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盂蘭盆節為何要叫七月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小編在小時候就聽過鬼節這個節日了,那時候,小編還是個小孩子,一聽到鬼這個詞語就嚇得不敢出門,那時候奶奶常鬼節這晚不要隨便出門,小編是信的不要不要的。你知道盂蘭盆節為什麼叫七月半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盂蘭盆節為何要叫七月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七月半由來
  古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中國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説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説:“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着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説,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這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説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盂蘭盆節)七月半歷史發展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結:好了,小編講了這麼多,大家也都對七月半有所瞭解了吧,等到七月半的時候,可以跟不懂的人科普下,這樣別人會覺得你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呢。

標籤:蘭盆 七月