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經典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佛教和道教的關係

西遊記中既有道家的神仙也有佛教的佛,甚至有一些名詞都是一樣的,比如什麼地獄啊,三十三重天啊什麼的這就讓大家產生一種疑惑道佛是不是一種宗教啊,如果不是一種宗教怎麼都有六道都有地獄啊,佛教大全給您介紹一下道佛兩教的差別。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佛教和道教的關係

1、佛教和道教區別
  (一)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脱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脱離生死輪迴。
  那麼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説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説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有的宗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道教修行祕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這句話是源自中國的五行理論,而五行理論又是中醫的基礎理論。

  (二)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説來世”。
  佛説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這輩子悽慘,可能下輩子不再受苦,簡單地説,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託在來世。
  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信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反正今世就要成不滅。
  和尚需禁慾,心中只有佛,死後坐化,留舍利,蓮花寶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則不是那麼嚴,且更實際,有助人的信念,講究修煉,最後羽化飛昇。

  (三)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説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託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佛教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懷,棄惡楊善的教條,因果輪迴的法則還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佛教少了一些野蠻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嬌嫩而精緻的蓮花。

  (四)命本源應該來自易經及河圖洛書等中。在小乘佛法裏,四分律規定,佛教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風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也是規定不能做這些的,被稱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國,有中國的特色,中國人向來信命,易經本來就是從占卜而來,所以孔夫子就説,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中國的幾千年的文化,實際就是周易文化,因為在四書五經之中,易經為羣經之首。

  佛法有云,只要是勸信眾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惡法,惡法亦善,惡人用善法,善法亦惡。有易經的時候,還沒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經歸為自己的學説,是有些盜竊思想意識的,至於太極圖和陰陽魚,都是道家的運用了易經的思想。從總體來説,易經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發展了易經,可以説,易經從某種程度來説,更接近儒家,歷代大儒為易經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國的虞翻、漢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國文化的源頭。

  (五)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所以佛是覺悟的意思。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脱,他只能教導我們,他不能使我們上天堂,也不能判我們入地獄。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説,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和覺他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們通常所熟知的佛有釋迦牟尼佛。如來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包括孫悟空。

  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道教的名稱來源,一是起於古代之神道,二是起於《老子》,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長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們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黃帝 老子,莊子等等。等等。

  兩種不同的信仰,現在卻被混淆的厲害,遇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事就和尚。道士一起請,殊不知他們是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宗教,這些都是吳承恩撰寫的小説《西遊記》惹的禍,這部神魔小説把東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結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的民眾把兩個宗教混淆在了一塊。雖然兩個宗教都是本着引導人們向善的,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把"宗教自由"變成"自由宗教"吧!?

  2、佛教和道教區別
  道佛兩教,一個是中土文化,一個是外來文化,但兩者在中國哲學、宗教發展史上,卻有着大致相同的興衰經歷。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道教亦在此時發生,二者又都經魏晉南北朝的藴釀發育,到隋唐而繁榮並盛。此種情形,歷來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兩教之間的相互抗爭、互不相讓的關係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讓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攝,這是二者得以並存,進而繁榮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關係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攝取了佛教的名相術語
  道教在建構自己的辨思哲學時,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範疇,然而這些範疇卻是根據道教自身的需要進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學者一方面發揮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納佛;另一面他們的道教主體意識也很強,他們要因循其本,再博採他説。他們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術語闡揚老莊的思想,進而使老莊思想根據宗教發展的實際需要得以提升,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二)因待、境智與本跡的論辨術。道教在發展自己的思辨哲學時,從佛教中借用了許多術語,如“智境”,王玄覽説“道在境智中間,是道在有知無智中間。”(《玄珠錄》)成玄英説:“道是虛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發智,智能克境,境智相會,故稱道德。”(《道德真經開題義》)

  三、佛教攝取了道教的思維方式
  佛教在魏晉時期,曾以格義的方式大量地襲取了道家的概念、範疇,帶有顯明的玄學思想色彩。東晉以後,隨着佛經大量被翻譯過來,佛教則努力擺脱玄學的影響,儘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範疇、概念,同時攻斥道教襲取了佛學的範疇術語。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僅氣象博大,也顯得根柢深厚。從表象上看,佛教於道家、道教無所取焉,其實不然。除唯識宗屬於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幾派皆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們用以標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這是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必然。僅僅從範疇徵引上難以看得出佛教從道教那裏襲取了什麼,但從思想內涵及其思維方式來看,則可清楚地瞭解佛教從道教那裏襲取了什麼東西。對此。梁啟超曾説:“惟有一義宜珍重聲明者,則佛教輸入非久,已寢成中國的佛教,若天台、華嚴、禪宗等,純為中國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論、法相、律、密諸宗,雖傳自印度,然亦各糝以中國的特色,此種消化的建設的運動,前後經教發br /> ?年而始成熟。”(《飲冰室專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卐”和“卍”不是同一個字嗎? 前者為佛教“吉祥海雲相”,後者為納粹標誌!
  【卐】
  讀音為“萬”,佛三十二相之一。此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剎那,華譯為“吉祥海雲相”,可見它僅是一個符號,而不是文字。此卐字符號,是吉祥的意思。然而佛教以右為正道,如禮佛必須右繞三匝,佛眉間白毫,也是右旋婉轉,所以右旋之卐才是吉祥的符號,左旋之卍即非吉祥之符號。世人不知考證,而擅自將之左旋,那是錯誤的。旋迴是表示佛力無邊,向四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有休止地救濟利益十方無量的眾生。

  附註:卐 字之形
  卐,梵名室利靺蹉洛剎那Srivatsalaksana,華譯為“吉祥海雲相”。可見它僅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着「大吉祥”的標幟。這個象徵大吉祥的符號,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但多數人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其理由如下:
  唐譯《八十華嚴》卷八,音譯處有卐字之形,並有附圖説明“室利靺蹉” (即卐字之形)及“難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即右旋)。其附圖如下:
  室利靺蹉,此雲吉祥海雲。
  難提迦物多,此雲右旋

  大正藏內,華嚴經所有萬字皆用右旋之卐字,並且在校勘記中説明,此經中原為右旋之卐字,到元、明二朝版本中,才出現了左旋之卍字,由此可見,古時佛經只有右旋之卐字,近人卻擅改為左旋之卍字。
  慧琳音義示萬字形與白毫右旋之圖。右繞左繞由我以尊者之左右為標準也。
  西藏密宗派別雖多,但大家全都用右旋之卐字。
  中國近代佛學大家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中説:然其形右旋則為卐,如禮敬佛,右繞三匝,佛眉間白毫,右旋宛轉,總以右旋為吉祥。古來有作卍者,誤也。高麗本之藏經及慧琳音義二十一之華嚴音義皆作卐。

總結:道教遵老子為太上老君,而道教典籍也是人寫的有跡可循,道教教人直麪人生積極向上,佛教教人寄希望於來世消極悲觀,孰是孰非不敢妄論。

標籤:道教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