---649年)以來,高僧輩出,但該寺院卻不幸毀於明末戰亂之中,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破山和尚重建,並修築石堰7。5公里,成為當今之宏偉規模。其主要建築有:山門、八角亭、天王殿、先覺堂、圓覺堂、御書樓、觀音閣、涅盤堂、藏經樓和圓悟禪師墓園等,是西南地區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

四川最有名的寺廟在哪兒?

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市中心一環以內文殊院街。是四川省及成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全國重點保護寺院。佔地82畝,殿堂房舍190餘間。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蜀王楊秀以“聖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847)修復,歷800餘年與世並存。清順治元年(1644)全毀。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改名文殊院。文殊院文殊院是川西着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焚。傳説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傳説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寶光寺
  寶光寺位於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處的新都區,位於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陝路前行十六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牆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是我國曆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環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傳建於東漢,因史料不足,難以斷論。同時在北京通州和黑龍江同樣有寺廟命名為寶光寺。寶光寺相傳始建於東漢,但無信史可考。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公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寶光寺佔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着名禪寺。

烏尤寺
  烏尤寺位於四川樂山市東岸,與凌雲山(樂山大佛)並列,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北宋時改今名。寺建於烏尤山上。烏尤山又稱離堆,又名青衣山,位於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銅河(即岷江)匯流處。寺中有爾雅台,傳為漢犍為郡郭舍人註釋《爾雅》處,爾雅台右側臨江絕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寺中還有羅漢堂等許多樓台殿宇,現山頂建結茅亭,為“唐惠淨上人結茅處”。據説當年詩人岑參在嘉州作刺史時,與惠淨相交甚密,並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峯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一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鬆籮泛天香”之佳句。可見當時烏尤寺已建成。北宋時,改正覺寺為烏尤寺,以山名寺。烏尤寺在明清時兩度毀於戰亂,現存建築大多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峨眉山報國寺
  峨眉山報國寺,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鳳凰坪下,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也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佔地百畝;原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對岸的瑜伽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歷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維修、擴建的次數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鐘樓、鼓樓、茶園、法物流通處,使報國寺更加莊嚴。峨眉山報國寺峨嵋山的眾多寺廟裏,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户,是遊峨眉山的起點。這裏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裊裊,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衞,守護着這座名山寶剎。

羅漢寺
  羅漢寺坐落在渝中區民族路,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之一。重慶市佛教協會設於此。羅漢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羅漢寺內長20多米的古佛巖,存有宋代摩巖石刻佛像400餘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羅漢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龍神祠。後又稱羅漢寺、古佛巖。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廟宇,並仿新都寶光寺建羅漢堂,泥塑五百阿羅漢,方改名羅漢寺。1942年羅漢寺遭日機炸燬,後修復。“”中,羅漢塑像全被搗毀,1984年政府撥專款重塑。始建時園池古蹟今已湮沒無聞,僅餘“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蹟”碑石,還依稀可辨字痕。

慈雲寺
  慈雲寺,是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佛教界管理使用。該寺創建於唐朝,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初名觀音廟,1927年雲巖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寺廟現存佛教建築有十八亭樓、大殿、普賢殿、六殊殿、觀音殿、韋陀殿、千手觀音殿、古佛洞等,大部為唐代所建,最後一次修整是在1936年。慈雲寺慈雲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1927年雲巖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

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

雙桂堂
  雙桂堂,位於重慶市梁平縣城西南13公里處的萬竹山,是1983年確定的全國重點寺院。雙桂堂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它的創始人是我國明清之際的着名高僧破山禪師,該寺因破山寺內植雙株桂樹而得名“雙桂堂”。雙桂堂法系為禪宗,破山乃承寧波天童寺密雲禪師之法,號為“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師”。雙桂堂雙桂堂,中國着名佛教禪院,被尊為“西南佛教禪宗祖庭”,在中國及東南亞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歷經三百五十多年,氣象恢宏,香火鼎盛,世謂之“西南叢林之首”、“第一禪林”、“宗門巨擘”。

雙桂堂之所以是“堂”,而不以“寺”、“廟”命名,只因這裏系西南禪宗之“大學堂”,“教”出一批方丈與住持。當地負責人表示,雙桂堂創始人破山,一生培育弟子一百餘人。後來,這些弟子分赴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等省市甚至東南亞地區,中興了許多毀於戰亂的寺院,成為西南漢傳佛教的主體,故有“雲貴川禪宗祖庭”之稱,並尊其為“堂”。雙桂堂,初名福國寺;,因有古老桂花樹二株,故名;雙桂堂。又因寺被古竹環繞,又取名萬竹山。清朝咸豐十年(1860),建舍利殿時,破土得一條金帶,因此又名金帶寺,但;雙桂堂名延用至今

標籤:寺廟 有名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