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樂器文化之獨絃琴

中國樂器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其間俊美奇妙的樂器諸如笛子、蕭都是人們非常喜愛的樂器,還有令人驚歎的編鐘等等。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種神奇的樂器,名叫獨絃琴。獨絃琴,也稱獨弦匏琴、一弦琴,京語稱旦匏。接下來,隨小編一起來瞧瞧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獨絃琴


  基本信息
  獨絃琴又稱獨弦匏琴、一弦琴,京語稱之為“睹演旦匏”(DuyanDanbou)。長期來,雖説獨絃琴的形態、製作材料及其工藝不盡相同,但在民間,大體可分為竹製和木製兩種,皆由琴體、搖桿、絃軸及挑棒等構件組成,全長均為110釐米左右。竹製者,以直徑12釐米的大半邊毛竹作琴體,頭高約6.5釐米、寬約8釐米,尾高8釐米、寬高約12釐米,面微拱。絃軸均為木製,從琴尾側面插入琴體;搖桿用竹或牛角制,長約40釐米,豎插於頭部,杆上裝小葫蘆擴大音量;由絃軸至搖桿張絲絃或金屬弦一根,有效弦長90釐米,定弦多為大字組的A至小字組的C;挑棒竹製,長約15釐米,寬約0.5釐米,撥絃一端稍尖。

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一代獨絃琴演奏家們對獨絃琴作了適當改良,優化其原有特徵,豐富其演奏技藝和表現力。綜合歸納,這些改良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製作材料,多改用質量較好的棕櫚木、硬雜木或名貴的紅木、紫檀木等。二是絃琴,代之以比較規範的古箏弦、揚琴絃或吉他弦,一般用揚琴26號至30號,尤以28至29號最佳。三是加拾音器,以電聲擴大其音量,突出其音色特徵。四是根據需要改進其外形,除原本的長箱形外,增添有長條型、龍頭型等新款式。五是(個別演奏家)在琴體上加設指板及品位,擴展樂器表現性能。六是改外露絃軸為穩式絃軸,美化其外形,改善其音質。七是改挑棒為精巧的拔片,或直接用指甲、佩套指彈奏,能獲得多樣化的音色和演奏技藝。

介紹
  演奏中常用的獨絃琴,有民間竹製獨絃琴和木製獨絃琴及多種改良獨絃琴。
  獨絃琴是京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不論節日喜慶或是農閒之時,人們都要在它的伴奏下,唱起即興編成的民歌。由於它的發音與京族民歌音調極為相似,裝飾音又富有吟唱般的韻味,所以在為民歌伴奏時,琴聲歌聲交融,兩者渾然一體。獨絃琴既是優美的獨奏樂器,也是出色的伴奏樂器,還可參加重奏或合奏,在民族樂隊中,獨絃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

獨絃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絃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來,這是由於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獨絃琴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着深邃的藝術魅力。獨絃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這是由於獨特的演奏手法而得到的。

獨絃琴是京族古老的民間樂器,早在公元八世紀,就已流行於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唐貞元十八年(802),南亞驃國(今緬甸)向唐王朝進獻樂舞,其中就有獨絃琴。獨絃琴起源於驃國(今緬甸),流行於東南亞各國,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南國色彩。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我國就有了關於竹製獨絃琴的記載。《新唐書》中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Hui)首(是古書上説的一種毒蛇),張弦無軫,以弦系頂。”

古代的獨絃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長三尺、直徑四寸左右)的多半邊做琴體,開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縱向挑起一條細而長、兩端不斷的竹皮為弦。經過不斷的流傳和改進,逐步增加了竹製弦弓和葫蘆形共鳴器,後來才發展成為現代的獨絃琴。

獨絃琴最初只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於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民族樂隊中,獨絃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獨絃琴是泛音演奏樂器,演奏手法獨特,可在一條弦上同時奏出兩個音,音色柔和優美,宜於表現悠長抒情的旋律。

