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荊楚文化建築特點,荊楚文化建築圖片

談及荊楚文化,不難讓人聯想到與之匹配的建築:彼時的建築風格與當下的建築會有差異?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建築是由一個朝代的經濟,文化水平所決定。那麼,荊楚文化中所涉及的建築風格會如何?下面,小編帶領你瞭解一二。

荊楚文化建築特點,荊楚文化建築圖片


  荊楚建築風格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
  “荊楚”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今天,也可以將湖北地區的建築統稱為荊楚建築。
  “靈王傾國崇台宇,鐘鼓凌空震三楚”,楚國,曾在歷史上留下燦爛的文化篇章,其代表性建築章華台,曾多次被詩人歌頌。楚人將“鋭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氣往轢古,驚採絕豔”的藝術境界、“奇詭莫測,意象崢嶸”的藝術想   象凝聚在建築中,使荊楚建築體現出驚世駭俗的奇異之美,甚至在許多方面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但楚建築的過度奢華,當時就有人提出批評。研究和傳承荊楚建築,也要“去偽存真”。


  湖北古代建築風格(秦以後至1840年以前)
  湖北古代建築涵蓋了居住、行政、禮制、宗教、商業、文教、景園、防禦等各種建築類型。襄陽、荊州古城是湖北古代建築中的傑作。
  但是,湖北古代建築與周邊省份的建築形式明顯趨同,鄂西北建築接近豫南建築,鄂東南接近徽派建築,鄂西接近川東建築,而在風格的純正性、空間的豐富性、格局的完整性、細節的精美度等方面,湖北古代建築又與相鄰省份的建築存在差距。
  由於古代楚地文化已不存在自成體系的文化結構,荊楚建築風格雖持續影響後世,也僅體現在建築的某些方面,使湖北古代建築個性不強,地域特色不鮮明。


  湖北近代建築風格(1861年至1949年)
  湖北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湖北近代建築主要集中在武漢、沙市與宜昌,少量散於中小城市與村鎮,都極具地域特色和時代烙印。
  湖北近代建築將地域適應性設計策略運用於居住及公共建築,從中西混雜、模仿中國固有形式,逐漸創作出成熟的中西合璧建築形式。湖北的重要事件性建築已經成為荊楚之地的集體記憶,江漢路、曇華林片、首義片、珞珈山片等區域,目前仍然是武漢市人文氣息最為濃厚的城市空間。此外,分析、借鑑近代裏份建築的空間佈局,有助於當代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在滿足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適應市民文化需求、自然環境與氣候特點。


  湖北現代建築風格(1953年至2013年)
  從1953年開始,通過學習蘇聯的城市規劃、住宅建設、工業建築方面的設計規程與管理方法,湖北向國際化、現代化邁出了第一步。武重、武鍋等工業廠房、武漢長江大橋等建築,都是這一時代的見證。
  改革開放後,湖北現代建築的設計創作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中南商業大樓、洪山體育館、武漢亞洲大酒店等現代建築陸續湧現,到今天,一些建築,如國博中心、楚河漢街等,已成為湖北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


  荊楚民居建築風格
  湖北各地區民居呈現不同的地域特徵。
  鄂西南地區傳統民居以吊腳樓為主要形式,還包括一些磚石與木構混合建築,如利川大水井李氏莊園和咸豐嚴家祠堂。
  鄂西北傳統民居平面佈局常為對稱多路多進四合院式,建築圍合,屋頂連為一體,院落均為天井院。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有翁家莊院、高家花屋、馮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江漢平原傳統民居多為天井式、天鬥式、天井天鬥混合式,尤其天鬥式建築是其他地區不多見的。保存較好的有洪湖瞿家灣老街、監利周老嘴老街等。
  鄂東南地區傳統民居主要分佈於通山、陽新、崇陽、赤壁等縣域。通山境內有一類特殊形制的“牌坊屋”,常見既可用於宗祠,也可用做住宅。
  鄂東北地區傳統建築依附於地形靈活佈局,院落、室內外均有高差。如紅安七裏坪老街及民居、羅田新屋垸等。


  荊楚村鎮風貌
  湖北傳統村鎮分佈廣泛、類型豐富、形態多樣、佈局多樣。
  鄂西南地區高山丘陵較多,當地居民多靠山而居,形成適應不同坡度地貌的吊腳樓村寨。不拘一格、利用地形、不擇朝向、盡其條件,而且草木繁茂,水源潔淨,生態良好。
  鄂西北傳統民居長期受多元文化影響,其民居依山而建,橫向多路,進深受限,因此“多路少進,橫向展開”是該地村鎮主要佈局特點,遵從“左上右下”、“東尊西卑”的基本規律。
  江漢平原地區幾乎所有集鎮都位於河流兩岸,主要街道多與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傾斜。
  鄂東南地貌基本為丘陵和山地,大多數村鎮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在有溪水河流經過的區域,介於山腳、田邊擇一較平緩的土地來建造。
  鄂東北村鎮最具特色的當屬位處山凹處的宗族聚落,位於平壩地帶的府第和宅屋,以及位於山頂的堡寨。宗族聚落規模都較大,講究山水格局。府邸宅屋形制豐富,有的“獨屋成村”,山寨既有軍事山寨,也有民防山寨。


  荊楚建築現狀
  湖北19世紀以前的建築均以土木結構為主,歷經歲月風雨、戰亂蹂躪,今天只能從部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所保留的部分地段或是出土文物中去領略其風采。有幸留存至今的,大多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眼下,大規模現代化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使一些城市和建築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步被吞噬,荊楚文化的靈魂和神韻正被淡化,“千城一面”危機正在蔓延。


  荊楚文化與荊楚派建築風格如何再現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荊楚文化建築風格的探尋要尋到其“源”,通過借鑑與化用的手段,應充分了解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等情況,結合建築功能類型、現代技術與綠色建築材料等綜合性因素,從中尋找荊楚文化可以發揚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築物,從而實現現代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此次研究的最終成果,將形成“荊楚派”建築風格的理論基礎、應用指引和參考借鑑,為“荊楚派”建築風格的創作與實踐奠定基礎,繁榮我省建築創作,傳承荊楚建築風格,提升城鄉建設整體水平。

標籤: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