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麪食做法大全油條_油條做法步驟

説起這油條,不用問大家一定都是甚為熟悉了,很多人的早餐便是它。便宜有好吃,做法簡單,很多人會自己動手來做油條。不過看似簡單易做的油條要做的好吃,可並不那麼容易。本期中國小吃文化欄目,小編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油條這道麪食,怎麼做才最好吃吧!

麪食做法大全油條_油條做法步驟

  (一)油條的歷史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麪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傷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麪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天津稱油條為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東北地區稱大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油條起初的名字叫做“油炸檜”,老百姓當初吃“油炸檜”是為了消消心中的憤懣。但一吃味道真是不錯,價錢也便宜,所以吃的人就越來越多。一時間臨安城裏城外很多攤位,都學着做起來,以後就漸漸的傳到了外地,天長日久,就把這些根長條條稱作了“油條”。

麪食做法大全油條_油條做法步驟 第2張

  (二)油條的製作
  首先是發麪,即用鮮酵母或老面(酵面)與麪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麪糰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再加入適量純鹼、食鹽進行揉和,然後切成厚1釐米,長10釐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窄木條在中間壓一下,旋轉後拉長放入熱油鍋裏去炸,使膨脹成一根又鬆、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在發酵過程中,由於酵母菌在麪糰裏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澱粉變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變成乙醇,併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有機酸類,這些有機酸與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類。

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使麪糰產生許多小孔並且膨脹起來。

有機酸的存在,就會使麪糰有酸味,加入純鹼,就是要把多餘的有機酸中和掉,並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麪糰進一步膨脹起來;同時,純鹼溶於水發生水解;後經熱油鍋一炸;由於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條更加疏鬆。

從上面的反應中,我們也許會擔心,在炸油條時不是剩下了氫氧化鈉嗎?含有如此強鹼的油條,吃起來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處也就在這裏。當面團裏出現遊離的氫氧化鈉時,原料中的明礬就立即跟它發生了反應,使遊離的氫氧化鈉經成了氫氧化鋁。氫氧化鋁的凝膠液或乾燥凝膠,在醫療上用作抗酸藥,能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用於治療胃酸過多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常見的治胃病藥“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氫氧化鋁,因此,有的中醫處方中談到:油條對胃酸有抑制作用,並且對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療效。

家常做法:
  原料:普通粉5000克,鹼(冬季60克,春季70克,夏季85克),温水(冬季3000克,夏季2750克)。
  1、將鹼、鹽按比例兑好,碾碎放入盆內,加入温水攪拌溶化,成乳狀液,並生成大量的泡沫,且有響聲,再加入麪粉攪拌成雪花狀,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麪糰,用温布或棉被蓋好,醒20至30分鐘,再揣搗一次,再疊面,如此3至4次,使麪糰產生氣體,形成孔洞,達到柔順。

2、案板上抹油,取麪糰1/5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麪杖擀成1釐米厚、10釐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1。5釐米寬的長條,將兩條摞在一起,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壓緊,雙手輕捏兩頭,旋轉後拉成長30釐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使坯條鼓起來,豐滿膨脹酥脆,呈金黃色即成。

3、油條是否能炸得又鬆、又脆、又黃、又香,製作要領是: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不能壓得太緊,以免兩條粘連在一起,兩條面塊的邊緣絕對不能粘連;也不能壓得太輕,要保證油條在炸得時候兩條不分離;旋轉就是為了保證上述要求,同時在炸得過程中,容易翻動。雙手輕捏兩頭時,應將兩頭的中間輕輕捏緊,在炸的時候兩頭也不能分離。

麪食做法大全油條_油條做法步驟 第3張

  (三)油條的營養價值
  油條是以麪粉為主要原料,加適量的水、食鹽、添加劑,經拌合、搗、揣、醒發、油炸製成的條形食品。當前,大部分地區油條含有大量的鋁、脂肪、碳水化合物,部分蛋白質,少量的維生素及鈣、磷、鉀等礦物質,是高熱量、高油脂食品。

傳統的油條的吃法是夾燒餅配以豆漿,若以蛋白質的品質而言,豆漿中含有豐富的離胺酸,但缺乏鉀硫胺酸,而油條,燒餅正好相反,兩者能互補,是絕佳的組合。

(四)油條的各種吃法
  在天津流行使用煎餅卷油條製成的小吃煎餅果子。

在上海,油條和大餅、豆漿、餈飯糰並稱上海傳統早餐的“四大天王”或“四大金剛”。上海人用油條和糯米制成的粢飯,更傳至香港。

在廣東、香港流行用腸粉卷着油條製成炸兩,淋上醬油食用,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也有直接拌粥作早餐的吃法。廣東人亦喜歡把以瓦砵把油條和雞蛋及魚腸焗熟食用,稱砵仔焗魚腸。

杭州有一種特色小吃“葱包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葱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麪醬或辣椒醬。

在河南,人們喜歡以新炸好的油條配合糊辣湯或豆腐腦等食用,作為早餐。

在台灣,油條通常夾入燒餅或切段裹入飯糰裏,或搭配杏仁茶、豆漿當早餐吃,有時亦會加入粥裏做為配料。

在馬來西亞,油條是人們吃肉骨茶時不可缺少的配料之一,普遍的吃法是把油條撕細後放進肉骨茶內吸滿湯汁後食用。每當吃粥時,也時常看到油條是配料之一。還有比較的地方口味:油條配紅豆沙(糖水)和油條配咖啡烏(無奶黑咖啡)。

在山東,早餐的油條辣湯可是絕配。

小結:油條簡單易學,又美味,但是畢竟是油炸麪食,所以還是不能長期食用。喜歡油條的朋友,還是要多加節制。

標籤:油條 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