獨絃琴現已改制成電擴音獨絃琴,即在共鳴箱內裝置拾音器和揚聲器(也可外接擴音設備),音量顯着增大,因而音色更加柔美動聽,更適於獨奏。

結構
  琴絃左側一端通過共鳴筒系在搖桿上,弦距琴面6釐米左右,右側一端穿過弦孔,纏繞在琴底的絃軸上。使用竹製挑棒演奏。20世紀60年代以來,竹製獨絃琴有所改革,增加底板和首、尾框板,使其成為共鳴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樣標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設木製指板,指板上嵌有16個品位,可使琴絃發出較多的實音,並能較快速地演奏泛音,豐富了獨絃琴的演奏技巧。

音響原理
  獨絃琴的音響原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利用琴體共鳴擴音的原聲獨絃琴;二是利用拾音器拾音通過功放音箱擴音的電聲獨絃琴。無論是原聲獨絃琴還是電獨絃琴,彈奏時,演奏者用右手小指一側指肉輕觸琴絃某等分點的位置上(即切弦),同時右手握竹篾挑彈(傳統彈法,也多用右手食配甲彈奏),彈弦的同時小指迅速離開琴絃,便發出琴絃所切取部分的泛音和全長振動的基音,這種複合音響,泛音很美,很柔和,音量較大,基音反而比較微弱。獨絃琴通常使用切弦於二分點、三分點、四分點、五分點、六分點、八分點所發出的泛音,只通過右手彈弦得到的這六個音被稱為“自然泛音”。而獨絃琴如果只用這六個自然泛音演奏,是遠遠不能滿足演奏需要的,還必須有其他更多的泛音才能組成完美的樂曲。獨絃琴用其特有的裝置——搖桿,可以很方便地解決這個問題。演奏者用左手推拉搖桿,可以改變琴絃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高度。當往外拉搖桿時,琴絃張緊,音就升高;而向內推搖桿時,琴絃則鬆弛,發音就降低。於是,便可獲得琴絃升高或降低後的新泛音,我們將其稱為“搖桿泛音”。不用“切弦”而彈奏的音(可是是弦上任意點),稱之為基礎音,樂曲中較少使用。

由於獨絃琴的演奏主要是採用這種“泛音”的方式進行,因此其律制也主要是純律。具體説,獨絃琴的演奏,除基礎音不用切弦外,其它的音都是切取有效弦長的1/2、1/3、1/4、1/5、1/6、1/8等六個位置(俗稱“切弦點”),而發出的切弦段的“自然泛音”,其所構成的音列,稱為“自然泛音列”。下面是以小字組的C為定弦音的自然泛音列搖桿泛音也都是以二分音、三分音和五分音作為生律的基礎,因為獨絃琴的演奏屬純律。

分類
  竹製
  竹製者,以長100釐米、直徑12—15釐米的大半邊毛竹筒為音箱,劈面朝下加底而成,又名獨弦匏琴。

木製
  木製者,琴體呈不規則長方盒形,全長105釐米。右端較大為琴首,寬11.5、高8釐米,左端較小為琴尾,寬9、高6.5釐米。面板、底板桐木或松木制,面板呈拱形。側板紅木或花梨木製。琴首設方形出音孔,內置拾音器、揚聲器。絃軸木製或用機械軸,橫置琴首內,旋柄外出。琴尾置牛角或竹製搖桿,長30釐米,上部彎弓狀,故又稱弦弓,下部穿以喇叭狀葫蘆為飾。張鋼絲絃或尼龍鋼絲絃,一端纏於絃軸,另一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竹製撥片長10、寬0.5釐米,挑弦一端細而尖。是泛音演奏樂器。

