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明朝服飾紋樣介紹,明朝服飾紋樣分析

紋樣大家可能聽得少,但把它説成花紋圖案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前面説的比較專業些,在古代,對於紋樣可是有規定,不同的人紋樣是不相同,比如:明朝服飾紋樣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我就來向大家介紹,開闊大家視野。

明朝服飾紋樣介紹,明朝服飾紋樣分析

  (一)明代龍袍的幾種款式
  1、十二團龍袞服
  1958年北京定陵萬曆皇帝棺內西端南側出土一件緙絲袞服,出土時袞服上面放有絹質標籤,墨書“萬曆四十五年……袞服”等字樣。衣長135釐米,兩袖通長234釐米,大襟寬135釐米,小襟寬98釐米,袖寬55釐米,袖口寬18釐米,盤領貼邊寬3.2釐米,領口寬17釐米,領口直長19.6釐米。此件緙絲袞服由大襟(含左袖)、小襟(含右袖)、後片(領部至下襬底邊)三部分組成。後片與其他不相連綴。裏子為黃色方目紗,面與裏之間有襯層,以絹、紗、羅雜拼縫製。兩腋下均釘有絲帶鼻,腋下留有開口,以便與衣襟上的羅帶相拴結。

  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後身各3(徑32釐米),兩肩各一(徑29釐米),下襬兩側各二(徑28釐米)。日、月、星辰、山紋分佈在兩肩、盤領背部下方和肩部。四隻華蟲(雉雞)在肩部下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織成兩行,相對排列於大襟上。

  2、四團龍袍
  在前胸、後背、兩肩各飾團龍紋一個。胸、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側身、方向相向。袍身織有其他暗花。

  3、柿蒂形龍袍
  在盤領周圍的兩肩和前胸後背部位劃出一個柿蒂形裝飾區,用金邊標示之。在區內前胸後背各飾一條正龍,兩肩各飾一條側身龍,方向相向,靠近金邊用海水江牙紋為飾。金邊以外部位織其他暗花。或在前胸後背及兩肩各飾兩條行龍。

  4、柿蒂形過肩龍袍
  在盤領周圍的柿蒂形裝飾區內飾兩條過肩龍,龍頭一個位於前胸,一個位於後背,均為正面形,龍身各向肩部繞過。明朝稱這種形式為“喜相逢”。其他部位織暗花。

  5、過肩通袖龍襴袍
  在柿蒂形過肩龍袍形式上再在兩袖各列一條立龍龍襴,另在前大襟、後襟的下襬當膝部位各飾橫襴,前後襟的橫襴各飾行龍四條。其他部位織暗花。

  (二)明代宮中的時令服裝花式

  明代宮中根據時令變化,換穿不同質料的服裝,並吸收民間風俗,加飾象徵各個時令的應景花紋。

  1、年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正旦節,從臘月二十四祭灶之日起,宮中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帽上佩大吉葫蘆、萬年吉慶鐸針(鐸針為帽前額正中的飾物)。

  2、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內臣、宮眷穿燈景補子蟒衣,衣上飾燈籠紋樣。

  3、清明
  三月初四,內臣、宮眷換穿羅衣,清明節穿鞦韆紋衣服。至四月初四換穿紗衣。

  4、端午
  五月七年級起至十三,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五毒指蠍子、蜈蚣、蛇虺、蜂、蜮(guō音鍋)。艾虎為口銜艾葉的老虎,寓驅毒避邪的意思。

  5、七夕
  七月初七七夕節,宮眷穿鵲橋補服,古代神話,七夕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會,這一天喜鵲飛上天去為他們倆搭橋。

  6、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穿月兔紋衣服。古代神話説月中有月兔,故以玉兔代月。

  7、重陽

  九月初九重陽節,御前進安菊花,宮眷、內臣自初四換穿羅衣,飾重陽景菊花補子。

  8、十月初四
  宮眷、內臣換穿紵絲。每年小雪之後至立春之前,羊絨衣服隨紵絲穿之。

  9、冬至
  十一月冬至節,宮眷、內臣穿陽生補子蟒衣,其紋樣為童子騎綿羊,肩扛梅枝,梅枝上掛鳥籠,亦稱太子綿羊圖。

  10、一年景
  明代的一年景紋樣,一般系由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組成。

  11、萬壽聖節
  即皇帝生日,宮中穿“萬萬壽”、“洪福齊天”紋樣的衣服。

  12、頒歷
  每當皇帝改換年號頒佈新曆,宮中穿“寶曆萬年”紋樣衣服,以諧音的圖案八寶、荔枝、卍字、鮎魚來寓意。

  上舉各種紋樣,有的作為補子,有的在團花或柿蒂龍紋及膝襴龍紋中作為附屬裝飾,有的是在衣身的暗花中表現。現今在明代出土的衣物及傳世《大藏經》的裱封絲綢紋樣中尚能見到。

  小結:通過上文我們也能知道,對待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季節,所穿的服飾是不一樣。尤其是皇帝的服飾紋樣,他們服飾叫作龍袍,服飾紋樣有龍的紋樣,但在對與普通老百姓,他們服飾紋樣絕對不能和皇帝一樣,這是在當地服裝制度上不允許的。

標籤:紋樣 服飾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