形制古老、結構比較簡單的獨絃琴,是由琴身(共鳴箱)、絃軸、搖桿、共鳴筒、琴絃和挑棒等部分組成的。因製作的材質不同,而分為竹製和木製兩種。
  竹製獨絃琴
  琴身採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製作,筒長100釐米、直徑12釐米~16釐米,將竹筒豎立於地面,順竹紋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邊竹筒即可作為琴身。除去竹節,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釐米處,鑽一個穿弦小孔,內側立一竹製琴馬,琴底置一木製絃軸,在琴面左端4釐米處,鑽一直徑0.5釐米的通孔,插入竹製搖桿。搖桿上端向左彎曲、呈弓狀,下端穿過一個橫置去底的小葫蘆做的共鳴筒。琴絃左側一端通過共鳴筒系在搖桿上,弦距琴面6釐米左右,右側一端穿過弦孔,纏繞在琴底的絃軸上。使用竹製挑棒演奏。

木製獨絃琴
  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膠合而成。外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匣狀,琴面寬的一端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為琴尾。共鳴箱全長105釐米,琴首寬12釐米、高8釐米,琴尾寬8釐米、高6.5釐米,面板使用桐木製作,板厚0.3釐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製作,板厚0.6釐米左右,框板採用紅木或花梨木等硬質木料製作,板厚1釐米左右。面板表面呈微拱形,底板的首端留有方形缺口,它既是出音孔,又便於安裝琴絃。絃軸採用木製錐形軸或金屬齒輪軸,橫置在琴首內腔,固定於兩框板之間,旋柄突出框板之外。搖桿一般使用竹製,也有采用牛角或象牙製作的,搖桿長30釐米左右,杆的上部呈彎弓狀,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弦弓”,搖桿的下部穿有一個共鳴筒,筒為一個橫截面的小葫蘆,呈喇叭形,它既可起到音響共鳴作用,又可作為裝飾物,搖桿的下端直插在琴尾的中央部位。琴絃使用鋼絲絃或尼龍纏鋼絲絃,右端壓住琴馬、穿過琴面弦孔、纏繞於琴首內的絃軸上,左端通過葫蘆口繫於搖桿的下部。在越南,獨絃琴還稱葫蘆獨絃琴,就是因為這個共鳴筒是用天然長成的小葫蘆去底做成的。在我國則大部分使用木材來旋制葫蘆。挑棒多使用竹片製作,長約15釐米、寬約0.5釐米,用於挑撥琴絃的一端稍細而尖鋭,也有采用有機玻璃、牛角或象牙製作挑棒的。

演奏技巧
  演奏獨絃琴時,多采取坐姿彈奏,既可將琴橫置於桌子、架子或雙腿上,也可將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於別的支架物上,右手執挑棒彈奏,外側掌邊輕輕觸及琴絃1/2、1/3、1/4、1/5、1/6、1/8處等泛音點發音。左手握住搖桿,通過推、拉改變弦的張力,提高或降低發音的高度。獨絃琴多以A音定弦,有時也可定為C音。從琴絃鬆弛基音到琴絃張緊泛音,其音域E—#c3,近四個八度。拉搖桿琴絃就張緊,可使絃音升高大三度;推搖桿琴絃就鬆弛,絃音可降低純四度,這樣就在六個自然泛音(較多使用1/2至1/6泛音)之外,又產生了新的搖桿泛音。兩者結合便可構成各種形式的音階、半音階,甚至一切微升、微降音也能演奏。獨絃琴可以演奏音階、音程的跳進,各種裝飾音和滑音。右手技巧有彈、挑和觸弦,彈、挑迅速交替,可獲得近似“滾”的效果,所發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複合音響;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搖、顫音和滑音等。

名曲代表
  獨絃琴的傳統獨奏曲有《高山流水》、《騎馬》、《劉三姐》等。
  創作獨奏曲有《激戰邊陲》、《漁村晨曲》等。
  廣西簽約作曲家駱子韜創作並製作了華人首張獨絃琴專輯《海韻魅影》,由獨絃琴傳人蘇海珍演奏,專輯曲目風格創新,並在演奏上大大拓寬了獨絃琴的表現力,為獨絃琴曲目的拓展,喜歡的聽眾羣拓展,大眾喜聞樂見。

標籤:獨絃琴 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